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7)
苏轼和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两位代表人物,都对词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苏轼奠定了豪放词的基础,辛弃疾继承并将其推到一个高峰,但辛弃疾并非简单地对苏轼亦步亦趋。二人从词的整体风格到意境的营构都各具特色,在情感的迸发与抒写上又殊途同归。本文在作品的比较分析中观照词人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为现代人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2)
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官场沉浮,写下了大量经典的诗词,其中不乏对于儒道精神的继承,儒道精神是苏轼人生和文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从苏轼的儒道精神渊源、苏轼词中儒道精神的继承表现、苏轼词中儒道精神的当下启示三方面探讨苏轼词中的儒道精神。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3):14-15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云一直是文人骚客们关注的物象。苏轼的词中出现了大量的云意象,云在词中蕴含着各种意蕴。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欣赏自然的情致、向往隐逸的情怀、漂泊无依的感触、志向难酬的感喟、至真至性的柔情、世事变幻的无常的六方面。苏轼词中多云意象入词,究其原因,大抵与自身的个性和独特的人生经历、当时世风人情以及诗词文学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2):115-117
"以诗为词"是历代论词者对苏轼词的固有评价,对"以诗为词"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词学史上讨论已久的问题。然而,大多数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解读,都只关注到协律、风格、题材、技巧等苏轼词的外在特点,很少对"以诗为词"进行深入源头式的探究。因此,本文采取寻源究底的方式,从何以形成对苏轼词"以诗为词"的评价的角度探讨"以诗为词"这一概念的深层内含,得到"以诗为词"实际包含着创作动机的"以词代诗"、贯通诗词的"东坡气质"、接受视角的"以诗论词"三个层面内含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11):21-22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更是一代词宗,其词风虽以豪放闻名,却也颇具多样化倾向。本文对苏词之多样化风格进行探讨,首先简要介绍苏轼生平,而后分类解读苏词之多样化风格,最后综合上述内容,分析说明苏词风格多样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107-108
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命题,苏轼词是按照"美的规律"的能动创造,其作为"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承载物。深入探讨"苏轼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为我们古代文学的学习研究提供了的丰富开创空间。文学是人的本体存在的一部分,苏轼词是美的显现,我们在苏轼的词作中品味苏轼,反观自我,以提高人之品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7)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一个"狂"字统摄全篇,使读者看到了一个狂态尽显的苏轼。但是,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来看,这种"狂"并非通常意义下的"狂妄",而是词人苏轼面对人生坎坷的坦然、豪放、洒脱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赤壁赋》、《连奴娇.赤壁怀古》更是作为他的佳作被反复诵读。然而绝大多数人只了解他在诗词上的成就,对他在其它方面的造诣知之甚少。本文试图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篇文章来探究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4)
苏轼以他的创造精神和杰出才干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以诗为词"构成了苏词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3)
培养学生的审美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古诗词中的景色以及意境都是审美教育最好的素材,因此应抓住语文中古诗词的教育,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本文以苏轼的词为例,研究如何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