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4)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和评论家,也是"第一位短篇小说大师",作品风格具有独特的开创性。《沉睡者》是一首抒情诗,该诗体现了爱伦·坡自成体系的创作理念。本文从诗歌的内容,创作理念及本诗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从而对此诗达到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欣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7)
送别诗体现了诗人的经历、见闻、表现了人们的离情别绪。唐代是送别诗创作的鼎盛时期,而在唐代素有边塞诗人之称的高适与岑参更是留下了大量的送别诗,并且送别诗的创作贯穿了其二人的一生。本文以孙钦善校注的《高适集校注》以及陈铁民、侯忠义校注的《岑参集校注》为底本,对二人的送别诗进行统计一定的统计,对高适与岑参的送别诗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2):44-47
杜运燮与穆旦、郑敏并称为"联大三星",他们的创作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20世纪40年代的重要代表。杜运燮以其特有的幽默与智性从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中解析生命的处境及意义而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这样的风格集中体现在他的轻松诗创作中。他的轻松诗是对以奥登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的继承,是注入了中国现实与诗人个性的独特尝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4):108-110
《回忆之诗》是诗人刘春一部重要的作品,集合了刘春多年来不同创作阶段的优秀之作。《回忆之诗》记录了刘春的创作史和成长史,讲述了诗人的创作理念和人生体验等多方面内容,可作为"诗的自传"加以品读。通过"记忆与过程"、"感悟与体验"、"面向写作本身"和"诗歌地理及其他"四方面的论析,《回忆之诗》的审美特质将得到阐释,刘春在诗艺方面的成熟也因此获得更为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8)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那怎样能够提高这三者的阅读效率,本文就针对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4)
《长恨歌》现编入高中人教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恐怕是它叙述的详略和传神的衬托所构成的特殊的艺术魅力。一首长篇叙事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都隐藏着诗人的写作意图,详略的标准则是根据所要表达主题的需要决定的。本文重点对《长恨歌》的内容和烘托艺术等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8)
《雨霖铃》和《别离辞:节哀》都因描写离别而著称。同是描写离别,两位诗人的心情却不同。《雨霖铃》以凄婉的笔触来表现词人面对离别时沉痛苦闷的心情。在《别离辞:节哀》中,邓恩用玄学手法来表明离别只是暂时的,夫妻间的情谊不会因为离别而改变。经比较得知,两首诗中不同的别离心情是由诗人的文风不同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5)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诗是从洞穴走向明亮大地的上升的阶梯,也是将光明引到黑暗洞穴的下降的阶梯。同理,诗也是缪斯和人之间的阶梯,靠着这个梯子,人可以仰望美并获得创作的灵感。《伊翁》这篇对话集中讨论了诗学问题,其中不乏精彩之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5)
<正>《长恨歌》大家听说过吗?它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是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赞不绝口。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生动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创造了一个回旋婉转的动人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唐玄宗沉于美色和享乐,无心打理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走向衰落的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3)
<正>中国古代诗歌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抒情诗和叙事诗。受民族文化影响,在文学史上,抒情诗明显占据主流地位。论及叙事诗,杜甫不得不提。他生于盛唐,历经安史之乱,见证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的动荡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自觉"以诗纪史",是当之无愧的"诗史"。杜甫之后,在明清易代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有很多诗人,用他们的笔写下了无数的叙事诗,记录下了一个遽变中的社会。其中,开创了"梅村体"的著名诗人吴梅村当属个中翘楚。关于吴梅村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前普遍延续清朝学者的看法,新中国成立后则因为他屈节仕清,而鲜少有人涉猎。直至二十世纪八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