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食管胸腔胃吻合口狭窄行支架置入后形成食管-气管瘘,再次采取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方法6例食管胸腔胃吻合口狭窄支架置入后并发食管气管瘘。X线监视下,取出原食管支架,再次置入1枚较长的食管覆膜支架,消除食管与支架成角现象。结果本组原支架取出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再次置入较原支架长20~40mm的支架,支架置入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咽部疼痛不适,患者能够耐受,进食顺利。结论食管胃吻合口狭窄支架置入后并发食管-气管瘘,可以置换稍长支架进行补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性狭窄(或瘘)合并气管狭窄双内支架置入的价值.方法透视下,对4例食管-气管瘘合并气管严重狭窄和7例食管狭窄合并气管严重狭窄者先后置入气管、食管内支架.结果支架全部一次性置入成功,患者恢复正常进食,呼吸困难即刻缓解.结论双内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性狭窄(或瘘)合并气管狭窄损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时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DSA导向气道内支架置入治疗气道狭窄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采用气道内支架置入治疗的118例气管狭窄患者,在治疗中实施相应护理。结果 118例气道狭窄患者置入支架后,呼吸困难明显改善。结论 通过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手术体位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做好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由食管肿瘤或食管金属内支架放置术后引起的气管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11例气管狭窄患者,8例由食管恶性肿瘤引起,3例为食管金属内支架放置术后压迫气管造成。X线透视下在气管内共植入11枚镍钛合金支架,其中7枚为裸支架,4枚为带膜支架。支架直径16~18mm,长度40~60mm。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内支架(成功率100%)。术后患者气促、呼吸困难和窒息感均立即缓解或消失,血氧饱和度上升。部分患者在术后1~3d可有少量咳嗽和血痰,经对症治疗后消失,无其他并发症。结论采用气管内金属内支架置入的方法治疗由食管恶性肿瘤或食管金属内支架放置术后引起的气管狭窄是一种作用迅速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暂时性蘑菇状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脓腔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的疗效.方法对8例食管-胃吻合口瘘患者透视下,经鼻腔和食管向脓腔内置入引流管,负压抽吸脓液,再经食管置入蘑菇状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定时经引流管冲洗脓腔,适时复查脓腔造影,及时调整后退引流管的位置,直至引流管完全拔出;在置入术后1个月左右(约在引流管拔出后1周)取出支架.结果 8例蘑菇状覆膜内支架和引流管置入技术操作全部成功,放置位置合适.经鼻经食管脓腔引流14~21 d,脓腔消失,引流管完全拔出.置入术后1个月内以介入技术顺利取出  相似文献   

6.
林锐  吴刚  韩新巍 《工业加热》2013,(2):137-140
【摘要】 目的 探讨内支架暂时性置入治疗大气道良性严重狭窄的疗效。方法 根据胸部CT测量狭窄段的位置、长度和程度,选择支架的类型和大小。气管狭窄选择管状部分覆膜支架;支气管狭窄选择气管-支气管分支型部分覆膜内支架。透视监视下,对12例大气道良性狭窄患者置入内支架,并在术后25 ~ 30 d取出。结果 支架一次性置入成功,患者胸闷、呼吸困难、喘鸣等症状在支架置入后即刻明显改善。术后顺利取出支架,无严重并发症。随访2个月 ~ 2年,11例患者呼吸道通畅,1例再狭窄。结论 内支架暂时性置入治疗大气道良性狭窄既能达到解剖学治愈,又能防止支架长期置入内膜过度增生、再狭窄等并发症,该技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索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纵隔瘘的价值.方法 10例食管-纵隔瘘采用5F直头侧孔导管经鼻腔经食管和瘘口置入纵隔脓腔,并利用食管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经引流管定时冲洗脓腔,复查脓腔造影,及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和拔出引流管.结果进食顺利,引流10~25 d引流管完全拔出,脓腔消失.结论食管覆膜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纵隔瘘,可有效治疗纵隔脓肿,操作技术简单、费用低、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是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倒Y型一体化气道金属支架置入在气管下段、气管隆突和双主支气管复合病变(狭窄和瘘)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气道复合病变的特殊解剖结构,设计倒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在X线监视下,12例气道复合病变患者置入倒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12枚。结果   所有患者置入倒Y型金属气道支架均一次成功,12例患者置入内支架后呼吸困难即刻明显缓解,进食呛咳消失。一般状况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气道倒Y型一体化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气道复合病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内支架对食管良恶性狭窄患者行姑息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57例患者,其中食管癌29例,贲门部癌10例,食管癌性狭窄伴食管气管瘘7例,贲门失弛缓症5例,手术后食管良性狭窄6例.病变范围2~14 cm,平均7.3 cm.病变按吞咽困难分级:Ⅰ级12例,Ⅱ级31例,Ⅲ级14例.46例肿瘤患者在支架置放术后15~30 d内进行放射治疗和动脉内化疗灌注联合治疗.结果 57例患者共置入内支架62枚,4例患者1次放置2枚,1例患者4个月后因支架移位上端再次狭窄,再次叠放支架.所有病例均1次成功.放置后7~1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经鼻、食管引流及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食管-胸腔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7例食管胸腔瘘患者采用5 F猪尾巴多侧孔导管经鼻、食管行胸腔引流,并利用食管覆膜内支架封堵食管瘘口.术后经引流导管定时冲洗脓腔,复查脓腔造影.结果 患者一次性植入引流导管及堵瘘支架均获得成功;引流持续12~22 d,平均15 d;拔管前引流管造影提示脓腔明显变小或闭塞、液气胸得到明显控制,拔管后食管造影示瘘口封堵满意、支架完全复张,未见明显移位、狭窄等征象.结论 经鼻、食管引流及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食管胸腔瘘,技术上可行,操作简易、安全,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评价经皮植入125I粒子条及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在上海中山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8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1例在胆道梗阻段同时植入支架和125I粒子条(联合治疗组),27例仅植入支架(传统治疗组),对两组患者的生存期、至黄疸进展时间及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125I粒子条和支架植入均获成功。传统支架组和联合支架组术后7、14 d血清胆红素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支架组术后未发生明显骨髓抑制;单纯支架组和联合支架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3和21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腔内近程放疗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安全,疗效较单纯植入支架明显。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因恶性食管病变患者行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因恶性食管狭窄或食管瘘行食管支架置入治疗患者,共235例,按是否16例发生致死性上消化道出血,分析患者在性别、肿瘤部位、支架类型、支架位置以及合并放疗、食管瘘、气管支架置入等因素的影响,并评价其相关性。结果 16例(6.8%)患者均表现为大量呕血,并均在短期内死亡。在有大出血患者中,食管瘘的导致大出血的主要原因,在年龄、性别、支架类型、支架位置及是否伴有气管支架、放疗因素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回归分析提示食管瘘与术后大出血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食管瘘的存在是导致食管支架术后出现大出血的显著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科高危的颈动脉狭窄作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7例外科高危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支架定位准确,4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3例患者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23个月,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外科高危的复杂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内支架置入的方法对食管良恶性狭窄和食管瘘患者进行姑息性治疗,观察并比较进口支架和国产支架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20例食管癌所致食管狭窄患者中,手术后吻合口狭窄3例,合并食管-气管瘘4例,食管-纵隔瘘1例。置入进口支架10个;国产支架10个。对4例食管造影显示完全梗阻和7例严重狭窄的患者,先行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9例直接置入。结果 15例单纯食管狭窄患者置入支架后,进食情况明显改善,5例合并瘘者置入带膜支架后,瘘口消失。分别随访2个月至2年。1例20d后死于消化道大出血。3例6个月后再次出现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eparate支架置入术在姑息性治疗不能手术的胃肠道恶性梗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34例患者采用经口置入Separate支架治疗不能手术的恶性胃十二指肠梗阻.梗阻的原因分别是胃癌11例、胰腺癌12例、转移性肿瘤3例、胆道肿瘤6例和十二指肠癌2例.透视下分别将Separate支架的外层带膜支架和内层裸支架同轴重叠释放在狭窄病变处.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7%,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3例患者胃肠道梗阻症状缓解或消失,在Separate支架置入后,患者进食能力评分平均从3.8提高到1.2.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