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18)
在莫言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必不可少。莫言笔下的女性角色颇多,描述了20至21世纪生活在中国中下层的女性。莫言的作品中饱含了一种对女性的关怀和同情,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了这一阶层的女性,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文章对莫言以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描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7):105-106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和莫言的《丰乳肥臀》这两部小说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具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一种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但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方式、程度和最终结果不同,《月亮和六便士》中的女性形象表现为一种男性的附庸式存在,是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丰乳肥臀》中的女性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是父权制社会的激烈反抗者。"同中有异"使两部小说之间有了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8):83-84
纳博科夫作为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学者,其作品是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作品中男性为主,女性形象有分量但是相关研究比较少,本文通过研究纳博科夫长篇小说《洛丽塔》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了作品中三种类型:回忆中的恋人、命途多舛的小女孩、各种各样的妻子和情妇,同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不同类型女性形象形成的文化思想基础所在,最后探究了这些女性形象在小说中存在的价值,更加全面地对纳博科夫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3):18-19
莫言与沈从文在文学上有很多共同点,对乡下世界的眷恋,对城市的批判,对自然健康人性的歌颂,对逐渐被扭曲的人性的担忧。笔者通过大量阅读发现他们笔下的女性人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笔者将从三个方面:乡土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崇拜心理、他们作品中表现出的女性伦理观来分析其笔下女性人物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8)
画家描绘女性形象的过程也是针对女性展开感受和创作的过程,这种形象的展示其实是画家对于女性在社会中的文化坐标和自我两性关系态度的一种外在表现。文章拟从两性文化视角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油画作品中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揭示隐藏在图像文本背后的两性关系和女性在时代变迁中的文化坐标。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8)
萧红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女作家,始终关注着下层劳动妇女的苦难命运,她以别具一格的女性视角,深入劳动妇女的生活,塑造了一群受侮辱、被迫害的女性形象,抒写了社会动荡时期女性群体如动物般麻木的生存状态和她们所背负的民族与个人的双重枷锁。本文将以萧红作品中女性的生命苦难为中心视点,具体从封建文化束缚、男权压迫、女性自身的异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揭示千百年来女性不幸命运的根源,进一步彰显萧红作品鲜明浓厚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5)
方方小说里的主人公多为女性,男性在作品中只是构成女性命运的因素之一。他们或自私冷漠,或隐身缺席,或退居幕后,虽然方方对男性着墨远少于女性,但男性无形中却充当着男权文化的帮凶,对女性命运进行操纵。文章通过分析方方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揭示女性遭受生存与精神压迫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3)
作为中国本土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然而,在以经典为主体的母语教育中,由于作品的争议性及其负面解读、中学语文教材的保守性、教材的高考指针及其功利化倾向、主流意识形态视域下中学生被规循的接受能力及其与莫言作品的错过等因素,莫言却被尴尬地拒绝于中学语文教材之外;但以新世纪为界,由于课改的空间不断扩大、经典化之推进、对作品进行"规范化"解读之可能性、社会氛围的开放与主流解读的变迁等,莫言终于走进了中学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6):65-68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著名剧作家,以塑造南方淑女形象而享誉文坛。他刻画的南方女性,饱尝辛酸、命运多舛。她们向往幸福却不够独立自强,最终随着种植园经济的瓦解而逐渐消亡。由威廉斯的两部作品《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中的阿曼达、劳拉和布兰奇等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作者既看到了南方文化的弊端,又对它带有眷恋的矛盾性特点,作品阐述了在落后的社会制度和本身的性格缺陷的双重作用下,南方淑女衰落的必然性,并进而揭示出女性只有自我拼搏,才能获得解放与幸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9)
旧社会中,女性属于弱势群体,受到诸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男权意志衍生的思想荼毒,对女性施加约束规制,现代社会,尽管女性的社会地位略有提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男女平等。张爱玲作为接受新思想的女性,深知女性生存的艰难,这种对女性的悲悯也体现在其作品中。本文旨在分析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对女性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更深切的感受张爱玲对女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