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简称富勒)的三个建筑原型:测地线穹隆(Geodesic Dome)、戴美克森氏装配式住宅(Dymaxion House)、张力球(Tensegrity Sphere),展现富勒的设计系统观:通过建立新的设计科学研究系统来推进设计创新的产出。同时,这三个建筑原型也是富勒留给我们继续探索建筑学未来性的三座桥梁,通过这三个原型可以探索建筑学领域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扩充建筑理论的边界。  相似文献   

2.
目前许多BIG建筑事务所的建筑都是以几何的原型为基础进行设计的,类型学中的原型问题是当今建筑理论的重要一环。通过文献的搜集与归纳,案例分析研究比亚克·英格斯(Bjarke·Ingels)的原型进化理论,得出其原型进化理论受到“是即是多”的思想、建筑学进化理论和北欧极简主义风格的影响。在几何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有逻辑的方案设计,最终形成可以满足人们多种需求的建筑。研究比亚克·英格斯的原型进化理论有利于提升建筑师对于建筑多方面细节的思考,设计出最大程度上符合人们使用的建筑。  相似文献   

3.
密斯·凡·德·罗选择单室空间作为通用空间原型,该原型体现在其很多重要作品中,如作为居住建筑的范斯沃斯住宅。在住宅中不可避免地要布置卫生间、厨房、设备间等封闭小空间,这些小空间会占据或分割单室空间,以至于破坏单室的通用空间原型。文章分析在范斯沃斯住宅中,密斯通过一系列处理,在满足住宅功能的同时,表现了单室空间的空间原型。  相似文献   

4.
建筑的现象学阐释是一种存在于世间的体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建筑体验的意义(按照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于原型.原型是集体无意识,是人对于情感行为和精神行为都有共同的、继承得来的模式."门"是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建筑物.结合原型理论和词源学,从具体到抽象,该文诠释了"门"从"器物(实用)、符号(文化)到意象(审美)"各个...  相似文献   

5.
门,道     
<正>我们喜欢称建筑入口为"大门",这里包含了两个对入口的基本假设:其一,在建筑物(或建成领域)的内外之间必设门扉一道以示界限,是有"门"之谓;其二,建筑(或建成领域)入口处之门不同于其内部任何门,它是当之无愧的群门之首,是有"大"之谓。然而"大门"并非是入口唯一的解释,事实上,不同文化对入口的原型理解并不相同。对比阅读先后成书于17、18世纪的李渔的《闲情偶寄》和劳吉埃的《建筑论文集》的相应章节,不难获得些有趣的发现。在《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途径》中,进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本文结合原型范畴理论,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以便解释中国古诗的模糊性的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7.
建筑师     
《建筑师》2016,(2)
正建筑思想评论摩天楼作为一种原型(二):内外的分离与启示朱昊昊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现代建筑的毕业生——柯林·罗的遗产(四)曾引原型图式的文化嬗变——以圣彼得大教堂与吴哥寺为例梁江张伟魏孙晖历史遗产与保护研究专栏哥特建筑的"结构理性"及其在遗产保护中的误用陆地肖鹤过往与当下——从历史观念看遗产保护理论的演变陈曦张鹏从"政府主导"到"民间主导"——香港蓝屋保护案的历程及启示冷婕陈科社群·文化遗产与景观——《关于作为人类价值的遗产与景观的佛罗伦萨宣言(2014)》导读林源李双双附录:关于作为人类价值的遗产与景观的佛罗伦萨宣言(2014)——促进和平与民主社会的文化遗产和景观价值的原则与建议宣言林源从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
本文以"原型"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事直播内容为样本,试通过节目对英雄主义渲染所采取的方式为研究角度,探讨NBA及此类竞技体育赛事在叙事中对英雄主义原型的塑造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以西蒙·昂温的文章《马丁角的小木屋》为主体,从小木屋的建筑原型和哲学思考切入,分析马丁角的小木屋(LE CABANON)的外部环境、主要组成元素,以及设计中隐藏的几何关系,剖析这座外表朴素的建筑师自宅蕴含的设计逻辑。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勒·柯布西耶,法国建筑师,城市设计师,作家,画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相似文献   

10.
"9·11"灾难之后,面积为约6.5hm2(16英亩)的世贸中心街区面临重建,重建设计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本文梳理了世贸中心街区重建3个阶段内设计竞赛和公众参与这两个主要因素对设计决策的影响,从而对国内大型项目设计过程中如何引入和引导公众参与提供参考。第一个阶段在袭击之后,大量非官方方案设计涌现于社会媒体,后由相关重建部门对这些设计进行分类,从而对建筑设计的原型进行了梳理。第二个阶段,2002年1月之后,为使重建目标达成广泛社会共识,由官方组织了"倾听城市"的民主评议过程对重建方案提出建议和构想。第三个阶段为从2002年12月官方组织的"创新设计研究"到2004年12月底"9·11"国家纪念馆方案的定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