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不同益生元对植物乳杆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促增殖作用。选用5株生理特性不同的植物乳杆菌为研究对象,利用Bioscreen检测它们的生长情况,进一步通过Baranyi模型拟合曲线,从而得到最大比生长速率和迟滞期。结果表明:在MRS培养基下,添加5种不同的益生元对植物乳杆菌无明显促增殖作用;在以益生元替代葡萄糖作为碳源的MRS培养基中,植物乳杆菌对不同的益生元具有选择偏好性,且具有菌株特异性;在模拟肠道体系下,与对照相比,益生元能明显促进所有植物乳杆菌的增长,其中低聚果糖与低聚半乳糖最优。实验结论显示,模拟肠道体系可以作为最精确和快速的益生元筛选体系。  相似文献   

2.
鼠李糖乳杆菌燕麦益生乳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以燕麦和脱脂奶粉为主要原料,燕麦经双酶水解所得的糖化液,配以脱脂奶粉,经杀菌冷却,以鼠李糖乳杆菌为发酵剂,接种发酵而成的含有活性成分且具有保健功能的生物乳,它的活性多糖β-葡聚糖量为236mg/L,酸度为108°T,活菌数高达1010cuf/ml。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免疫乳和初乳的发展、制备和作用,分析了免疫乳和初乳存在的问题,提出免疫乳与牛初乳只能作为增强肠道局部免疫的保健食品,但对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时效性提出质疑,并指出长期服用可能会产生抗抗体的论点。  相似文献   

4.
植物乳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的乳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分布在各类发酵食品中。同时植物乳杆菌也是人体胃肠道内重要的益生菌群,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植物乳杆菌良好的生理特性及益生功能,植物乳杆菌在食品、动物饲料、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此主要综述国内外植物乳杆菌基因组学、营养代谢规律、耐胁迫机制、益生功能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乳杆菌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室进化的方法提高植物乳杆菌对头孢氨苄的耐药性,并对耐药性植物乳杆菌的益生性状进行评价,同时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进化菌株的基因突变。植物乳杆菌在头孢氨苄存在下进化时,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由起始的16μg/mL提高到8 192μg/mL,耐药性提高了512倍,当在去除头孢氨苄后进一步进化时,其MIC值由8 192μg/mL降低至4 096μg/mL,但在此后进化中保持稳定,与原始菌株相比,其耐药性提高了256倍,表明通过实验室进化可获得具有高耐药性的植物乳杆菌。对高耐药性植物乳杆菌益生性状的研究表明,植物乳杆菌在进化后其菌株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和黏附能力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表明进化菌株的益生性状稳定。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也检测到与耐药性和益生性状相关的突变基因。研究结果为植物乳杆菌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品工业科技》2003,(08):93-95
综述了初乳与免疫乳中功能成分的结构特性、加工特性、生物学功能以及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开发牛乳中功能成分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初乳和免疫乳的功能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初乳与免疫乳中功能成分的结构特性、加工特性、生物学功能以及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开发牛乳中功能成分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瑞士乳杆菌KLDS 1.8701和嗜酸乳杆菌KLDS AD1、KLDS AD2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它们对体外模拟人工胃肠道的耐受性,并评估了三株乳杆菌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三株乳杆菌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三株乳杆菌对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胆汁盐环境具有很好的耐受性,瑞士乳杆菌KLDS 1.8701和嗜酸乳杆菌KLDS AD1较强于嗜酸乳杆菌KLDS AD2。乳杆菌对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表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活菌数为107CFU/mL时,对脾淋巴细胞活性影响大小为KLDS AD1>KLDS 1.8701>KLDS AD2;KLDS 1.8701对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只有当KLDS AD1的活菌数达到107CFU/mL时才具有促进作用,而KLDS AD2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一位128岁老人源罗伊氏乳杆菌进行了体外益生特性和安全性分析。采用模拟胃肠液对49株罗伊氏乳杆菌进行耐受筛选,得到了3株存活率都大于90.00%的菌株,分别是LT018、LT037、LT046。对上述3株罗伊氏乳杆菌进行表面特性、抑菌活性和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LT018具有较好的粘附繁殖能力(疏水性为54.65%,凝集性为67.20%),菌株的表面疏水性和凝集性之间存在负相关(R=-0.869);非酸性抑菌活性物质在酸性条件下才发挥作用,它们的上清液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伤寒沙门氏菌和福氏志贺氏菌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5.00 mm;它们都不具有产生物胺有害物质的活性,除氯霉素外,对其他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敏感。综合上述结果,认为这些菌株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的稳定性,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LGG微胶囊,探究菊糖、低聚果糖、普鲁兰多糖和水苏糖4种益生元对LGG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微胶囊的微结构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益生元对LGG微胶囊的性能均有积极影响。模拟胃肠液处理后,菊糖活菌数存活率最高,达9.5(lg(CFU/g));水苏糖对LGG微胶囊在胆盐和高温下的保护能力最强,75℃、30 min后活菌数达8.7(lg(CFU/g));水分活度0.75条件下低聚果糖的加入提高了LGG微胶囊的贮藏稳定性;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益生元提高了LGG微胶囊的热稳定性,水苏糖的微胶囊熔融温度达172℃,但低聚果糖降低了LGG微胶囊的熔融温度;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添加益生元后微胶囊结构没有变化。本研究为后续添加益生元对LGG微胶囊性能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瑞士乳杆菌具有强大的蛋白水解能力和诸多的益生活性,是当前益生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瑞士乳杆菌发酵牛乳产生的水解肽的益生活性及相关的蛋白水解系统,瑞士乳杆菌产生的胞外多糖益生活性和瑞士乳杆菌自身的益生活性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瑞士乳杆菌在奶酪发酵中研究进展和新型应用的探索研究。诸多的研究表明,瑞士乳杆菌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12.
李文  王陶  董玉玮  李同祥 《食品科学》2019,40(24):173-178
采用植物乳杆菌UL-4发酵生产富含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鹰嘴豆乳,并通过检测此菌株的耐酸、耐胆盐、抑菌、表面特性、降解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能力评价其益生特性。结果表明:菌株发酵鹰嘴豆乳48 h后,活菌数为7.81(lg(CFU/mL)),GABA产量为371.14 mg/L。pH值为2、3、4时,菌株的存活率分别为46.67%、91.81%、174.21%;在质量分数为0.03%、0.15%和0.3%胆盐中的存活率分别为382.83%、91.81%、56.28%,显示出良好的耐酸耐胆盐特性;菌株的表面凝集性和疏水性分别为52.49%和61.50%,在肠道具备一定的黏附和定植能力;菌株具有良好的抑菌特性,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4.40、15.77、13.36 mm;菌株具备对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降解能力,降解率分别为73.23%和19.11%。植物乳杆菌UL-4能够发酵鹰嘴豆乳产GABA,又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可用于开发功能性食品。  相似文献   

13.
作者旨在通过对比鼠李糖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rhamnosus)与不同益生元组合后,在生长情况、pH和胆盐耐受性及乳酸产量方面的变化筛选出鼠李糖乳杆菌与益生元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GG(L. rhamnosus GG, LGG)、鼠李糖乳杆菌HN001在以低聚半乳糖为唯一碳源生长时,最大生物量分别为1.253、1.552,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316、0.290 h-1,乳酸产量分别为3.654、10.914 g/L,与其他益生元组合相比,表现出显著优势。为验证这两种组合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一步测定了其在不同pH和胆盐质量浓度下的耐受性。这两种组合在1 g/L胆盐条件下的最大生物量分别为0.712和0.694,在pH 4.0条件下的最大生物量分别为0.639和0.728,与其他组合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鼠李糖乳杆菌与低聚半乳糖组合在食品、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后续益生菌-益生元组合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耐受模拟胃肠液能力、胆盐水解酶活性及蛋白水解酶活性、抑菌活性、体外安全性评价、聚集能力、疏水性、对Ca-co-2细胞的黏附性来考察植物乳杆菌的益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7株植物乳杆菌模拟胃肠液耐受存活率均高于75%;均具有胆盐水解酶及蛋白水解酶活性;对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具有一定抑制能力;体外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两株乳杆菌益生特性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健康个体口腔中分离得到了两株乳酸菌,经API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HO-69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 HO-160,并对两株植物乳杆菌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抑菌试验表明,两株菌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两株菌对于人工消化液具有良好的耐受性,HO-69生长的最高胆汁质量分数为0.4%,HO-160为0.3%;两菌均具有较高的表面疏水性与酸碱电荷。  相似文献   

16.
植物乳杆菌在人体肠道的益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乳杆菌能够通过胃,并定植于肠道,对人体安全。服用植物乳杆菌后,对健康人群和病患者具有特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同时,植物乳杆菌分泌生物活性分子,激发免疫反应,可作为活疫苗在医学上广泛应用。另外,随着L.plantarum WCFS1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出,可用分子手段(如启动子筛选、R-IVET、DNA微矩阵)研究肠道微生态系统的机制和探索植物乳杆菌更深层次的益生特性。  相似文献   

17.
该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来源的6株植物乳杆菌(分别为LP15-1、LP15-2、LC16-1、LP17-1、LP17-3、RS048)的益生特性。试验通过测定菌株的耐酸耐胆盐能力、模拟胃肠道耐受能力、抑制有害菌能力分别对结肠上皮细胞系Caco-2和空肠上皮细胞系IPEC-1细胞的黏附性等特性,考察植物乳杆菌的益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6株植物乳杆菌在pH=2的酸环境中孵育3 h存活率均在43%以上;除LC16-1和LP17-1外,其余4株均能在0.3%(质量分数)的胆盐中存活;在模拟胃肠液中存活率均高于9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K88和大肠杆菌K99有较好的抑制能力;对Caco-2和IPEC-1有一定的黏附能力。其中植物乳杆菌LP15-1各项益生特性均比较优良,可作为潜在的益生菌株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1 株牦牛源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的益生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晏阳  孔雪英  吴梅  汤承 《食品科学》2018,39(14):132-137
为研究1 株从牦牛体内分离筛选出的高产细菌素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SWUN5815的益生特性,本研究通过测定其抗菌活性、耐酸耐胆盐能力、黏附能力及对小鼠体质量和肠黏膜免疫影响评价其益生能力。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牦牛源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具有很强的广谱抑菌活性;在pH?2和pH?3时存活率分别为58.2%和86.9%,胆盐质量分数0.3%时存活率为66.8%,具有良好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对Caco-2细胞黏附率为42%;对常用的抗生素敏感,不具有耐药性。短期喂服植物乳杆菌SWUN5815可以显著提高小鼠体质量(P<0.01),同时还可提升小鼠肠道SIgA的表达水平(P<0.01)。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得到的植物乳杆菌SWUN5815能很好地适应胃肠环境压力,有效提高小鼠的体质量和免疫功能,可作为候选益生性菌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副干酪乳杆菌是一种具有益生作用和广泛应用前景的乳酸菌,其健康作用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以分离自西藏拉萨地区当雄县龙仁乡酸牦牛奶的一株副干酪乳杆菌PC-01为研究对象,评估其益生特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人工胃肠液耐受能力和胆盐耐受能力评价其益生潜力,同时评估其安全性。结果:副干酪乳杆菌PC-01在模拟人工胃肠液中培养11 h的存活率为88.60%;胆盐耐受结果表明其延迟时间为0.34 h,具有在肠道内存活继而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的潜力;安全性评价显示该菌株对6种抗生素敏感,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耐药;溶血试验阴性;动物实验证实副干酪乳杆菌PC-01无毒副作用。结论:副干酪乳杆菌PC-01具有益生特性及安全性,为其广泛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广州1?月龄婴儿肠道中分离出的乳酸杆菌为实验菌株,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LGZ 1029。对格氏乳杆菌LGZ 1029进行体内外安全性评价和益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格氏乳杆菌LGZ?1029不产溶血毒素,对多类抗生素表现出敏感性,小鼠经口急性无毒;该菌具有较好的胃肠液耐受力及自凝聚能力,疏水性(79.75%)强于商业标准菌株鼠李糖乳杆菌ATCC?7469(43.01%);菌株对大肠杆菌ATCC?25922抑菌圈直径为17.31~20.70?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12598的抑菌圈直径为21.71~31.08?mm,抑菌效果强于鼠李糖乳杆菌ATCC?7469;活菌数为1×107?CFU/mL发酵液的1,1-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可达87.07%。本实验为格氏乳杆菌LGZ?1029在膳食补充剂、乳品制造和防腐剂替代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