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3):145-151
为了研究俄罗斯松针油和加拿大冷杉针油的挥发性成分并对比其差异;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两种针叶油,并以GC-MS方法结合保留指数对俄罗斯松针油和加拿大冷杉针油挥发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其中俄罗斯松针油中检测出31种化合物,主要成分包括乙酸龙脑酯(40.158%),δ-4-蒈烯(20.136%),柠檬烯(12.109%),β-蒎烯(5.658%),龙脑(3.864%),萜品油烯(2.594%),β-石竹烯(2.303%),间伞花烃(1.578%),月桂烯(1.212%),α-蛇麻烯(1.037)等;加拿大冷杉针油中检测出4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包括β-蒎烯(32.308%),乙酸龙脑酯(17.007%),δ-4-蒈烯(16.663%),柠檬烯(9.711%),β-水芹烯(2.955%),月桂烯(1.807%),α-松油醇(1.666%)等,其中俄罗斯松针油和加拿大冷杉针油共有21个化合物,但成分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为俄罗斯松针油和加拿大冷杉针油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从沙棘果肉和文冠果种仁中提取油体蛋白,并进行双向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沙棘果肉和文冠果种仁的油体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10~60 k D之间;沙棘果肉油体蛋白双向电泳图谱至少含有281个蛋白点,文冠果种仁油体蛋白则至少含有248个蛋白点,两种木本油料的酸性蛋白点均多于碱性蛋白点,且蛋白点主要集中在等电点4.0~7.0之间。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对沙棘和文冠果的油体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闫蕊  赵桦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0):190-196,203
以秦巴山区药用植物黄花油点草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超声功率、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为考察因素,黄花油点草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黄花油点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采用邻二氮菲法、DPPH法对黄花油点草的不同溶剂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黄花油点草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为1:40 (g/mL)、提取温度为45 ℃、超声提取时间为60 min、超声功率为210 W,在此条件下黄花油点草总黄酮得率为(12.966±0.045) mg/g,与模型预测值13.035 mg/g 相近。黄花油点草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均有作用,其中以50%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好,甲醇提取物次之,水提取物最小。  相似文献   

4.
以米糠蜡、棕榈蜡、蜂蜡3种食品级植物蜡为凝胶剂,葵花籽油、油茶籽油、亚麻籽油、棉籽油为基料油,构建了植物油基油凝胶,系统分析了油凝胶的外观形态、持油能力、微观结构、硬度、晶型及熔化结晶行为。结果发现,棕榈蜡基油凝胶涂抹性能优良,蜂蜡基油凝胶在三者中具有最高的持油能力。微观分析表明,米糠蜡形成的油凝胶晶体结构较为清晰,呈细长的针状;蜂蜡形成的油凝胶晶体结构最为细小,呈细小的针状;棕榈蜡形成的油凝胶,针型细密,并呈絮状结晶。晶体密度及样品硬度均随凝胶剂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油凝胶的晶型与凝胶剂质量分数、基料油的种类无太大关系,主要取决于凝胶剂的种类。熔化结晶行为表明,凝胶剂种类相同时,随着其质量分数的增加,油凝胶的结晶/熔化峰值温度均升高。  相似文献   

5.
庞晓慧 《中国油脂》2021,46(1):32-37
以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值平均增长速率以及110℃的氧化诱导时间为指标,对比研究了美藤果油、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同时探讨了在60℃加速氧化过程中3种植物油主要微量组分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植物油中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值平均增长速率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甾醇、多酚的损失率为紫苏籽油>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维生素E的损失率为紫苏籽油>亚麻籽油>美藤果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损失率和饱和脂肪酸增加率为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美藤果油。因此,认为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最强,亚麻籽油次之,紫苏籽油最弱。  相似文献   

6.
简介了日本生姜风味油、蒜风味油、葱风味油、胡椒风味油、柠檬风味油、欧芹风味油等的制作方法及特色,给食物增添新奇感,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相似文献   

7.
采用9.8 tex(60S)的茶花油纤维、艾草纤维、德绒纤维混纺纱(25∶25∶50)和2.2 tex(20 D)氨纶交织,在32针/25.4 mm的日本福原双面机上,开发茶花油弹力棉毛面料和茶花油抽针棉毛面料。详细介绍面料的设计思路、原料选择、编织工艺和染整工艺,提出编织过程中要注意氨纶丝翻丝问题,并采用复合茶皂素前处理工艺,简化染整工艺路线,缩短面料高温湿热过程。同时,对面料的抗菌性、保湿性、保暖性、透气性等功能性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开发的茶花油功能针织面料具有显著的保暖及天然抗菌亲肤效果,是开发功能性健康内衣休闲产品的理想面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精制蓝狐油的凝固点,碘值,皂化值等理化性质指标,通过TLC、GC等方法确定其主要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并对蓝狐油通过硫酸化改性毛作加脂剂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岭南风味天然保健型凝胶软糖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一种具有岭南风味的天然保健型凝胶软糖。通过明胶与果胶的复配,获得较好的凝胶性能及较高的融点;添加具有岭南特色风味的陈皮、春砂仁油树脂和黄皮果肉泥,获得独特的风味和外观;利用不同亲水亲油平衡值的乳化剂蔗糖酯,解决制作过程中的起泡性、透明度和黏壁性的问题。最佳配方为:明胶与果胶添加量为固体总质量的2.3%和1.3%;陈皮、砂仁油树脂和黄皮果肉泥的添加量为0.77%、0.39%和5.8%;蔗糖酯s170、s1570的添加量为0.08%和0.19%。通过一定的制作工艺研制出具有高融点、风味独特、弹性与韧性适中、外观晶莹剔透的凝胶软糖。  相似文献   

10.
茶之美,在于清新,在于淡雅。茶叶油之美,则在于清香。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种茶叶油,是我用新鲜嫩茶叶尖和小白菜叶等原料熬制成的,它不但色泽翠绿、茶味芳香,而且还营养健康。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茶叶油略有涩感。说到这,有的朋友可能会认为“茶叶油”就是“茶油”。其实不然,茶叶油的香味和色泽都与“茶油”不一样,茶油是用油茶籽榨取得到的,虽然它色泽浅黄、澄清透明,但带点苦涩味。所以用茶油烹调出来的菜肴,味道有些怪,很多人都接受不了。由此可见,茶油的品质就是不如茶叶油好。  相似文献   

11.
海藻油、鱼油和DHA调和油在烹调过程中DHA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海藻油、鱼油及DHA调和油在烹调过程中DHA的损失情况,模拟烹调环境,对海藻油、鱼油和DHA调和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藻油、鱼油在加热条件下DHA损失较大;而将海藻油、鱼油添加到植物油中作为含量相对较低的DHA植物调和油时,在加热及烹调环境中DHA损失会大大降低,在一般家庭烹调炒菜条件下,DHA损失率在5%以内,保留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12.
大蒜精油和姜精油对大豆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证明大蒜精油和姜油的抗氧化活性,力求为两种精油作为天然多功能食品添加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以用超临界CO2萃取的大蒜油和姜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精炼大豆油为底物,采用史卡尔(Schaal)法,研究了不同剂量的大蒜精油和姜精油的抗氧化活性,同时将其与用量均为0.02%的TBHQ和维生素E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蒜精油和姜精油对大豆油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效果,并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大蒜精油对大豆油的抗氧化能力整体上要明显强于姜精油,并且0.02%大蒜精油的抗氧化性能明显优于0.02%TBHQ和0.02%维生素E,然而实验中姜精油的抗氧化性能均不及0.02%TBHQ和0.02%维生素E。此外,实验研究还发现两种精油添加于油脂中,都会对油脂的颜色和气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粮食与油脂》2015,(10):13-16
小麦胚芽油是从小麦胚芽中提取出的一种谷物胚芽油,富含许多植物天然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E、甾醇、亚油酸、亚麻酸、二十八碳醇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该文分别介绍了压榨法、溶剂萃取法、水酶法、超临界萃取法制取小麦胚芽油的提取工艺,以及对小麦胚芽油组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压超临界CO2 萃取茶籽油、核桃油及灵芝孢子油萃取效率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与常规萃取压力进行对比。方法:在萃取温度40oC、分离压力11MPa、分离温度50 oC的萃取条件下,对比分析65 MPa、50 MPa和35 MPa的萃取压力条件对三种功能性油脂萃取效率的影响。通过GC-MS、HPLC法及相关理化指标测定,研究高压等不同萃取压力对三种油的脂肪酸组成、营养成分及理化指标等质量的影响。结果:萃取压力对三种油脂的萃取效率有明显的差异,萃取压力越高,收率相应升高,油脂萃取效率也越高;高压等不同萃取压力对油脂脂肪酸组成几乎没有影响,但能显著提高角鲨烯等活性成分的萃取;从理化指标上看,高压萃取条件有助于降低食用油的酸值,提高油脂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将DHA藻油添加到植物食用油中,调配出一种居民使用方便、低成本的功能性配方油。以DHA藻油、普通植物油为原料,经适温适时搅拌配制成油剂,将所得油剂经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不同烹调方式的检测,测其理化性质和DHA的稳定性,并得到如下结果。(1)获得以大豆油为原料添加DHA藻油的油剂,其SFA:MUFA:PUFA为0.77:0.83:1.00,而ω3:ω6为1:5.08。在油剂中,DHA含量为4000 mg/kg,符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建议的推荐值。(2)含有DHA藻油的大豆油在125°C条件下,保持10 min,DHA和各种脂肪酸有所下降,但是到了200°C时,下降趋缓。(3)添加0.8% DHA藻油的大豆油在62°C条件下保存36天,其过氧化值达到5.85 mmol/kg,但仍在国标规定的范围内(≤ 6 mmol/kg)。根据测算,该产品在室温下仍能保存18个月。研究结果表明该产品配制方法简便,广大居民使用方便,且成本较低,适用于基本人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色拉油磷含量对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陆介安 《中国油脂》2004,29(2):19-20
讨论了色拉油磷含量对其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降低色拉油磷含量的方法及理论依据,确保产品既要符合国家标准,又要满足不同用户基本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开发高附加值的牛油基产品,考察油脂种类对调和牛油风味的影响。分析不同种类食用调和牛油(棕榈硬脂-牛油、巴沙硬脂-牛油、鹅油-牛油、鸡油-牛油)的物理指标、脂肪酸组成,并探究其相关性,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巴沙硬脂-牛油调和油与牛油的理化性质总体差异不显著,其中熔点、硬度、黏度、色差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相差0.1℃、-1.3 g、31.9 Pa·s、2.68和0.40百分点;此外,油脂熔点、硬度、黏度与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r≥0.900,p<0.05);4种调和牛油与牛油的主体风味物质均为(E)-2-壬烯醛、(E,E)-2,4-庚二烯醛和辛醛,且巴沙硬脂-牛油调和油中具有不良脂肪味的庚醛相对气味活度值比牛油的低45.52%。综上,巴沙硬脂-牛油调和油具有与牛油相近的理化性质和特有风味,降低了牛油中不良风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高油大豆和低油大豆油脂体组成及乳化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差异,本试验分析了高油大豆和低油大豆油脂体基本组成、脂肪酸组成、磷脂组成、生育酚组成,同时比较了高油大豆油脂体与低油大豆油脂体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过氧化值及TBARS值。研究表明,高油大豆油脂体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低油大豆油脂体(P0.05),而高油大豆油脂体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低油大豆油脂体(P0.05);高油大豆油脂体的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低于低油大豆油脂体(P0.05),而十七碳酸、油酸、二十碳一烯酸和α-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低油大豆油脂体(P0.05),高油大豆油脂体的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83.08±0.05)%显著高于低油大豆油脂体(81.86±0.12)%(P0.05);高油和低油大豆油脂体中脑磷脂、卵磷脂和溶血磷脂酰胆碱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高油大豆油脂体中DL-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含量显著高于低油大豆油脂体(P0.05);高油大豆油脂体和低油大豆油脂体的乳化性无显著差异(P0.05),而高油大豆油脂体的乳化稳定性显著高于低油大豆油脂体(P0.05);14 d热处理条件下,高油大豆油脂体的过氧化值和TBARS值均高于低油大豆油脂体。上述研究表明,高油大豆和低油大豆的油脂体之间的组成和稳定性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Plant essential oils (EOs) have strong antimicrobia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However, their water insolubility and volatility limit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 Microemulsions are thermodynamically stable delivery systems for hydrophobic bioactive compounds but can be destabilized after dilution by the polar phase. In the present study, soybean oil (SBO) was studied for the impacts on formation and dilutability of EO microemulsions comprised of polysorbate 80 (Tween™ 80) as a surfactant and equal mass of water and propylene glycol as the polar phase. The oil phase contained EO (cinnamon bark oil, eugenol, or thymol) and SBO at 1:0, 2:1 or 4:1 mass ratios. Pseudo-ternary phase diagrams were constructed after titrating the polar phase into Tween™ 80–oil mixture at 1:1 to 9:1 mass ratios. Blending SBO with EO expanded the regimes of microemulsions and reduced the droplet dimensions that were stable over 90 days. Viscosity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data indicated the transition from W/O to O/W microemulsions as the content of polar phase increased from 10% to 90% w/w. The enhanced dilutability of microemulsions after blending with SBO can broaden the application of EOs.  相似文献   

20.
为系统了解家庭烹饪中牛油果油、亚麻籽油、核桃油品质的变化,在200℃下对3种植物油进行加热处理,测定3种植物油在加热过程中脂肪酸、植物甾醇、维生素E以及挥发性成分组成与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00℃加热15 min内,3种植物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保留率、植物甾醇及维生素E的含量只有轻微变化,说明这3种植物油在该条件下可较好地保留其功能性成分;3种植物油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烯类、醇类、醛类成分,经过200℃加热15 min, 3种植物油风味成分变化总体趋势为烯类减少,醛类、酮类、酯类、呋喃类及酸类成分增加。综上,200℃加热15 min对3种植物油的品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