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将Taguchi试验方法用于Ni-Mo复合电沉积过渡,从而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镀层的析氢过电位η100仅为167.3mV。  相似文献   

2.
在1 mol·L- 1  KOH 水溶液中测量了Ni 电极和Ni La P合金电极上析氢反应的极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与镍电极相比,Ni La P合金电极上析氢的速度比Ni 电极约大10 倍,析氢电势正移200 ~300 mV( 在ic = 100~150mA·cm - 2) .显示出Ni La P合金具有较高的析氢催化活性,有利于降低槽电压,减少能耗.  相似文献   

3.
新型NiCo2O4电极析氧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贱金属铁基上表面化这镀Ni-Co-P,然后通过化学复合镀制得Ni-Co-Al2O3中间层,复合镀层用5mol.L^-1NaOH溶液浸出,可制得新型Ni-Co-P微孔活性中间层,在中间层上再涂覆匹配性较好的NiCo2O4表面活性层,该活性层是由一定Ni(NO3)2和Co(NO3)2的量配比通过高温热解而成,为考察该电极在碱性溶液的析氧反应机理,通过恒电位阶跃实验I~t曲线求出了不同时间下的电量Q,由Q对t^1/2曲线,结果证明,Q-t^1/2曲线不为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说明该析氧电极反应为典型的不可逆反应,通过对析氧电极反应假想模型进行动力学推算及实验,初步确定了电极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对Ni-Mo、Ni-Mo-P和Ni-Mo-P-SiC镀层吸收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可得到吸 高而发射率低的太阳能吸热镀层,此外,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提高镀层的吸收率,而且,镀层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稀土系贮氢三元合金的生成焓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Miedema理论和几何模型计算了合金La-M,Ni-M(M=La,Ni,Co,Mn,Al,Cr,Fe,Cu,Ga)和稀土系氢三元合金系统LaNi5-xMnx(M=Co,Mn,Al,Cr,Fe,Cu,Ga)的生成焓,计算结果与已有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结果表明,添加合金组元Mn,Co,Cr,Fe和Cu,三元合金LaNi5-xMx的生成焓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添加Al,Ga生成焓则明显减小,讨论了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M-Cr-Al-Y合金(M=Ni,Co,Fe)激光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微区成分及抗氧化性。氧化增重试验结果表明,M-Cr-Al-Y涂层具有比1Cr_(18)Ni_9Ti不锈铜低得多的氧化增重和氧化速率,其中以Co-Cr-Al-Y涂层为最好,其次依次为Ni-Cr-Al-Y,Ni-Co-Cr-Al-Y_2O_3,Fe-Cr-Al-Y.  相似文献   

7.
Ni—P—SiC化学复合镀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Ni-P-SiC化学复合镀配方与工艺,讨论了SiC加入量、表面活性剂、搅拌、pH及温度等对镀层性能的影响。在最佳镀液配方和工艺条件下,可制备性能优良的复合镀层,其磷含量大于8%,属于非晶态结构,耐蚀性能优异,SiC含量大于3%,镀层硬度为电镀纯Ni的3~4倍,耐磨性能为电镀纯Ni的8~9倍。  相似文献   

8.
Fe—Cr—Mo—C系粉末压坯烧结致密化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烧结温度对Fe-Cr-Mo-C系试样密度及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实现烧结致密化的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真空烧结工艺,在1160 ̄1260℃范围内,Fe-(13 ̄20)Cr-1.5Mo-(1.8 ̄3.6)C粉末压块可实现液相烧结致密化,制得密度大于7.3g/cm^3,硬度HRA70以上的高Cr烧结铁基材料,适宜的液相烧结温度随C含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用活性沉积方法制备的Pt/Co极上的析氢反应。在室温下负载量为10mg/cm^2的Pt/Co在7mol/L KOH溶液中以1A/cm^2电流密度析氢的过电位小于150mV。初步研究发现了Pt/Co电极用表面薄层Nafion膜修饰能大大提高其使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电沉积及激光辅助电沉积镍基镀层表面形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电沉积技术和激光辅助电沉积技术制取了Ni-P,Ni-W-Co合金镀层和Ni-P、Ni- W-Co与硬质颗粒SiC、B4C共沉积形成的复合镀层.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 的施镀条件下镀层的表面形貌,分析了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沉积速度和颗 粒的添加量是影响镀层表面形貌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采用碳化烧结法制取非均匀结构硬质合金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化烧结工艺可制得非均匀结构WC-Co硬质合金,配C量以6.0% ̄6.1%(质量分数)较好,最佳烧结温度为1420 ̄1450℃。WC-10%Co(质量分数)合金的抗弯强度бbb可达2600 ̄2900MPa,密度p为14.4 ̄14.6g/cm^3,硬度HRA为88.2 ̄89.9。此外,还可以获得WC〈1μm的合金。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不同取代基的N-取代苯氨基乙酸金属配合物M(R-PhG)n(其中M=Cr^3+,Mn^2+,Co^2+,Ni^2+,Cu^2+;R=-CH3,m-CH3O,p-CH3O,p-Cl,m-Cl,PhG=C6H4NHCH2COO^-)并对它们进了元素分析,差热分析,红外振动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分析,以及磁化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用电位阶跃法和恒电流充放电法研究了贮氢合金凝固组织中的氢扩散行为和合金氢化物(MH)电极放电的速度特性。研究表明:合金MLNi3.45(CoMnTi)1.55的各凝固组织中氢扩散系数及合金的电极性能均明显不同,随合金凝固时冷却速度增大,氢扩散系数和晶胞体积减小;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率主要取决于氢在合金中的扩散速度和电极表面的电催化活性。定向凝固组织具有良好的放电速度特性与其凝固组织中存在Ni的析出  相似文献   

14.
电沉积Ni—W—B—SiC合镀层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正交法研究了影响电沉积Ni-B-SiC复合镀层成分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最佳镀液组成的工艺参数;探讨了Ni-W-B-SiC复合镀层的组织及结构,结果表明镀液组成对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影响不大;相反,工艺条件对其影响较大;X射线衍射表明,当镀层中B的质量分数为2%时,镀层为晶态结构;当B的质量分数在2% ̄3%时为混晶态;当B的质量分类大于3%时为非晶态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浮法玻璃上镀制了SiO2-MxOy(M=Ti,Fe-Mn,Co,Ni,Ag,Cu)薄膜。对样品的折射率、反射率、透过率和光吸收进行了测定,进而研究了镀膜玻璃的光学性质。  相似文献   

16.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2.8%Ni-Mo-V钢组织遗传粒细化工工艺,实验结果表明650℃回火和770℃退火可使该钢的粗大奥氏体晶粒细化,淬火回火后获得较高的冲击值。  相似文献   

17.
以氨-空气-水为体系研究了WCEC-Ⅱ填料的压降、总体积传质系数、等板高度以及吸收率与气体流率的关系。通过对实验数据回归,得关联式:K(ya)=23.46V(0.775),η=-7.8×10(-4)V+1.006。  相似文献   

18.
选用经400℃20MPa,10^5h氢暴露后的Cr-Mo钢进行了拉伸试验、疲劳试验和断裂韧性试验。结果表明,氢蚀使Cr-Mo钢强度、塑性和断裂韧性均降低,也使断裂机制由韧窝型转变为解理脆性,氢蚀使疲劳扩展速度增加,门榄值降低。Cr-Mo钢氢蚀后,随应力比R的增加,疲劳裂纹扩展门榄值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9.
本介绍了采用普通ψ4.0H08A焊芯,通过调整焊条药皮,造渣涂料,合金系统及其元素的含量,尤其是通过加入微量无焊缝金属韧化元素,在保证焊缝金属强度的条件下来改善和提高焊缝金属的野心性,试验结果证明:当焊条药皮渣系为大理石-萤石-石英-钛白粉,其百分比含量国4.8:3.4:1:1时,焊条的工艺性能最好,当HQ60-HQ100异种低俣金钢焊条的合金系统为Mn-Mo-Ni和Mn-M0-Cr时,焊缝金属  相似文献   

20.
FeCoK催化剂上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低碳烯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多种催化剂上二氧化碳和加氢的反应性能,低碳烯烃的收率依次增加的次序为:FeCoK〉FeCoMnK〉FeCo〉Fe〉FeK。由M(OH)3分解制备的FeCoK催化剂性能优于碳酸盐M(CO3)和M(OH)2分解制备的催化剂;m(Fe):m(Co):m(K)=100:100:5时烯烃收率最高。FeCoK催化剂中添加MnO,对烯烃的生成不利。通过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实验,较佳的反应条件为:623K,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