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明确提出了应变长期测试这一问题,并对应变长期测试的定义作了量化处理。本文分析,计算了现有应变测量方法和测量系统用于应变长期测试将带来的巨大误差,并提出了作者对解决应变长期测试这一难题的思路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用自制弓形应变计量测钢结构工作应力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了弓形应变计在结构检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4.
欧雪雁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21,57(9):59-63
某40Cr钢汽车转向弯臂出现断裂故障,通过宏观分析、微观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测试、金相检验、受力分析、强度校核等方法对转向弯臂的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转向弯臂断裂形式为双向弯曲疲劳断裂.断裂的根本原因是在弯臂R角表面存在机加工刀痕,产生了应力集中,且感应淬火表面热处理强化作用不足,使截面变化的过渡区R角处未... 相似文献
5.
6.
7.
为了获得任意拉弯组合载荷下焊缝的名义应力,利用纯弯和纯拉压载荷下的应力集中系数,引入拉弯组合名义应力换算系数,将基于纯拉压名义应力的焊缝疲劳性能数据,转换为疲劳损伤一致的、基于拉弯组合名义应力的焊缝疲劳性能数据.为了消除有限元建模导致的计算误差,引入单元尺寸影响因子,将拉弯组合的计算应力转换为拉弯组合的名义应力.通过上面2个转换,引入拉弯组合计算名义应力换算系数,将有限元中的拉弯组合计算应力转换为基于拉压载荷疲劳试验的名义应力,从而在具体的焊缝结构疲劳强度评估时可以直接使用拉压载荷下的疲劳试验数据.计算结果表明:拉弯组合计算名义应力换算系数与拉弯比、拉弯应力集中因子比和有限元模型中拉弯单元尺寸影响因子有关.通过选择合适的单元尺寸,使得拉压单元尺寸影响因子等于拉弯应力集中因子比,且弯曲单元尺寸影响因子等于1,可使得拉弯组合计算名义应力换算系数恒等于拉压单元尺寸影响因子,而与拉弯比无关. 相似文献
8.
9.
10.
提出一种利用汽车转向桥机械结构特性解决汽车转向轮转向角测试误差修正的算法,通过该算法可计算出汽车轮胎准确的零转角起点位置,进而对转角测试数据进行修正,以此计算出准确的左右轮最大转向角及相关角,解决了目前汽车转向轮转向角测试数据准确度低、重复性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压试验方法测试了某一大型湿式储气筒接管焊缝处以及A类和B类焊缝处的应力.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4.4~9.7 MPa试验压力范围内,该储气筒所有测点的应力都随试验压力的增大呈线性增加关系,即在材料的弹性应变范围内,其中筒体接管焊缝处的应力最大,其余位置的应力较小,该湿式储气筒可以安全可靠地运行. 相似文献
12.
行星齿轮传动过程中,传动轴承的应力参数将出现动态变化,由于齿轮传动系统结构的特殊性,很难实时观测到齿轮的均载性能。如果单纯依靠有线通信技术传输应变数据,不能够获得全面的、理想的应变参数,且通信过程中,信号抗干扰能力差,难以获得稳定的数据。因此,本文采用了WIFI无线传输技术,设计了基于无线传输的多点应力测试系统,实现行星齿轮传动轴轴承均载测试。 相似文献
13.
14.
在大跨斜拉桥扁平钢箱梁应力计算的误差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扁平钢箱梁局部应力分析的两体系计算方法。根据扁平钢箱梁的构造特点分别建立整体结构尺度模型和局部构件尺度模型并采用子模型法进行跨尺度模型的衔接。以润扬斜拉桥的扁平钢箱梁为例,计算了车轮荷载作用下的钢箱梁局部应力响应,并与润扬斜拉桥成桥静载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大跨斜拉桥扁平钢箱梁在车辆载荷作用下的工作行为与受力性能。 相似文献
15.
爆炸应力波的分析研究对矿山工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采用基于LabVIEW和采集卡的虚拟仪器测试技术,对矿山爆破非均质不连续岩体中爆炸应力波进行现场测试,取得了测试数据,并和理论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为研究高强度钢的板肋加劲板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特点,该文利用切割法对板肋加劲板试件进行了应力测试研究,建立了三维实体热弹塑性有限元模型,采用单元生死和动态约束技术模拟焊缝填充和焊接热输入过程,对比分析了高强度钢和普通钢的应力分布特点,比较研究了母板厚度、肋板厚度、肋板间距和高度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板肋加劲板T型接头角焊缝的焊接顺序与残余应力的分布不相关;高强度钢非焊接区域残余压应力小于普通钢;板件厚度和肋板高度是影响高强度钢的板肋加劲板焊接残余应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优化仿真分析手段,对转台建模及赋值,再对需求工况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对调试后的转台在规定的载荷工况下进行应力测试,并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了测点部位较为准确的应力结果值,验证了转台结构有限元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明确提出了应变长期测试这一问题,并对应变长期测试的定义作了量化处理。本文分析、计算了现有应变测量方法和测量系统用于应变长期测试将带来的巨大误差,并提出了作者对解决应变长期测试这一难题的思路和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