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零怡  于萌萌  郑杨  生吉萍  申琳 《食品科学》2010,31(22):457-461
探讨在番茄果实抗病性诱导过程中一氧化氮对茉莉酸类物质的调节作用。以中蔬4 号绿熟期番茄果实为材料,对其进行不同浓度一氧化氮处理,检测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抵抗病原菌侵染能力、一氧化氮水平、茉莉酸类物质含量及其关键合成酶活性以及抗病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一氧化氮处理均能提高采后番茄果实抵抗病原菌侵染的能力,低浓度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0.02mmol/L)表现得更为明显;低浓度硝普钠能够促进JAs 含量及脂氧合酶活性的增加,高浓度处理则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茉莉酸甲酯诱导采后番茄果实抗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安全无毒的采后保鲜防病途径,探讨茉莉酸甲酯(MeJA)在采后番茄果实诱导抗病性中的作用和机制。以绿熟期“丽春”番茄为材料,接种灰霉菌,并观察该菌对诱导抗病性的作用,研究MeJA对采后抗病的反应及其诱导作用,并对不同处理中番茄果实抵抗病原菌侵染能力、茉莉酸类物质含量、植物抗菌物质含量的诱导差异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外源MeJA处理能够有效抑制番茄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提高果实对琏格孢霉(Alternaria solani)、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病原菌侵染的广谱抗性,并通过诱导包括病程相关蛋白、酚类、番茄红素在内的抗菌物质积累,达到诱导抗病效果。  相似文献   

3.
龙眼是中国南方重要的亚热带特色水果,其果实成熟于高温季节,采后极易发生果皮褐变、果肉自溶及病原菌侵染所致果实腐烂等品质劣变,是限制龙眼果实采后保鲜期的主要因素。本文就龙眼果实采后品质劣变(果皮褐变、果肉自溶、病原菌侵染导致果实变质腐烂),热处理、紫外线-强效应波长(UV-B)辐照处理、二氧化氯处理、壳聚糖处理、低温贮藏、气调冷藏、微生物生物保鲜等龙眼果实采后处理及保鲜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延缓采后龙眼果实品质劣变、延长龙眼果实保鲜期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采前水杨酸处理对葡萄潜伏侵染及采后灰霉病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分离并鉴定红地球葡萄生长过程中的主要潜伏侵染真菌,并研究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效果及对果实抗性基因的诱导作用。本文以新疆红地球葡萄为试材,选取0(对照)、0.5、1.0、2.0 mmol/L水杨酸(SA)在膨大期、转色期和采收前2 d (预收期)喷施处理葡萄果穗,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不同时期潜伏侵染果实的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明确主要潜伏侵染真菌的种类,统计果实采后损伤接种Botrytis cinerea后病斑直径和发病率的变化,并分析果实相关抗性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采前SA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果实生长期间潜伏真菌率,对葡萄果实不同部位的潜伏侵染控制效果显著,1.0 mmol/L SA处理组优于其它组,其中对果实底部和果蒂潜伏侵染的控制效果优于顶部和果梗。此外,生长期果实共鉴定出4种主要潜伏病原真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e)、变色青霉(Penicillium discolor)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1.0 mmol/L SA处理能显著抑制B.cinerea侵染造成灰霉病发病率上升和病斑直径的扩大,SA处理可在贮藏前期诱导采后葡萄果实VvPAL1、VvChi4D和VvGlu1基因的表达,中期后期诱导VvPAL2、VvPAL7和VvPAL15的基因表达,起到提高果实抗病性。因此,SA采前处理能提高红地球葡萄对潜伏侵染病害的抗性,对采后灰霉病也有较显著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褪黑素作为一种微量、高效的天然植物信号分子,在植物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采后保鲜等方面已被广泛报道。近年来研究发现褪黑素在诱导果实抗病性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阐述了褪黑素在离体与果实中对病原菌的影响,重点总结了褪黑素诱导果实抗侵染性病害机制,初步揭示了褪黑素通过与植物各信号转导途径组成的调控网络来介导果实抗病反应。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之后深入研究褪黑素的抗病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壳聚糖(Chitosan)、热处理(Heat treatment)结合咪鲜胺(Prochloraz)复合处理对哈密瓜采后生化代谢的影响,为控制哈密瓜采后腐烂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哈密瓜西州蜜17号为试验材料,经含有咪鲜胺的55℃热水中浸果3 min后取出,晾干,再浸入20 g/L壳聚糖溶液浸泡1 min,自然晾干后贮藏于(6±1)℃冷库中,研究复合处理对哈密瓜采后抗病性的机制。结果:以20 g/L壳聚糖、55℃热水结合咪鲜胺的处理显著增强了果实抗性系统,不仅表现在贮藏前期(0~18 d)对POD、PAL、CAT、SOD、β-1,3-葡萄糖酶、木质素含量的增高,也表现在,处理组能有效抑制病原菌,延缓侵染时间,并当病原菌侵染果实时,显著提高果实体内POD、PAL、几丁质酶、β-1,3-葡萄糖酶、木质素含量,对病原菌造成直接的抵抗作用。结论:采后20 g/L壳聚糖、55℃热水结合咪鲜胺处理可有效抑制哈密瓜采前潜伏侵染的病原菌,并在贮藏后期显著提高果实防御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荔枝果实在采后贮藏和运输中极易发生病原菌侵染、褐变及腐败而导致品质劣变。目前常用的物理保鲜方法成本高,而人工合成化学杀菌剂处理可能会有一定残留且病原菌容易产生抗药性,故使用无毒害、可生物降解、对环境无污染的新型安全保鲜技术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对国内外壳寡糖涂膜保鲜技术、植物提取物保鲜技术和生物拮抗菌保鲜技术等安全保鲜技术在采后荔枝果实保鲜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维持采后荔枝果实品质,延长荔枝果实贮藏期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潜伏侵染是引起果蔬采后病害的重要因素,病原菌侵染途径多样、侵染时期难以预测,采后处理不能完全控制果蔬潜伏侵染病害发生。潜伏侵染性病原菌附着胞的形成及分泌的致病因子如胞外酶、活性氧(reactiveoxygen species,ROS)、pH因子和毒素是病原菌穿透寄主细胞的重要原因,同时寄主组织衰老防卫能力降低也加速了病原菌在寄主细胞内次生菌丝的形成和寄主病症的出现。本文通过对果蔬采后病害的潜伏侵染机理的综述,明确病原菌侵入寄主的机制及病原菌在寄主内长期潜伏的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防治采后病害,对寻找防治潜伏侵染新方法和提高采后病害的防治效率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库尔勒香梨萼端黑斑病发病规律及生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库尔勒香梨对萼端黑斑病的抗病性,先采用0.014%Ca、2.0μL/L 1-MCP、0.014%Ca和2.0μL/L 1-MCP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库尔勒香梨果实,提高其抗病性;再反接入萼端黑斑病病原菌,研究常温条件下病斑的发病情况及生理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前喷施0.014%液钙能够抑制库尔勒香梨果实萼端黑斑病病原菌的横向生长;采后2.0μL/L 1-MCP处理可抑制果实呼吸强度,提高果实的PAL活性;(采前0.014%钙+采后2.0μL/L 1-MCP)能够可以提高果实中的总酚含量,抑制纵向生长和果实乙烯的释放,延缓果实衰老;对照能使果实保持较高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10 mmol/L β-氨基丁酸(β-aminobutyric acid,BABA)和病原菌Rhizopus stolonifer处理采后‘白凤’水蜜桃,以此研究BABA处理诱导水蜜桃防卫反应的模式,并从还原势变化角度分析相关诱导抗性机理。结果显示:经10 mmol/L BABA处理的桃果实在20 ℃下贮藏2 d后,伴随着果实的发病,其还原性内源信号分子NO含量以及PpNPR1-like、PpCHI和PpGNS基因表达丰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BABA+病原菌处理组PpNPR1-like、PpCHI和PpGNS表达丰度在贮藏前3 d整体上显著高于BABA处理和病原菌接种果实(P<0.05),在整个贮藏期间3 种基因的表达丰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此外,与对照组相比,BABA处理和BABA+病原菌接种均可显著诱导NO的积累,并同时提升桃果实中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活力,促使果实中还原型辅酶II(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大量生成,并降低NADP+和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因而有效提高果实组织还原势。通过这些结果可推测,10 mmol/L BABA可通过诱导Priming反应的方式赋予桃果实在受病原菌侵染时更强的抗病性,从而抑制采后软腐病的发生;同时,BABA处理可通过诱导还原性信号分子积累并提高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活力,进而提升桃果实还原势、活化相关转录因子,以此诱导PRs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柑橘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过程中柑橘果皮细胞壁降解相关酶(cellwall degrading enzymes,CWDEs)、细胞壁成分和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胶孢炭疽菌致病机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柑橘果实接种胶孢炭疽菌后,不同培养时间取样测定,并比较分析果皮成分变化。结果:胶孢炭疽菌侵染的柑橘组织中均能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lu)、角质酶,且均在侵染前期(1~3 d)达到峰值。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细胞壁组分含量随胶孢炭疽菌的侵染而降低,木质素含量随胶孢炭疽菌的侵染而升高。胶孢炭疽菌侵染后,柑橘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CWDEs和角质酶在炭疽病发病前期起到重要的致病作用,其对果皮细胞壁组分的降解加速了胶孢炭疽菌的侵入;另外胶孢炭疽菌的侵染加速了寄主细胞质膜的过氧化。  相似文献   

12.
银杏叶提取液诱导采后猕猴桃对青霉病的抗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类黄酮含量分别为0.25、0.50、0.75 mg/mL的银杏叶提取液(extract of Ginkgo biloba leaves,EGb)通过损伤接种的方法处理猕猴桃,以无菌水为对照,24 h后接种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孢子悬浮液,通过测定病斑直径和发病率观察EGb诱导猕猴桃抗性的效果;用类黄酮含量为0.50 mg/mL的EGb处理猕猴桃后接种青霉孢子悬浮液,定期取样测定抗病相关防御酶、病程相关蛋白、类黄酮、总酚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50 mg/mL的EGb能有效控制猕猴桃果实接种青霉菌后的发病率,抑制病斑扩展,提高猕猴桃果肉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CHI)和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促进总酚和类黄酮的积累,同时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减少丙二醛的产生,其中以EGb处理后再接种青霉菌的抗性诱导效果最好,表明0.50 mg/mL的EGb可能以Priming机制诱导猕猴桃对青霉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张婕  周雅涵  闫师杰  曾凯芳 《食品科学》2014,35(12):228-232
研究柠檬形克勒克酵母复合CaCl2处理对采后黄花梨果实轮纹病的控制效果及相关机理。结果表明:采用1×108 CFU/mL柠檬形克勒克酵母结合2% CaCl2处理黄花梨果实对其采后轮纹病有显著的控制效果,且明显优于酵母或CaCl2单独处理。在20 ℃条件下培养,柠檬形克勒克酵母能在果实伤口处迅速定殖生长,并持续保持较高水平,2% CaCl2对酵母生长状态无显著性影响。同时,柠檬形克勒克酵母与CaCl2结合使用能显著诱导黄花梨果实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增强。研究结果说明了柠檬形克勒克酵母结合2% CaCl2处理能够用于控制黄花梨果实采后轮纹病,诱导果实抗病性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研究非亲和菌株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菌体蛋白激发子对杏果实抗黑斑病的诱导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以‘兰州大接杏’为试材,通过处理后不同时间损伤接种杏果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研究T. roseum蛋白激发子对杏果实黑斑病抗病性的诱导及其时效性,同时进一步研究最佳处理质量浓度对杏果实组织活性氧及抗性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T. roseum蛋白激发子处理可显著抑制损伤接种杏果病斑的扩展(P<0.05),其中14.4 μg/mL蛋白激发子的控制效果最好,且诱导处理72 h时杏果产生最大抗性。T. roseum蛋白激发子处理后杏果组织O2-·的生成速率和H2O2含量分别在48 h和72 h出现明显的峰值,同时处理的果实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均有所增强。T. roseum菌体蛋白激发子处理能显著增强杏果组织的抗性,其可能是通过激发活性氧爆发和提高杏果实抗病性相关酶的活性来实现的。可见T. roseum蛋白激发子可以作为一种有潜力的诱抗剂应用于采后病害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除具有引起植物芽体休眠、叶子脱落、气孔关闭、抑制植株生长和增强植物抗逆性等生理作用外,在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衰老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高等植物组织中ABA生物合成主要是通过C40类胡萝卜素的间接途径来实现的。植物内源ABA的含量水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受其生物合成和分解代谢等因素影响,在此过程中有关基因转录表达水平和酶活性起着关键作用。内源ABA含量的升高会导致水果成熟和果肉软化,ABA可能同时调控了呼吸跃变型和呼吸非跃变型水果的成熟衰老。探究ABA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作用,对揭示水果的生长发育、品质形成、着色软化、成熟衰老等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ABA及其生成代谢相关基因调控水果成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ABA在提高水果品质、延长水果货架期等方面的商业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河北鸭梨为试材,通过测定鸭梨果实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果心褐变指数等生理指标变化及不同部位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基因表达特性和LOX活性变化,研究了两种降温条件下不同采收成熟度鸭梨LOX基因表达及其与鸭梨果心褐变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期果心LOX活性及果心褐变指数顺序均为晚采果>早采果>中采果,急速降温果>缓慢降温果;贮藏期间,鸭梨果心LOX基因表达量呈现先缓慢上升后下降,贮藏末期又上升的变化趋势;急速降温鸭梨LOX基因表达量大于缓慢降温果,中采果LOX基因表达量小于早采及晚采果。中采结合缓慢降温抑制了鸭梨果肉及果心部位LOX基因表达,进而减少了果心褐变的发生;LOX基因的表达与LOX活性及鸭梨褐变指数变化趋势一致,说明该基因与鸭梨褐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王华东  王慧倩  郑聪  王静  郑永华 《食品科学》2014,35(16):227-231
研究热空气处理对枇杷果实腐烂和抗病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枇杷果实先用43 ℃热空气处理3 h,然后接种炭疽病菌,接种后的果实置于20 ℃条件下贮藏8 d。结果表明,热空气处理有效降低了枇杷果实的自然发病率,显著抑制了接种枇杷果实病斑直径的扩展,诱导了果实中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等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增强。热空气处理还可显著诱导接种枇杷果实PAL、PPO、过氧化物酶和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同时,热空气处理对枇杷果实的硬度、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品质指标没有显著影响,但促进了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以上结果表明,热空气处理可通过诱导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和抗病相关酶活性的上升,提高枇杷果实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8.
探讨壳聚糖、纳米SiOx及两者复合处理对采后“Fengji”脐橙果实贮藏期间硬度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贮藏期间脐橙果皮中与细胞壁结构相关的物质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揭示壳聚糖、纳米SiOx及两者复合处理保持脐橙果实硬度的机制。结果表明,1.5%壳聚糖、0.08%纳米SiOx及两者复合处理能显著抑制脐橙果实贮藏期间硬度的降低,复合处理的效果最佳。3 种处理均能延缓脐橙果皮中原果胶降解,抑制可溶性果胶含量的上升,刺激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生成,降低果胶甲酯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说明壳聚糖、SiOx及两者复合处理通过调控脐橙果皮细胞壁结构相关物质的合成与降解,抑制相关酶活性,强化了脐橙果皮细胞壁的强度,抑制了果实硬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叶面喷施秸秆源提取物对草莓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设施温室种植草莓的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以草莓品种‘红颜’为试材,在冬季设施温室内,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以秸秆源提取物对草莓植株进行处理,探讨不同喷施量的处理对草莓的产量、单果质量、感病率和采后果实的可溶性糖、尤其是抗坏血酸、花青素、总酚物质等抗氧化性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秸秆源提取物的最适喷施方法为:用量1 200 mL/(hm2·次),每隔10 d喷施1 次,共喷施3 次,能够显著提高草莓果实的产量、单果质量和营养品质,尤其对果实抗坏血酸含量的提高作用最明显,草莓果实的商品价值得到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0.
王新绘  刘晓颖  李冠 《食品科学》2015,36(19):186-189
从新疆昌吉甜瓜实验田中采集发病甜瓜样品12 份,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得到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1 株。以该菌总DNA为模板,采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并克隆到pGM-T载体,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16S rDNA序列长度为1 493 bp,通过GenBank上序列比对搜索工具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属于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Aac),即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