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与传输标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1引言数字电视广播主要通过卫星、有线电视及地面无线等三种传输方式实现。一般认为,卫星广播着重于解决大面积覆盖。有线电视广播着重于解决“信息到户”,特别是在城镇等人口居住稠密地区。而地面无线广播作为电视广播的传统手段,由于其所独具的简单接收和移动接收的能力,能够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所要求的“信息到人”的基本需求。所以,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未来数十年中将具备极大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数字电视广播近十年来的技术发展告诉人们,卫星和有线电视广播的基本传输体制已确定,世界技术先进国家在系统设计和芯片开发上已有相当技术…  相似文献   

2.
张继生 《电视技术》2001,(2):7-10,13
介绍日本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发展过程,重点就其产生背景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是一种重要的广播传输方式,其传输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关键技术,包括信道编码技术、多路复用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能够实现高质量的信号传输,并提供更多的广播内容和服务选择。本文介绍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中的调制技术、信道编码技术、多路复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技术的原理、应用方式及应用场景,以便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千呼万唤中,中国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GB20600-2006《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终于在2006年8月18日正式批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并将于2007年8月1日起实施。从2001年征集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方案开始,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的出台经历了长达5年的研究、测试和讨论。如果从1994年国家科委启动高清晰度电视项目开始算起,那这一过程则足足用了12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电视地面传输”这一古老的技术亟待在数字浪潮的洗礼中再铸辉煌。本文提出的“同步多载波扩频(Synchronized Multi-Carrier CDMA)”技术,其中用多载波技术OFDM克服多径效应和建立单频网(SFN)体制(分布化)。采用时——频并行扩频技术(CDMA)带来的快速OFDM符号同步克服在遮蔽间穿行接收的信号得入?再同步困难,采用周期连续导频技术解决高速移动时的多普勒频移跟踪问题和运动衰落(而向移动接收)。采用系统传输流的定秒精确同步技术解决在建立蜂窝单频网(Cellular SFN)传输体制(基站化)的困难,用以解决城市楼群遮蔽的覆盖问题,并为数据回传(双向化)所需的同步,定时,定位提供技术手段。分布化,基站化,双向化——面向移动接收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必将创造其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地面电视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变,不仅是电视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而且给我国的信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电视大国,有近4亿台电视机拥有量、近4千万台电视机年销售量,从地面模拟电视过渡到地面数字电视,将带来上万亿元的巨大市场。在信息时代,无线频谱资源成为宝贵的自然资源,而地面数字电视能更有效地利用无线频谱资源,  相似文献   

8.
《现代电视技术》2006,(9):40-40
2006年8月3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06年第8号(总第95号)中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中发布《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的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标准,由国家组织的数字电视特别工作组负责起草,由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测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8月18日正式批准成为强制性国家标准,2007年8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9.
广播科学研究院提出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方案.基于频带分割、混合调制和多模式传输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与有线、卫星数字电视系统兼容的能力.能够提供灵活的业务应用、良好的传输性能和低廉的生产、运营成本,有利于向市场推广。  相似文献   

10.
1 引言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巴西的广播界组织ABERT/SET(与Mackenzie大学合作)对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的美、欧、日三种传输系统(即美国ATSC的8VSB,欧洲DVB-T的COFDM和日本ISDB-T的COFDM)[注1],进行了实验室测试和现场测试,提交了一系列测试报告.现场测试是在So Paulo(圣保罗)进行的.本文所依据的部分实验结果,全部引自巴西广播界ABERT/SET的测试报告.2000年2月,ABERT/SET的数字电视研究组发表新闻公告[1],题目是`巴西数字电视研究组指出:COFDM可作为巴西的调制方式',排除了美国ATSC的8VSB.然而在7月…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安徽省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结合安徽省传输发射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组网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具体实施模式,并对这种模式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的学习笔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孟侠 《电视技术》2004,(5):4-8,12
在学习美国和欧洲(还有日本)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DTTB)传输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快速移动接收的需求,提出:1)与制订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新传输标准有关,在系统层设计中合理地缩小数据结构,并合理地设计同步码/训练序列(PN码);2)在接收端的解调器中,采用某种"过取样的相位跟踪技术",以充分利用主信号(有或无)和强回波信号的能量,保证在复杂多径效应环境下容易实现可靠的移动接收.对于制订具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传输标准而言,上述两方面的重要措施只有在采用VSB,QAM或OQAM调制的单载波系统的时间域高速数字处理中才能够实现.而且,这种新的单载波系统在组成单频网(SFN)时,与任何多载波系统相比,其技术简单而不需要卫星GPS系统,因而造价低、容易实现和维护.  相似文献   

13.
数字音频广播(DAB)相比传统的模拟广播,具有"提升音质、节省频谱资源、覆盖面积大、移动性"等特点,因而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论述了数字音频广播的概念以及其优点,随后从传输机制、音频编解码、数据特性等方面,概述了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最后从MUSICAM编码、数字通信编码技术和sFN组网技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LTE协议栈MAC层主要功能,设计了MAC层的整体架构,重点研究了随机访问过程,分别提出实现随机访问过程和提高性能方案。测试平台的搭建,展示了随机访问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王杰 《电子工程师》2004,30(10):36-38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器件性能的提高,无线网络有能力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网络的性能,即根据无线信道的状况而自适应地改变传输参数.文中讨论了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协议上多跳无线网络自适应传输速率的技术方案.该方案运用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信道的容量,根据不同终端报告的信道情况提供个性的调制与编码选择;对位置较好的用户提供高速率的数据服务,增加系统的吞吐率;并且由于信道的自适应是通过改变调制和编码的方式,而不是像功率控制那样改变发射功率,因此系统中干扰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6.
基于IEEE802.11 DCF模型,利用协同分集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AdHoc网络的协同MAC协议。此协议在目的节点实时选择传输模式和协同节点,可有效减小节点移动和信道变化对网络性能产生的影响。同时,利用分集技术,对源节点和协同节点的数据信号进行最大比合并(MRC),可有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在文中的仿真条件下,和传统IEEE802.11DCF协议相比,该协议在系统分组递交率和延迟性能上分别提高了20%和50%。  相似文献   

17.
王东山  杨明 《现代电子技术》2007,30(18):132-134
介绍了30 MHz以下频段广播的数字化方案及接收机的软件实现,介绍了DRM广播系统中的各项关键技术,重点讨论了系统使用的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信号调制方式及其抗多径衰落特性。同时,对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传输信道的信道估计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杨军  张丽娟 《中国有线电视》2005,(16):1560-1564
根据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我国发展和应用情况,对欧洲标准与北京清华方案进行了比较,简单地叙述了北京清华DMB-T方案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我们对欧洲标准和清华方案进行试验所得出的经验,提出了建议、方案、实施目标等.同时,阐述了开发移动数字电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AdHoc网络中的信道接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单信道接入协议是目前AdHoc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介绍了AdHoc网络中MAC协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设计要求,并列举分析了几种典型的基于CSMA/CA的由原端发起的单信道接入协议。最后总结了在MAC协议中常用的退避算法:二进制退避算法(BEB)和倍数增线性减算法(MILD),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HFC(Hybrid Fiber Coaxial)作为一种主要接入网络,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HFC网络具有独特的树形-分支结构,其上、下行信道在频段上相互隔离,下行信道带宽较大,是一对多的广播信道,上行信道带宽较小,是多对一的共享信道.因此HFC网络的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协议设计重点,在于如何解决共享信道的接入冲突问题,以及如何提高上行信道的利用率和降低上行信道的接入延时.本文结合当前HFC网络中主要MAC层协议的设计思想,从本质上分析了影响协议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对MCNS(The Multimedia Cable Network System)提出的MAC层协议——DOCSISv1.0(Data-Over-Cable Service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version 1.0进行仿真,有力证实了本文的分析结果,对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HFC网络接入技术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