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1)
基于银行管理贷款信用风险的实际情况及CDS市场的特有属性,文章利用博弈分析法及计算机仿真技术(包括企业家私人回报、企业家道德风险等因素),构建了一个由企业家与银行作为参与方的动态博弈模型,探讨了CDS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企业家在决策中出现道德风险的概率与企业家发生道德风险承担的声誉成本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程度正相关;银行选择监督的概率与银行的声誉成本正相关;CDS卖方选择代理监督的成功概率信念阈值与代理监督成本负相关,与银行的项目成功回报正相关;低质量银行会尽可能选择购买CDS,高质量银行则会比较监督和购买CDS的成本。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3)
影子银行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有着商业银行的大部分基本功能,在本质上与商业银行发挥着类似的作用,难于受到监管,因为其缺乏资本充足率保证的硬性规定,具有较高的风险隐患。在对影子银行的由来和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凭借资产证券化影子银行可以将信用风险传导至整个金融体系;由于逐利性的驱动,影子银行可能导致信用泛滥;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放大了金融风险。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一直游离于央行的监管之外,成为不受政策监管的灰色地带。它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央行宏观调控效果一再削弱。因此,结合国外对影子体系的分析,我国应培育影子银行健康成长的环境,引导其发展方向,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1)
随着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快速扩张,相关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2017年以来,金融业"强监管、严监管"态势将影子银行相关风险防范推向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中心。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定义出发,通过梳理主要研究文献,归纳了中国影子银行运作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其主要风险来源,且进行简要规模测算,同时也梳理了针对影子银行的重要监管政策。研究发现中国影子银行主要依托于银行体系,体现为显著的"银行影子"特征,其带来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为突出,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隐患。原有监管体系的相关空白导致前期影子银行的无序生长,而随着金融监管趋严和协调力度加大,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开始逐渐收缩。未来应该继续多措并举治理影子银行,推动其逐步转型和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较快,其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影子银行所具备的高杠杆性、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会使其积聚的风险在爆发时传染至商业银行,最终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稳健性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影子银行、资本监管压力可能均对银行稳健性存在影响。本文将影子银行、资本监管及银行稳健性置于同一分析框架中,选取2004—2017年我国126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影子银行、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会降低银行的稳健性水平,且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稳健性水平的削弱作用更为明显;资本监管压力的增强会提高银行的稳健性水平,且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更强的提升效应;而当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时,资本监管压力则可增强影子银行对银行稳健性的削弱作用。鉴此,本文提出规范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持续完善差异化监管及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6)
影子银行代替传统商业银行行使信用创造功能,为满足社会创造货币资金融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式影子银行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在银行业务与监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式影子银行帮助了大量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效力,容易造成金融风险累积。我国应建立健全影子银行监管机制,促进中国式影子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2)
如何准确界定影子银行业务属性并构建我国影子银行统计体系是监管当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通过深入分析、比较国内外影子银行的特点,从功能角度、监管角度和法律属性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做出更符合国情的界定,并从影子银行运作模式、监管覆盖和统计可行性角度出发,将影子银行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分析对统计指标设置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统计原则、目的与方法、指标设置等方面提出我国影子银行统计体系建设的构想,初步构建指标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类似"影子银行"的机构、业务、职能、活动等一系列机制已经形成。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厘清影子的定义,基于对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运行模式、作用、风险和监管等情况的分析,提出建立以"流动性"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框架;建立直接全面的监管机构等监管对策以加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有效防范影子银行风险。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4)
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子银行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重点研究了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和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3)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实现长足发展,局部地区的民间借贷危机时有发生,人们逐步关注和重视影子银行问题。本文着重从如何看待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构建风险识别机制和梳理及分析监管路径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影子银行是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需要构建一个有效风险识别机制和系统地建立对影子银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7)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备受瞩目。随着金融创新在我国迅速发展,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壮大。分析信托类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出完善立法,建立统一的监管口径;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影子银行的内部控制;规范民间金融的相关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20)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业的不断创新,近年来影子银行的出现带来的金融风险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所谓的影子银行就是那些游离和活跃在银行的监管体系之外,可能会引发相关系统风险和监管套利等一系列问题的信用中介。影子银行因为其极高的杠杆率、不透明的场外交易和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零售模式等特点,并且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监管,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从而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29)
"影子银行"作为近些年提出的新概念,不仅作为金融危机的诱因,而且给监管造成不小的难度。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着其特有的特征,而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给我国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将定义影子银行的范畴,通过分析其运行特征与风险,最终给出对于监管影子银行体系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9)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反思和深入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影子银行逐渐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和监管机构的重视。通过对影子银行概念、构成、特征及信用创造机制的介绍,分析了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扩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覆盖范围;推动货币政策由价格型向数量型调控工具转变。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以及金融业的不断创新,由影子银行产生的金融风险逐渐显现。影子银行作为金融自由化催生出的产物,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盘活市场资金、促进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同时,具有削弱宏观调控、潜藏金融危机等等风险,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从法律监管层面对我国的影子银行监管提出合理建议,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7)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和影子银行的国内现状,揭示出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论证出影子银行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后对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案,指出政府应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引导影子银行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5)
国内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是由于传统融资渠道单一、部分企业难以融资所致,也与银行业监管套利有关。影子银行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激励了金融业的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成效的资金支持,但是影子银行抗风险能力较弱,且有可能引起风险连锁传递,对货币政策和社会稳定有负面影响。对影子银行的管理需要从改善资本市场结构、构筑防风险机制、加强监管协调和提高社会风险意识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约束。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10)
近年来,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也在急剧增加。由于摆脱了政府政策的监管和利率限制,中国影子银行具有更高的违约风险和操作风险。监管者的态度将决定影子银行的发展前景。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是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也要放松对正规银行业务的管控。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20年中,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影子银行也相应地迅猛发展,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使得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7年秋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美国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被认为是危机的导火索之一.文章将基于影子银行的特点,探讨影子银行对于美国甚至于世界金融结构的影响.最后根据影子银行的功能和现状,来思考影子银行在中国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17)
"影子银行"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后逐渐兴起,这种金融创新形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相比于西发达国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起步和发展较晚,但影响同样不可小觑。本文研究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但是影子银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政府应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引导影子银行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6):189-195
当前全球影子银行相对于整体经济规模的比例正逼近危机前水平,影子银行的大规模出现扩大了贷款供给,降低了贷款利率,冲击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被迫发行各类理财产品回笼资金,实则变相扩大了影子银行规模,并且增加其经营成本。传统业务竞争激烈,创新业务成本高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受到极大威胁。本文在分析影子银行构成及其运行特征的基础上,探究其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并且提出有效的监管意见,为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协同并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