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宇彬 《大型铸锻件》2014,(4):36-37,22
通过设计专用结晶器,优化重熔工艺,成功实现G20CrNi2MoA电渣锭单支臂生产。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EBSD)、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等方法研究了冷轧对G20CrNi2MoA渗碳轴承钢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能够细化原材料晶粒;当冷轧变形量由0%增加到30%时,经二次淬火后,表层碳化物面积分数由4.38%增加到5.99%,碳化物平均粒径由0.15 μm降低到0.13 μm;经二次低温回火后,表层约0.9 mm渗碳层深范围内碳含量梯度和显微硬度梯度得到提高,平均摩擦因数由0%的0.489降低到30%变形量下的0.346,磨损率由27.2×10-6 mm3·N-1·m-1降低到9.1×10-6 mm3·N-1·m-1。表明材料经30%冷轧变形后,由于表层碳化物的面积分数和硬度得到提高,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逐渐减轻,使耐磨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齐楠  杜忠泽  路超  朱晓雅  王庆娟  周民 《轧钢》2007,37(4):46-50
控轧控冷是先进轴承钢的重要生产工艺。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G20CrNi2MoA轴承钢进行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的热模拟试验,分析了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和冷却速率对G20CrNi2MoA优质滚动轴承钢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确定了开轧温度900 ℃、变形量30%的条件进行轧制,终轧后以5 ℃/s的冷却速率冷却到650 ℃,再以2 ℃/s的冷却速率冷却至室温的控轧控冷工艺。该工艺可获得比原始组织更细小均匀的贝氏体组织,试验钢综合力学性能有所提高,抗拉强度提升180 MPa、屈服强度变化较小、硬度提升50HV,断后伸长率提升2%。  相似文献   

4.
齐楠  杜忠泽  路超  朱晓雅  王庆娟  周民 《轧钢》2020,37(4):46-50
控轧控冷是先进轴承钢的重要生产工艺。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G20CrNi2MoA轴承钢进行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的热模拟试验,分析了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和冷却速率对G20CrNi2MoA优质滚动轴承钢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确定了开轧温度900 ℃、变形量30%的条件进行轧制,终轧后以5 ℃/s的冷却速率冷却到650 ℃,再以2 ℃/s的冷却速率冷却至室温的控轧控冷工艺。该工艺可获得比原始组织更细小均匀的贝氏体组织,试验钢综合力学性能有所提高,抗拉强度提升180 MPa、屈服强度变化较小、硬度提升50HV,断后伸长率提升2%。  相似文献   

5.
脉冲电流改善G20CrNi2MoA轴承钢基体组织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礼功  李增  周晓玲 《金属热处理》2006,31(Z1):112-115
大型铁路车辆轴承用钢G20CrNi2MoA在加热转变为奥氏体时,加入一定电流、频率的脉冲参数,以改变该材料的相变动力学条件.结果表明,在较短时间内脉冲电流处理后的G20CrNi2MoA钢可以消除带状组织,细化晶粒.  相似文献   

6.
采用Gleeble 3500热模拟实验机研究了G20Cr Ni2Mo A轴承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规律,结合膨胀曲线绘制出G20Cr Ni2Mo A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并对不同冷速下显微组织和维氏硬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低速冷却时,在两相区先发生铁素体相变,随着冷速的增加,铁素体逐渐减少,基体内残留奥氏体增多,珠光体相变温度区间为600~700℃,贝氏体相变区间主要集中在400~600℃,马氏体转变温度为412℃,当冷速在0.5~5℃/s时,室温下获得贝氏体组织,当冷速大于10℃/s时室温下将获得马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7.
对两种不同原始组织的渗碳轴承钢G20CrNi2MoA试样分别进行正火、完全退火试验;对正常组织的G20CrNi2MoA钢试样通过不同的温度进行等温退火试验,观察组织变化.组织分析表明:正火可以消除带状组织;完全退火使得带状组织更加严重;等温退火温度越高带状越严重,当温度高于650℃时带状组织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利用MMS-300热/力模拟实验机,在变形温度850℃~1150℃、应变量0~0.8和应变速率0.01s-1~10s-1条件下对20CrNi2Mo钢进行高温单道次压缩实验,分析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和变形程度对变形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温度和变形速率对20CrNi2Mo钢变形抗力的影响最为强烈:20CrNi2Mo钢变形抗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变形速率的提高而增大;且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和应变量3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变形抗力。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了20CrNi2Mo钢高温变形抗力数学模型,与实测值比较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9.
盐浴稀土硫氮碳共渗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土 (RE)催渗 ,S N C共渗能有效提高机械零件与工模具抗磨损、抗咬合、抗疲劳、抗腐蚀与抗龟裂性能。在低温N C共渗基础上渗S ,金属表面形成硫化物薄膜 ,可防止金属间直接接触咬合。硫化物层质软多孔 ,能吸附润滑油 ,起到减摩作用。试验表明 ,性能与使用寿命比单纯N C共渗提高 50 %~ 1 0 0 % ,有明显经济效益。1 试验条件与方法(1 )试验用钢  3Cr2W 8V、W 1 8Cr4V、5CrNiMoA钢。试样尺寸分别为 :50mm× 30mm× 1 0mm、30mm× 1 0mm×1 0mm、50mm× 1 5mm× 1 5mm ,一组 3件。(2 )渗剂与催渗…  相似文献   

10.
利用涡流无损检测技术对G20Cr Ni2Mo A轴承套圈渗碳层深度进行检测,确定了检测信号(阻抗值)与渗碳层深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DEFORM软件对轴承套圈进行热处理工艺的数值模拟,并将渗碳层深度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仿真值与实际测量的渗碳层深度误差小于0.9%,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测量套圈模型上与无损检测实验中相同位置点的渗碳层深度,并与涡流无损检测测量出的渗碳层深度比较,发现两者误差不超过1.8%。  相似文献   

11.
专利申请的范围:1.在低压容器内,用辉光放电而使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中,离子硫氮共渗是以NH_3和 H_2S 混合气的辉光放电处理为特征的。2.在 NH_3、H_2S 气内掺入 H_2、Ar、He一种或多种的混合气中进行辉光处理也是离子硫氮共渗的一个特征。3.在第1项中,NH_3量为:95%≤NH_3%<100%(vt%)。4.在第1项或第2项中 H_2S 量为:0.01~5%(vt%)。  相似文献   

12.
G20CrNi2Mo轴承钢工件易出现带状组织,降低其疲劳性能和服役寿命。为掌握带状组织的形成原因和消除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表征分析了保温工艺对G20CrNi2Mo轴承钢带状组织成分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G20CrNi2Mo轴承钢形成带状组织的原因是C元素的偏析,部分区域贫C导致其马氏体相变所需的临界冷却速率增加,随后在锻造冷却时此区域先共析形成了铁素体带;通过高温长时保温可以促进C元素的扩散,进而消除带状组织。对于渗碳/氮热处理过程,当处理温度≥820℃时,带状组织可完全消除。而当处理温度≤820℃时,可通过940℃保温3 h的正火预处理将带状组织提前消除,其在后续的渗碳/氮热处理过程中不再出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一系列试验,摸索出利用稀土低温渗碳技术。适当调整工艺参数,经生产实践验证,解决了变形超差问题。同时提高渗速、改善金相组织,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含N,C、S等元素的混合气氛对内燃机车活塞环用Cr-Mo-Cu合金铸铁试样及活塞环工件进行了离子硫氮碳共渗处理;研究了气氛组成、温度及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化合物层组织形貌,相组成及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改变上述工艺参数,能有效地控制化合物层的相组成、厚度用疏松层/白亮层比例,因而可稳定地获得以E-Fe2-3(N.C)相为主、疏松层/白亮层比例适当的复合化合物层。活塞环经此工艺处理后,宏观和微观  相似文献   

15.
<正>十字式万向接轴中十字包主要由十字轴、滚子、轴承外圈、密封圈组成。十字轴一般使用1年半至2年后,表面就会出现剥落而发生失效。剥落使十字轴承的间隙增大,加重了主传动系统的冲击,降低扁头套和叉头的使用寿命,甚至危及主传动设备和生产的安全。只要十字轴出现这种剥落现象,一般都要及时进行更换[1]。十字轴轴颈直接与轴承滚子装配使用,而轴承  相似文献   

16.
将20CrNi2Mo渗碳钢材料齿轮渗碳工艺由传统的渗碳-缓冷-球化退火-加热淬火-低温回火,改为渗碳后直接淬火,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直淬的可行性,为20CrNi2Mo的渗碳热处理工艺的改进提供了一些实践经验和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高速钢离子硫氮碳共渗复合氩轰击处理工艺,对氩轰击温度、时间对共渗层的影响进行了仞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氩轰击,可使共渗层深度增加,硬度梯度变得平缓,能有效提高高速钢工具表面的耐学性能,是一个提高高速钢氮化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内燃机车齿轮的服役条件,用20CrMnMo。材料替代20CrMnTi材料,改进了碳氮共渗工艺,成功应用于重载内燃机车上,显著提高了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内燃机车齿轮的服役条件,用20CrMnMo材料替代20CrMnTi材料,改进了碳氮共渗工艺,成功应用于重载内燃机车上,显著提高了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翔  张俊 《表面技术》2004,33(2):40-42
对1Cr18Ni12Mo2Ti奥氏体不锈钢在稀土催渗条件下进行了加与未加辅助铁板的离子硫氮共渗对比试验.试验表明:稀土具有很强的催渗作用.在与辅助铁板的共同作用下,可使奥氏体不锈钢的氮化温度降低60℃,减小了零件的变形;在相同的共渗温度条件下,可使氮化层深度比离子硫氮碳共渗增加30%以上,比未加辅助铁板的稀土离子硫氮碳增加10%.且稀土元素可渗入钢表层,细化渗层组织,促进氮碳化合物弥散细小析出,提高渗层硬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