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金属型模具中分别铸造Cu-Al-Fe-Be合金和Cu-Al-Fe-Ni合金,并在多种固溶时效制度下对两种合金进行强化处理。对铸态及各热处理态合金的组织结构及综合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采用DQ-630(QJ-57)电桥设备和MMW-1型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对合金电导率变化规律及其摩擦磨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高强中导"的角度出发,Cu-Al-Fe-Be铝青铜理想的热处理工艺为950℃×2h淬火,然后经350℃×2 h后水冷时效;Cu-Al-Fe-Ni合金理想的热处理强化工艺为950℃×2 h淬火,然后经450℃×2 h后水冷时效。合金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铸态合金的磨损主要以磨粒磨损为主;随着热处理的进行和载荷及滑动速度的增加,合金磨损以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为主。此外,Cu-Al-Fe-Be铝青铜在低速低载下的摩擦磨损行为与高速高载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变化不大,且波动性较小,而Cu-Al-Fe-Ni铝青铜则不然,说明含Be铝青铜的摩擦磨损性能较Ni铝青铜优越。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固溶处理对Ti-14Al-10Nb合金显微组织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锻态Ti-14Al-10Nb合金的显微组织由α2相和β相组成,其中α2相呈细小、弯曲的棒状形态。固溶温度的升高促进了显微组织中α2相向β相的转变,导致α2相的含量减少,同时棒状α2相的形态逐渐粗化。锻态Ti-14Al-10Nb合金的摩擦因数及磨损量均小于经固溶处理后试样,表明锻态时合金的耐磨性较好;而且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α2相溶解程度增加,合金耐磨性随之下降。Ti-14Al-10Nb合金主要磨损形式为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 相似文献
3.
运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摩擦磨损试验机等手段对不同固溶时效处理后的含硼特殊黄铜显微组织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含硼特殊黄铜固溶后随时效温度的不同,将会有不同形态的α相析出,350℃时得到的网状α相结构形态最复杂。由于α相在磨损过程中能够松弛应力,阻碍裂纹的扩展,从而能有效提高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4.
5.
6.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电子万能试验机对深冷处理前后ZQAl10-4-4铝青铜的微观组织、压缩断口形貌及抗压强度进行了观察与测试,探讨了深冷处理对ZQAl10-4-4铝青铜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冷处理能降低铸态铝青铜的抗压强度,深冷处理后再经600 ℃×5 min回火,铝青铜的抗压强度得到明显提高,铝青铜的显微组织与抗压强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立式高频感应炉制备出3组不同B含量的铸造Pb-Mg-10Al合金,并对其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物相,用扫描电镜观察其显微组织.结果表明,随着B的添加,合金组织中出现了陶瓷相AlB2颗粒,由于陶瓷相的增多,合金的硬度得到显著提高.室温滑动摩擦磨损试验表明,合金的耐磨性能随B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B含量为2%时,其磨损量和摩擦因数最小. 相似文献
8.
9.
研究了重力铸造下Zn含量对ZCuSn10Pb10合金组织与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Zn含量在0.1%~1%时Pb颗粒较大且偏聚在枝晶间,在1.0%~1.9%时Pb颗粒细小且分布均匀。Zn含量在0.1%~1.3%时合金的硬度变化不大,Zn含量超过1.3%后,硬度开始下降,Zn含量为1.3%,合金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最高。干摩擦条件下,合金的磨损率随着Zn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然后增加趋势,Zn含量为1.3%的合金磨损率最低,磨损测试后铅膜均匀分布在接触面上,起到了良好的润滑作用。低油润滑条件下,合金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在Zn含量为0.1%~1.6%时波动不大,Zn含量增加至1.6%以后上升幅度明显。 相似文献
10.
Co-Al-W合金是由γ′-Co3(Al,W)相沉淀强化的新型钴基高温合金。为了研究合金元素Mo、Nb、Ta和Ti对Co-Al-W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THT07-135型摩擦磨损试验机、SEM等方法研究合金化Co-Al-W合金的室温摩擦磨损性能,并与钴基Stellite6合金相比较。研究发现,9.8W合金的摩擦系数比钴基Stellite6的小。合金元素Mo、Nb、Ti可适度降低9.8W合金的磨损失重和摩擦系数,提高其耐磨性能。Mo、Ti和Nb元素对提高9.8W合金的耐磨性能效果较好;Ta的效果不明显。Co-Al-W合金主要发生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但Stellite6合金主要发生剥层和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11.
12.
选取锰质量分数为2.15%的Al-Mn共晶合金作为试样,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试样的相组成,称量摩擦试验前后试样的质量,并用扫描电镜观察所获得材料的磨痕形貌.结果表明,该Al-Mn共晶合金主要由锰在铝中的固溶体和铝锰化合物MnAl6及Al11Mn4相组成;在仅有腐蚀液情况下的摩擦磨损质量损失要比在腐蚀液加磨粒的情况下更大;从磨痕形貌上看,前者比后者有较多的凹坑和较深的犁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Ti6Al4V-DT (TC4-DT)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固溶、冷却和时效处理,利用金相显微镜、拉伸试验机研究其显微组织、强度和塑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强度和塑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固溶温度和冷却方式。在α+β两相区和单相区固溶并在580℃时效8小时,可以分别得到双态组织和片层组织,相变点以下随着固溶温度的提高,初生α相含量明显减少,且强度和塑性在两相区固溶更优;相变点以上固溶时,冷却速率降低会使α相片层粗化,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逐渐降低;在两相区固溶α相尺寸随着时效温度升高而增大,在低温时效时,由于α相的弥散强化作用使得合金强度较高。TC4-DT合金在α+β两相区860℃/1.5h固溶,550℃/8h时效处理,在空冷的状态下,可获得合金强度(1017MPa)、塑性(伸长率22%)匹配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2016,(7)
研究在油润滑状态下摩擦速度和加载载荷对时效态Al-Sn-Cu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峰时效合金较欠时效和过时效合金具有最佳的强度-塑性配比和更高的硬度,因此峰时效合金表现出最优的摩擦磨损性能。摩擦速度和加载载荷对合金磨损率和摩擦因数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摩擦速度的增大,磨损表面的润滑膜和Sn相更为均匀,合金的磨损率和摩擦因数均降低;然而随着加载载荷的增加,均匀的润滑膜和Sn相被严重破坏,合金磨损率急剧上升。Sn相和包括中间润滑层、摩擦氧化层的润滑膜是影响Al-Sn-Cu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2195铝锂合金作为可热处理强化新型铝锂合金的代表,具有高比强度、高耐腐蚀和抗疲劳等优点,常作为受力结构件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因此,有必要对其热处理制度展开研究。通过室温单轴拉伸试验和硬度测试,获得了在不同固溶温度、不同固溶时间、不同人工时效温度和不同人工时效时间下的型材的强度、伸长率和硬度值,研究了固溶-时效参数对O态2195铝锂合金型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20℃下固溶1.5 h以上,再在高于160℃的环境下至少保温24 h进行人工时效,可使2195铝锂合金型材满足工程需求。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2195铝锂合金型材的硬度值与抗拉强度值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较快地得出强度值。 相似文献
18.
固溶-时效对6082合金挤压棒材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力学性能、硬度、电导率测试和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固溶-时效处理对6082铝合金挤压棒材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082挤压态合金组织除固溶体基体外,还包括微米级的含Cr和Mn的短棒状相、亚微米级的Mg2Si平衡相和α-(AlMnFeSi)夹杂相;固溶过程中亚微米级的Mg2Si平衡相溶解,微米级的含Cr和Mn的短棒状相和α-(AlMnFeSi)夹杂相仍然保留下来,时效过程中过饱和固溶体分解析出主要强化相β"相.合金棒材适宜的固溶一时效制度为545℃×50 min固溶水淬,170℃×8 h时效,在此条件下,合金棒材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367 MPa、341 MPa和14.1%. 相似文献
19.
固溶-时效对Al-Zn-Mg-Sc-Zr合金板材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力学性能、电导率测试、金相和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研究固溶-时效处理对Al-Zn-Mg-Sc-Zr铝合金板材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Zn-Mg-Sc-Zr合金板材的最佳热处理制度为(470℃,1 h,水淬)+(120℃,24 h);在此条件下,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硬度和电导率分别为587 MPa、564 MPa、8.95%、155HB和34.5%(IACS);固溶过程中,适当提高固溶温度或延长固溶时间,合金中过剩相逐渐减少,基体过饱和程度增加;时效过程中,固溶体析出η′(MgZn2)和η(MgZn2)相,随时效时间延长,晶内析出相η′粗化,晶界上平衡相也粗化,与此同时,晶界无析出带宽化;合金的高强度来源于微量Sc、Zr引起的亚晶强化、Al3(Sc,Zr)粒子和η′相的析出强化。 相似文献
20.
采用拉伸力学性能、硬度、电导率测试、金相和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固溶-时效处理对01975Al-Zn-Mg-Sc合金板材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1975铝合金板材最佳固溶时效制度为470℃1 h固溶+120℃24 h时效。在此条件下,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硬度和电导率分别为532 N/mm2、496 N/mm2、15.07%、176.1HB和34.3%(IACS)。合金的高强度来源于Al3(Sc,Zr)粒子引起的亚晶强化和η'相引起析出强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