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荣法(发)     
正从事陶瓷事业30余载,在陶瓷泥料、艺术釉料、造型与装饰设计、烧制等方面均有研究,并有独到见解。研究领域涉及紫砂、青瓷、均陶、彩陶、精陶等方面。并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讨宜兴陶艺"五朵金花"间的彼此联系,提出了"宜兴窑艺"概念,创作的作品讲究工艺的精致性与材质烧制效果的  相似文献   

2.
张荣法(发)     
正从事陶瓷事业3 0余载,在陶瓷泥料、艺术釉料、造型与装饰设计、烧制等方面均有研究,并有独到见解。研究领域涉及紫砂、青瓷、均陶、彩陶、精陶等方面。并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讨宜兴陶艺"五朵金花"间的彼此联系,提出了"宜兴窑艺"概念,创作的作品讲究工艺的精致性与材质烧制效果的独特性。注重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坚持以文化  相似文献   

3.
张荣法(发)     
正从事陶瓷事业30余载,在陶瓷泥料、艺术釉料、造型与装饰设计、烧制等方面均有研究,并有独到见解。研究领域涉及紫砂、青瓷、均陶、彩陶、精陶等方面。并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讨宜兴陶艺"五朵金花"间的彼此联系,提出了"宜兴窑艺"概念,创作的作品讲究工艺的精致性与材质烧制效果的独特性。注重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坚持以文化为先导的陶瓷艺术设计理念,传承做好宜兴青瓷,创造更新中国青瓷,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在陶瓷艺术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目前宜兴紫砂窑变基本用氧化气氛的电窑烧制,而坭兴陶窑变则采用电窑还原烧制的较多,它们采用各自的窑变技法,出现不同的色泽与纹路效果。宜兴紫砂泥用坭兴窑变技术来烧制,得出的一些实验成果表明,宜兴紫泥成品表面色泽和纹路有自己独特的效果与坭兴陶截然不同,出现赭石﹑深咖啡色和灰黑色等光亮渐变色有很好的欣赏价值。该窑变技术研究目的为了找出窑变规律,提高质量与成功率,为今后宜兴与坭兴紫砂艺术的创新发展给予一定程度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俊 《山东陶瓷》2020,43(1):23-24
宜兴均陶起源的时间为宋代,它原先是在粗陶的基础之上完善发展而来的,通过多种釉彩配比变化,经过高温烧制发生窑变,从而形成的一个独特品种。均陶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工艺,就是均陶堆花,可谓一绝。均陶"福运临门笔筒"就是把宜兴独特的均陶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门神的形象完美的融合,用精致的堆花把这一题材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把其中所蕴含的福运来临、守护平安、吉祥如意等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正宜兴是陶的故乡,瓷的故里,有着七千多年的制陶历史,素有"陶都"之美称,但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宜兴的紫砂壶有名,而不知宜兴青瓷曾经的荣耀。宜兴的青瓷曾经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在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宜兴地区就开始生产原始青瓷,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隋唐五代是宜兴青瓷的鼎盛时期,品种繁多、产量较大、工艺精湛。南宋以后,宜兴青瓷因受到多个方面的原因被  相似文献   

7.
李倩 《江苏陶瓷》2014,(4):39-39
均陶是陶都宜兴最早的陶瓷种类之一,它与精陶、紫砂、青瓷、美彩陶一起被称为宜兴陶瓷艺术的"五朵金花"。宜兴均陶以大气、古朴、美观著称于世,堆贴花是它的主要装饰手法,这在民间艺术的装饰手法中极具代表性和艺术特色。当代的均陶工艺作品从装饰形式、装饰内容、装饰技法这三个方面都有了突破与创新,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潘奕宇 《江苏陶瓷》2021,54(5):83-8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留存于基因中的无形财富,它们可以是悦耳动听的歌谣,可以是活跃在手中的技艺,它们贴近大众生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宜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一共拥有8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有关陶瓷技艺的一共有10项,分别是:国家级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和宜兴均陶制作技艺,江苏省级的宜兴青瓷制作技艺、宜兴彩陶装饰技艺、宜兴龙窑烧制技艺和宜兴陶传统仓储技艺,宜兴市级的宜兴紫砂矿料练制和运用技艺、宜兴陶柴烧技艺、传统锔瓷技艺、陶胎髹漆技艺.  相似文献   

9.
正钦州坭兴陶,学名紫坭陶,由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经传统技艺高温烧制而成。坭兴陶"窑变"技术在国内陶瓷行业中绝无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故有"中国一绝"之称。与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1海上丝绸之路催生了钦州陶隋唐盛景公元2200年前,秦始皇南下开疆修筑了灵渠,联接了湘江和漓江水道,使长江和珠江流域与钦州湾水系相连,中原货物南下经广西境内河流  相似文献   

10.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之一,历史悠久,出品精良,享有"陶都"之称。宜兴自古以来出产陶器闻名。这里烧造陶器可上溯到五千多年以前。陶都的先祖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创造了陶器。商周时期开始出现了精美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相传周末春秋时范蠡曾在宜兴制陶。秦汉时期又出现了釉陶的烧制。晋宋又精品可参考。明清大放异彩,使宜兴陶器成为闻名于世的产品。  相似文献   

11.
宜兴均陶作为宜兴的"五朵金花"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技艺,浑厚质朴的釉色等著称于世,它蕴藏着从古至今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宜兴均陶以其特有的"均釉"和"堆花"在陶瓷史中占有了自身的地位。均陶釉色,"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釉面浑厚宜人,绚丽夺目,以天青色、天蓝色、  相似文献   

12.
宜兴均陶堆花装饰工艺一直以来都是宜兴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一种装饰手法,也是均陶作品特有的一种装饰手法。在宜兴的陶文化中,均陶堆花与紫砂、精陶、彩陶和青瓷被称之为陶艺界的"五朵金花",均陶一直都有着"大器"的美誉,展现出均陶的大气与稳重、古朴又不失华丽。陶都宜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文化脉络浓厚,在几千年的制陶历史中紫砂陶瓷文化艺术孕育其中。均陶堆花工艺历史底蕴浓厚,绚烂多彩、端庄大气的艺术特点,经过这么多年以来,时至今日已经焕发了新的生命,一代一代的均陶人呈现出了完美而精致的均陶作品,进行了艺术创新,弘扬了均陶技艺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陶都旧梦     
蔡少 《中华手工》2011,(5):71-73
曾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陶合称为中国四大名陶的荣昌安陶,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距离重庆一个半小时车程的荣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县城。那里的荣昌折扇和荣昌夏布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名噪一时的荣昌安陶,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荣昌陶从宋代开始烧制,"安富场五里长,排  相似文献   

14.
杨晓兰 《江苏陶瓷》2010,43(5):53-55
均陶是陶都宜兴最早的陶瓷种类之一,它与精陶、紫砂、青瓷、美彩陶一起被称为宜兴陶瓷艺术的"五朵金花"。宜兴均陶以大气、古朴、美观著称于世,堆、贴是它的主要装饰手法,这在民间艺术的装饰手法中极具代表性。均陶堆花作品具有实用与陈设的双重价值。然而,今天的陶都却成了紫砂陶"一枝独秀"的局面,作为均陶工艺从业人要振兴现代均陶工艺,我们就很有必要深入探讨、研究它的堆花工艺,从装饰形式、装饰内容、装饰技法这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创新。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宜兴均陶走上繁荣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江苏陶瓷》2022,(6):1-2
<正>数千年来,地处岭南的广东、广西制陶史从未间断,长期的发展传承形成了钦州坭兴陶。1915年坭兴陶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一起成就了中国制陶史上的首次国际金奖,1953年广西坭兴陶又与江苏宜兴陶等同时被评为中国四大名陶,其烧制技艺于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坭兴陶是中国岭南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在南方尤其是两广地区享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在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华人居住地也很受人们的喜爱和珍惜。现上海、香港、澳门有坭兴街,  相似文献   

16.
均陶堆花是宜兴的陶瓷传统技艺之一,因其以堆、贴为主的独特的装饰手法,在民间艺术中极具代表性和艺术特色,曾广受好评。然而,今天的陶都却俨然成了紫砂陶"一枝独秀"之地,作为均陶工艺从业者,我们要振兴传统均陶工艺,就很有必要深入探讨、研究它的堆花工艺,取传统之精髓,去其糟粕,从多方面进行传承、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宜兴均陶走上繁荣发展之路,才能使宜兴的"五朵金花"相辅相成,共放光芒。  相似文献   

17.
"宜兴均陶制作技艺"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一,宜兴均陶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审美艺术价值,也有其社会人文价值及经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荣发从事陶瓷事业30余载,在陶瓷泥料、艺术釉料、造型与装饰设计、烧制等方面均有研究,有独到见解。尤其在青瓷创作上有一定造诣,注重在创意中引入文化元素,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在陶瓷艺术界独树一帜。张荣发先生对"青瓷的继承与发展"有着自己深入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宜兴均陶自宋代以来,就享有"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誉,因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含量深受人们的珍视而成为陶中瑰宝。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均陶古朴典雅、气韵生动,得到了皇室宫廷的青睐。宜兴均陶在明代中叶被称为"宜均"或"欧窑",是宜兴陶瓷艺术中可以与紫砂媲美的艺术品。至清  相似文献   

20.
何为陶都     
"陶都",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陶器的都城.中国地大物博,历史上制作陶器的地区、城市有很多,却唯有江苏宜兴被冠以"陶都"之称,这绝非偶然.宜兴何以成为"中国陶都"?或者说是什么成就了宜兴"中国陶都"的历史地位?为此我们将从"认识陶瓷世界"、"认识陶都宜兴"、"认识存在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