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我国的土地状况,阐述了土地的自然地域分异、区位差异及生态平衡与科学规划利用土地的关系。认为要实行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均衡发展观念和公平发展观念,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用途管制,遵循区域土地利用规律,改造中低产田,增强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对生态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中国城市生态空间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存在过度注重美学和视觉效应、盲目引进外来种、植物配置不合理、大面积运用草坪等现象,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通过分析生态文明背景下中国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土地整治生态空间特点,总结提出了“人+植物”群落城市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并以陕西省渭南市渭东新城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重点阐述了城市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空间群落构建的方法要点和具体思路。结果表明:在城市土地整治修复和生态空间建设中,重点利用本土植物群落特性,构建复层植物群落; 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打造平衡的生态链; 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耦合关系,并以“人+植物”群落为单位与城市设施、人类活动、环境承载力综合考虑设计城市生态景观,最终可以构建优美、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3.
4.
从其他地方移来大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美化城市环境,但对于被拔走大树的地方,生态系统会受到伤害。大规格树木是森林群落或农村生态系统中的主体,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将它们连根挖起移走,必然对周围环境造成连锁的负面影响,比如导致水土流失甚至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方面的教训颇多。  相似文献   

5.
岷江流域从地理单元上横跨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成都平原区、盆中丘陵区和川西南山地区,涵盖了森林、草地、湿地等多种类型,生态结构复杂,生态系统完整。以岷江地区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技术,综合运用生境质量模型,结合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根据粒度反推法提取生态源地;依据景观类型、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风险性和地形因子构建最小阻力面模型;采用电流电路理论和生物物质流动模型构建研究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识别模型。最终识别得到生态源地面积7 111.3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23%;生态廊道总长3 713.62 km,沿岷江水系分布明显;结合国内生产总值对区域内断裂点分级得到待修复的生态断裂点共36处,其中四级断裂点5个,综合识别得到沿岷江干流分布区宏观生态安全格局,为岷江流域自然资源合理分配提供科学指导,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研究人员对全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价值进行了测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9170亿元/年,其中来自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牧场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价值分别为1410亿元、1030亿元、109亿元、981亿元和1390亿元。系列研究成果打破了所谓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很低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实现人的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从建设平顶山生态城市入手,结合平顶山的自然条件和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规划的思路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土地整治正在经历由传统土地整理向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分析中国土地整治发展和挑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探讨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景观营造对策。在战略层面,要提高对生命共同体系统观和生命观的认识,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恢复和提升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乡村景观特征,加强生态修复,提高生态弹性。在土地整治项目和工程技术层面,应用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多目标协同的综合景观管理方法,研发与实践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逐步建立以农户为主体并通过资金补贴的土地生态管护制度,以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要求,基于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调查、野外观测研究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评价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① 2014年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65557.736万元·a-1,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为10.802万元·hm-2·a-1。②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依次: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保育土壤、森林游憩、积累营养物质,其中涵养水源占总价值量的58.35%,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占总价值量的17.27%。③ 保护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总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阔叶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排序不同于总价值,毛竹林最大。说明相同面积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受到系统结构和活力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工业革命在为人类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生态环境基础比较脆弱且发展速度很快的发展中大国,已经没有发达国家在高度发展时期所具有的世界资源总储备和人类环境意识比较低的高允许度.通过对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审视与反思,中国的工业化不再走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素质的提高,人类在利用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改造着生态环境,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大面积的森林植被消失,物种不断灭绝,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土地利用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研究我国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创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规模的校园建设导致大量土地资源的使用,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建设集约化校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校园土地开发利用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合理开发利用校园土地的措施,向下拓展空间,即有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校园的措施将有益于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遥感影像资料为依据,运用Costanza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1996~2000年哈尔滨市阿城区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1996年面积比例为54.38%,2000年为54.55%;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均有较高的保留率,分别为99.68%、99.26%、99.34%、97.24%、97.73%;未利用地的保留率较低,为64.67%;生态服务价值2000年较1996年增加了9.6×106元,生态环境改善,草地、耕地、林地向水域的转移是生态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增值区域,耕地到水域的转化贡献率最大,为15.96%;生态环境减值区域,林地转化为耕地的贡献率最大,为36.81%.  相似文献   

14.
我国退耕还林优化发展模式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退耕还林的一批成功典型模式的总结、分析论述,探索退耕还林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路子,并根据西部的实际情况和《退耕还林条例》之规定,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试论农村住宅投资与农居地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悬而未决的现实难题,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理论争议的焦点.在中国农村人口多、土地少、人口流动受限的现状面前,不论是政府的“周济”,还是农业技术的进步。甚至是方兴未艾的小城镇化建设都显得无能为力.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对国内个案进行分析,发现农居地整理和农村住宅投资不仅可以解决农业社会沿袭数千年的自然村散乱无序、人居条件差和土地占用量大的矛盾,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契机。进而为经济结构变迁中实现农村一体化的经济体系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以典型农牧工矿交错区的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3期土地利用动态数据,分析评价了该地区近14年土地利用变化、成因以及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88、1999、2002年,榆林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牧草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外,其他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量为352350hm2,其次是未利用土地,减少285765hm2;减少面积最小的是水域。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自然环境背景下人为因素影响的结果,尤其是政策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88年的150.6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71.99亿元,增加了21.34亿元,这表明该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在提高。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中废物处理和水分供应的价值最大,对区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土地平整工程量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平整工程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土地平整工程量计算是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预算和项目审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土方量的大小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投资直接相关.本文在分析各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并提出了适宜于不同情况下土地平整工程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紧密相关,本文在国家尺度上,选择中国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将CO2排放纳入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函数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分析31个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1)2004~2014年间,31省市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指数整体上升,反映我国近年来,随着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生态安全水平向良性趋势发展;(2)在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度的空间分异上,西部地区的耦合度主要处在低水平耦合阶段和拮抗阶段,中部地区多在磨合阶段,高水平耦合阶段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体现了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水平呈梯度空间分布;(3)从2004、2009和2014年的截面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度属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的土地利用制约型,高度协调耦合区间的省市区数目减少,没有省市区处于极度协调耦合区间,说明我国各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水平还较低下.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土地合理、高效利用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