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低压、低渗、低丰度”三低气田,气井压力下降快,绝大部分时间处于低压生产状态,为满足外输要求,增压集输工艺是苏里格气田开发的核心工艺.本文分析总结了苏里格气田集气站采用分散增压的方式更为合理.并按照集气站分散增压的布站模式,对苏里格气田的压力系统进行优化研究,提出了集气站外输压力,井口压力的确定方法通过压缩机综合选型技术研究确定是压缩机型号,并对压缩机基础优化设计进行研究.苏里格气田形成了井口压力分季节确定,冬季把气井井口的压力节流1.3MPa,集气站增压运行,实现“低压”集气;夏季把气井井口的压力节流到4.0MPa,实现“中压”集气.最终确定的方案结合了两个思路的优点,称之为“中低压”集气工艺.  相似文献   

2.
针对苏里格集气站数量多、工艺流程基本一致、规模变化不大,设备布局相同的实际情况,通过系统分析、统筹研究而制定的一项先进的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即标准化集气站设计。这是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的集成创新,是固有设计思路的根本性变革。随着苏里格气田的大发展,依据标准化设计可以提前对集气站的材料、设备进行提前规模化的采购,达到缩短建造工期、提高建设质量的目标;适应了苏里格气田"低压、低渗、低丰度"、分布面积大等特点以及满足大规模开发建设苏里格气田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天然气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推动天然气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页岩气田工程项目也不断增多。由于页岩中的天然气具有低孔隙度、气量衰减快、开采寿命长等的特点,因此要对页岩气田地面工程工艺技术进行动态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产能不断变化。本文联系我国页岩气开发现状,对页岩气地面工程设计难点进行阐述,并从集气站工艺、集输处理工艺、增压工艺、撬装工艺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页岩气田地面工程建设的工艺技术,针对页岩气田地面工程工艺技术模块化建设、数字化运维等发展进程也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涪陵页岩气田部分区块已进入产量递减期,由于气井压降快或各单井到集气站距离不同,单井到集气站的管道压力降也会不同,致使部分低压气井被迫停产。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涪陵页岩气田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低压区块和气井采取增压开采措施。通过使用PIPEPHASE软件建立集输管网仿真模型,计算得到各集气站增压时机,并结合国内外气田增压开采调研分析总结提出5种增压开采方案,通过经济比选得到最优增压开采方案,有效提高气田低压井的生产能力,为页岩气的实际开采和管网运输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随着苏里格气田产能的增加,井站数量多、气田范围广、安全生产压力大与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在常规集气站基础上,通过对远程控制、放空系统、排液系统等进行优化,确定了数字化集气站工艺流程,并应用于苏里格气田2010年产建工程的14座新建集气站中,达到了"站场无人值守、大班定期巡查、运行远程监控、事故紧急关断、故障人工排除"的目标,减少了生产定员,缓解了人力资源压力,简化了集气站生活配套设施,减少了水、电、气消耗,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气田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普光气田集气站气井生产中,出现管线设备堵塞,造成管线设备超压运行,气井关断等,严重影响集气站正常生产,增加职工操作的风险,利用气井生产中参数的变化判断堵塞部位及堵塞物,通过参数调控、维修等方式处理堵塞物,确保集气站的安全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7.
苏里格气田低渗、反凝析、井底积液以及大生产压差等因素导致了苏里格气田气井产能低,气井稳产能力差,气田采收率低。基于对气田地面集输工艺、集气站工艺流程以及地面工艺主体工艺的调研,提出了气举作业前井口改造、气举作业流程改造并开展排水采气试验,为苏里格东区天然气的生产提出了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气田开采中,为了抑制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通常向气井和采气管线注入甲醇并在集气站内分离,产生了含油含醇污水。含油含醇污水成分非常复杂,典型的特点是腐蚀性强,结垢快,而且甲醇属毒性物质,污水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给气田的生产和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因而需要进行无公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9.
苏里格气田标准化集气站主要包括单井集气、气液分离、闪蒸放空、增压外输等环节,天然气是处理集输的主要产品,而气田产出液则是另一大主体,它的集输处理同等关键,直接制约着天然气的生产。通过集气站自动化设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上位机人机界面等过程有机结合,研究设计一系列自动化集输、联锁控制功能,实现产出液自动化集输处理,解决气田产出液排液、存储、输送、拉运等各方面的安全生产、高效操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胡锦  王淑娟  彭磊 《广东化工》2014,(4):77+71-77,71
概述了我国各大气田的集气站、配气站和输气站以及天然气净化厂使用的分离设备的类型及结构简介,提出了国内气田分离设备的选择原则,对气田分离设备如何合理、经济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长庆油田公司"大油田管理、大规模建设"的快速推进,按照公司建设5000万吨大油气田、控制用工总量7万人的目标,以及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55亿规模持续稳产的目标,结合气田工艺特点及建设现状,借鉴苏里格数字化集气站成功经验,开展靖边气田数字化集气站工艺技术探讨。工艺重点是对集气站数字化技术和设施进行升级和完善,以解决生产规模的逐年扩大与用工数量逐年不足的矛盾,实现"以人为本,推进本质安全,控制用工总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牛地气田形成的高压进站、站内加热节流、低温分离、轮换计量外输、站内向井口集中注醇防堵的集气站工艺,在集气站规模和工艺流程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集气站标准化设计的优势显得愈发突出。依据集气站标准化设计,可以批量采购集气站的设备和材料、盘活物资供应需求、缩短建造工期,降低安全风险、保障工程质量,很好地适应了大牛地气田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将天然气中硫化氢体积含量2~10%气田定义为高含硫气田,高含硫气田集气站若发生天然气泄漏,天然气中硫化氢会对安全生产及环境造成大的破坏,在硫化氢泄漏的第一时间发现并查找泄漏位置,做到早发现为早处理提供宝贵的时间,就成了阻止危害扩大的关键。本文结合普光气田的生产实际,阐述了硫化氢泄漏的查找方法,依此方法进行查找,能减少查找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普光气田具有高含硫化氢、高压、高产、埋藏深等特点,特别是硫化氢平均含量达15%,生产中存在硫沉积,集气站单井采用高级孔板阀节流装置进行计量,在生产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单井计量系统堵塞,仪表显示数据与真实数据误差较大,影响了站场气量调整,站场操作人员需要对流量计的五阀组及导压管路等进行解堵,增大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危险。为保障站场气井按照配产正确生产计量,在处置过程中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危险,本文对高酸气田集气站高级孔板阀流量计解堵措施进行探讨,提高站场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热管技术在烟气余热利用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电联供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针对集气站生产工况,采用热管式换热器回收燃气发电机高温烟气的余热,可以满足集气站对热能的需求。同时,热电联供系统以部分放空天然气为燃料,具有环保和节能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生产的连续性要求集气站生产监控设备、井口注醇泵必须处于连续运转状态,因此集气站需要自备发电机使用,子米气田集气站使用KOHLER35RZG型发电机,该型发电机水泵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铝轴松动,风扇叶片打坏的状况,子米气田经过屡次探索对该型水泵进行了技术改造,本文对技术改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气藏地层出水造成气井井筒积液而低产,甚至停产,因此,快速有效地排液是保持气井产能的关键。文章提出了一种操作方便、长期有效的排液增产方法——井间激动排液增产工艺,该工艺通过改造站内和井口流程,实现集气站内高压井与低压井进站管线的永久互联。阿拉新气田出液井正常开井生产时油压下降快、气量下降明显,井筒积液对气井产能影响大,本文探索通过相邻高低压气井(不出液)井筒激动的方法达到提高低产液井产能的目的,通过结合实际得出仅杜603单井年增产气量27×104m3。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详细阐述了普光气田集气站流程堵塞的原因,重点论述了不关井解堵几种方法研究和应用,不关井解堵方法不仅能保护工艺管线设备还可以在不影响产量的基础上很大程度的节省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
苏6、苏36-11井区目前已建成11座数字化集气站,集气站逐渐实行无人值守运行,此运行模式的全面实施,将是苏里格气田数字化[3]的一大飞跃。站区内无人值守运行使得超压复杂情况出现后场站的应急处置成了关键,本论文通过跟踪苏6-7站运行,分析充压过程及应急事件的有效处理时间,由此导出集气站充压有效时间的计算公式,通过对公式的推广验证,摸索出适合苏6、苏36-11区块集气站应急时间计算通式。  相似文献   

20.
《当代化工》2006,35(2):146-146
中石化宣布,在我国川东北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这也是国内目前发现的5个2000亿m^3以上的大气田之一。根据审定结果,普光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中国石化已编制了一期开发方案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3/a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m^3/a,并配套建设川东北至山东济南的天然气管线。国家已下发文件同意中国石化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