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雨洪问题已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并且有加剧趋势,针对雨洪问题的多方讨论也已成为热点。文章将以城市水系规划为切入点,通过引入"韧性城市"理念及其方法论框架,在再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浚县中心城区水系专项规划项目提出具有韧性的城市水系规划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郭元鹏 《城市建筑》2023,(10):157-161
借鉴已有的城市韧性研究及分析框架,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4个维度、20个具体指标的城市雨洪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AHP-熵值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郑州市2016—2021年的雨洪灾害韧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城市雨洪灾害韧性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对应的韧性提升对策,为城市相关部门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合我国城市韧性研究的重要需求,反思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导致的诸多城市生态问题,以天津市既有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暴雨、热浪、空气污染三类影响较大且具有典型性的生态扰动类型,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探索各类型生态扰动与空间环境因子间的耦合关系,提取影响较强的相关因子,建立完整的既有城区生态韧性评价体系,为提升城市生态韧性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在极端雨洪灾害日趋频繁和我国城市持 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提出了 以海绵城市理念,推进蓝绿灰基础设施结合,系 统构建雨洪韧性城市体系的框架,从空间管控、 工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构建思路, 并建立了雨洪韧性城市的风险适应、风险防治及 灾害应急实施策略与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我 国多个新区规划建设案例从理想蓝绿空间结构、 洪涝统筹治水体系和功能复合的用地布局等角 度探讨了构建和谐“人水城”关系的规划解决方 案,以动态发展的全过程视角制定目标,多专业、 多角度、多手段制定治水方略,推进海绵城市理 念的落实,实现城市雨洪韧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城市雨洪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一方面,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雨洪灾害的应对,出台了包括建设韧性城市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及其对城市雨洪灾害甚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日益重视。但是,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如何贯彻落实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在规划编制的具体操作实践方面尚无明确的行政指南或导则。从规划视角,阐述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城市雨洪灾害风险等关键概念的内涵,在借鉴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应对的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规划实践体会,基于风险治理的过程、要素、主体、层级、灾种等五维体系,尝试提出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视角的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应对的基本思路和通用框架。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城市中老旧住区面临的雨洪灾害日益严重的问题,梳理国内外有关承洪韧性的相关研究,探讨承洪韧性的内涵与作用,建立了城市老旧住区雨洪管理影响要素与承洪韧性的关联框架。根据城市老旧住区的基本特征和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提升可浸区百分比、提升雨水贮存率,以及提升雨水利用率等方面提出了基于承洪韧性理念的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策略。再以天津川府新村为例,针对该住区现状存在的雨洪灾害问题,模拟验证了相关策略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7.
依据城市雨洪模型原理和技术方法,以华南某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Digital Water Simulation软件对研究范围的设计雨洪过程进行了探讨,建立了该城区排水管网系统模型,可为排水管网系统问题识别及系统服务性能的总体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17,(2)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骤增,城市雨洪灾害日益严重。通过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塑造的手段来提升城市雨洪韧性的城市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模式,成为应对城市雨洪灾害的有效途径。文章首先基于韧性城市的相关理论探讨了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内涵,建构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的理论框架;其次,结合设计案例,围绕四个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分析设计实践中提升城市雨洪韧性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优化、城市结构组织、多用空间塑造和城市系统整合;最后,对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做了进一步思考。雨洪韧性城市设计拓展了传统城市设计的外延,为生态城市的性能化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戴伟  刘博新 《中国园林》2023,39(7):53-58
城市雨洪灾害的产生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等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证实,单一依靠市政改造雨水管网的传统做法工程成本高、改造难度大,实际效果不理想。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 S)倡导对生态系统的最小干预,将灰蓝绿基础设施有机结合,为城市雨洪韧性规划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采用“理论研究+应用案例”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将Nb S理念应用到城市雨洪韧性规划中的切入点,提出Nb S视角下城市雨洪韧性规划的一些思考;其次,应用MIKE FLOOD模型,对场地雨洪风险进行评估;最后,结合应用案例特点,以堤防岸线、水系网络、水位管理为抓手,阐述了Nb S理念在城市雨洪韧性规划中的具体方案。结果表明,Nb S视角下的城市雨洪韧性规划方案具有可行性,以期共同推动Nb S实施行动。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使城市面临诸多挑战,为解决城市的水文灾害等问题,改变传统蓄滞洪区防洪建设思路,将韧性城市理念引入蓄滞洪区景观设计,是蓄滞洪区景观建设在城市防洪方面的一种创新性探索。以韧性城市蓄滞洪区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韧性城市概念与理念和蓄滞洪区概念与现有问题,并将韧性城市理念与蓄滞洪区景观设计结合进行关联分析,提炼出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下的蓄滞洪区景观设计原则与景观生态韧性设计策略和景观雨洪韧性设计策略,促进城市蓄滞洪区景观生态和雨洪的韧性建设,以期为今后的蓄滞洪区建设在提升生态韧性和雨洪韧性方向上提供新的思路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徐赛  杨麟  李松 《城市建筑》2022,(5):75-78
雨洪径流一直是诱发城市街道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街道雨洪管理基础设施的研究可以帮助提高城市街道的雨洪韧性。雨洪蓄回型树池是一种结合了雨洪管控功能的小型市政设施,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树池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分析总结了雨洪蓄回型树池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结构选材、应用范围和实践效益,为城市的雨洪管控设施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滨海城市雨洪灾害“孕灾机制复 杂、风险暴露度高、承载体脆弱”等典型特征, 应用多源数据与智能分析的雨洪灾害智慧识别 技术,提出了多尺度规划协同的韧性防灾布局的 规划思路,建构了应对滨海城市雨洪灾害的“宏 观—中观—微观”多尺度智慧—韧性海绵城市 规划方法。结合闽三角城市群—厦门市—杏林 湾片区三个典型尺度,进行规划应用探索,包括 流域—城市群层面的孕灾环境与承载体脆弱性 解析、区域生态海绵系统格局建构,城市层面的 雨洪脆弱性评价、承洪韧性空间结构布局、土 地利用规划与避灾场所布局,街区层面的分单元 差异化承洪韧性规划设计及雨洪风险智慧监测 与导控,为滨海城市雨洪灾害的智慧识别与韧性 防控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方法及实践应用支持。  相似文献   

13.
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城市韧性测度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城市韧性界定为一般韧性和特指韧性,构建城市应对雨洪风险的“雨洪致灾危险性—城市韧性”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客观赋权方法,选择“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规划期,对长三角中心城市开展雨洪韧性评估。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的雨洪韧性主要受到城市发展因子、社会保障和外来人口因子、灰—蓝基础设施因子、交通设施因子、绿色基础设施因子的影响。通过比较致灾危险性指数与城市雨洪韧性指数的关系,得到4类典型城市:脆弱型城市15个,高风险城市6个,低风险城市6个,韧性城市缺失。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增强城市一般韧性和特指韧性的重要基础,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雨洪基础设施等特指韧性,处于不同韧性类别的城市应采取发展型、增量型等不同适应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加剧雨洪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如何有效降低雨洪灾害风险,成为规划设计技术转型和优化的重要议题。文章首先梳理研究国内外雨洪韧性规划设计相关实践案例经验,总结国内外规划实践在雨洪风险评估、干预对象和设计策略方面的差异和优缺点。然后,选取粤港澳创新合作示范区和厦门新机场片区的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方案为案例,分析城市涉水空间的雨洪韧性规划设计经验。接着,结合系统统筹城市涉水空间的理念,从多灾种风险评估、多维度干预对象和多功能设计策略三个维度提出雨洪韧性规划设计方法优化。最后,对雨洪规划干预技术韧性化和智慧化做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提升雨洪韧性被认为是解决全球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的有效途径,而雨洪韧性的作用主体与生态城市的空间要素有诸多角度可以形成合力,作用于生态城市空间的塑造,并在不同尺度上综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洪排涝问题。基于雨洪韧性与生态城市的概念,探讨两者的交汇点和合力点,并通过梳理分析雨洪防治理念的演化历程及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明确雨洪韧性导向的生态城市空间塑造在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上的作用途径,最后结合中法生态城案例,介绍在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结构、组团肌理、多用途空间、建筑和场地塑造上的设计实践,为生态城市的空间塑造提供可供借鉴的跨学科交互式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雨洪挑战是城市韧性体系构建的核心议题。聚焦滨水码头区这类城市灰色基础设施,提出蓝绿空间耦合优化对城市滨水码头区应对雨洪挑战起到积极作用。选取上海市黄浦江中北段典型滨水码头区开展实证研究,构建适用于量化评价滨水码头区雨洪韧性水平的指标体系以及能表征场地尺度蓝绿空间耦合关系的指标,旨在揭示影响滨水码头区雨洪韧性水平的蓝绿空间耦合关键指标。结果表明:(1)上海黄浦江滨水码头区各典型样段现有雨洪韧性水平与蓝绿空间耦合程度分异较大;(2)蓝绿耦合度(C)、蓝绿耦合发展协调度(D)是影响滨水码头区雨洪韧性水平的两项关键指标,可综合考虑雨洪韧性与蓝绿耦合的协同提升。针对不同空间类型码头区,总结归纳4种蓝绿耦合的空间优化模式,为城市滨水码头区的雨洪韧性提升提供技术支撑,从而实现城市滨水码头区从灰色基础设施向高品质蓝绿基础设施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城市灾害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强度均显著增加,城市气候韧性逐渐成为研究焦点。然而,针对气候韧性仍缺乏定量实证研究,导致现有探讨过度集中于概念争论与初步理论探究。本文以澳门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将雨洪事件作为城市形态与气候韧性之间的连接语境,构建城市形态与气候韧性关联的概念框架与实证方法。具体而言,以城市形态与气候韧性的关联为核心研究问题,基于雨洪事件的实时水位数据,揭示城市形态的多种要素与雨洪韧性的关联关系,进一步提出基于城市形态的韧性提升策略。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表明,道路密度、建筑后退距离、排水管网密度、植被指数均与雨洪韧性显著关联。研究揭示出空间规划策略与城市形态指引对于提高城市气候韧性的重要性,并从实证层面丰富韧性城市理论,有效回应了现有韧性城市研究过度注重概念演绎而缺乏定量实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现象的频繁发生,城市雨洪问题愈发受到人们关注,分析我国城市雨洪控制现状,建立三级生态化雨洪控制体系。将城市雨洪控制范围自源头覆盖至最后的收纳水体,集成了调蓄雨洪、消减峰流量、消减径流体积、延长汇流时间、控制污染物等多种功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型雨洪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破坏了城市的自然水文过程,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雨洪问题,其中城市水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传统的水安全防控体系建立在以排水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为基础的二元体系架构上,难以应对雨洪发展面临的新问题,需要新的理念体系支撑."海绵城市"是国际化雨洪管理理念在国内的创新和发展,可以有效应对当今雨洪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深圳市缺水问题,以宝安区为例开展了雨洪控制利用的研究及规划。根据地表径流水质差异和利用方式的不同,将宝安城区划分为不同的雨洪利用功能区,分析了不同功能区雨洪利用方式及效果。结果表明,开展雨洪利用不仅能增加水资源,使该区需水量缺口减小35%,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轻城市内涝、控制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