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引言2021-2022年间,张永和与我多次在波士顿和纽约回顾了他几十年来建筑实践的方方面面;2023年则以线上会议方式继续讨论。对谈中,张永和提供了大量图档和工作细节,探讨了言说、看法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而我则企图提高讨论的分辨率,纠正过去30年来形成的对非常建筑的误解,恢复并增强对张永和在工作中所做操作和选择的理解。此中,建筑与艺术的关系显然是张永和长期以来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调整当下盛行的一种过度简化的建筑讨论。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访谈中往往呈现出多方对建筑师主权的推崇,对其过往语汇的消费,以及含糊了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出入。对谈录的四个话题试图展示李兴钢在长期实践中暗含的连续思考和具体化表达,进而打破被模糊的语汇与视觉效果塑造出的僵化形象。同时,由于对谈中双方的关键词与理解多次发生错位,这份张力会在讨论与阅读过程中带给建筑师、对谈人和读者三方不断的思维转向。  相似文献   

3.
<正>围合策略谢:西村尺度巨大,一般容易关注到整体的围合框架而忽略了具体的分割。最终方案与早期概念模型看得出对大院的处理不同。杨:外部采取围合策略有两个支撑点:争取沿街铺面长度最大化与内院面积最大化。这张SU模型的图(图B-1)是最早的强排方案,想看看满足规划上限建筑容积率2.0是什么状态。与最终方案有一个区别是,沿街的进深小很多。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中国三位当代建筑师的工作,并以约束条件、关键招数、菜单及集体记忆为焦点。论述方法有两个要点:首先,通过对建筑师、项目建筑师详细的访谈,澄清了明言和暗含考虑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图表加强对项目细节的掌握;其次,由于三位建筑师没有明确的传承关系,文章将议题转移到三人有否合力形成了可传承的条件。其中包含两个问题:(1)如果传承的关键点不是项目特征、概念、价值观、材料态度或设计手法,而是见招拆招的、针对约束条件的即兴操作,应如何考虑菜单和心法的关系;(2)如何看待建筑实践和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1项目管理条件对建造策略的影响程:第一个问题是针对项目管理方面。企业自用的设施一般是比较好的项目类型,但业主项目管理可能不会像开发商那样成熟。韩:负责项目管理的是郎酒集团基建部。负责人是建筑学专业,团队四五个人,同时管理整个郎酒庄园同期开发的3~4个项目。建筑、工程、室内、景观的对接分别有一个人。土建工程总包提供的专业支持非常有限。它甚至没有制图能力,没有绘图员和技术员。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内容为2019年10月冯仕达与华黎的对谈,关注的议题包括建筑设计对地形(topography)的考虑方式、拓扑关系在应对复杂情况时展现出的弹性、从平面与剖面互动关系中体现的变化及其所造成的鲜活体验、不同代际的建筑师对于材料运用的思考。从对谈中可以看出,华黎和这一代建筑师在设计思考与实践中与前辈建筑师们的差异,这为中国建筑设计的未来方向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在家琨建筑事务所目前发表过的改造类项目中,共有两个与片区旧城改造相关的项目案例。其中,西来古镇榕树片区建筑的改造,更侧重于村落与自然景观关系的织补。而两年前竣工的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则以更加系统性的方式介入,完成一处昔日旧城文化中心的场所重塑1)[1]。  相似文献   

8.
<正>刘家琨先生事务所里面日常工作的词汇冯仕达(以下简称“冯”):我们假设有两三种可能。如果十几个人加起来有50个关键词的话,我们简单说一下每个关键词相关的项目和语境,暂且就可告一段落——这种工作算是一种收集和基本解释。1)另外两种推敲,其中一种是关键词之间的替换。可能有些时候我们用了一个私家词汇,而撇开了其他几个词汇。一个词汇的作用不仅源自它的内涵,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撇开其他几个词,相当于替换了概念、暗示了天际线的改变,默认的事情也可能变了——如果天际线是不断地随身体移动而变化的,那天际线就是你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受专业分工体制影响,各专业、各阶段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缺乏综合性。在乡村里,由于资源限制,行业分工不明显,适用于城市的规范也不能覆盖乡村,因此,乡村建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乡村实践对我们的建筑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在教育中也能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正id+c:1997年,你提出低技策略的设计思想,去年在谈及你的新作西贝大院时也提及低技策略,能否与我们谈谈当年提出低技策略的背景,以及这么多年这一策略是如何发展的?一直以来,中国建筑的完成度不高为人所诟病,我们是否可以依靠低技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刘家琨:低技策略来源于我当时的乡村建造体会,是一种面对现实建造条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一)新型办公空间改造项目的市场与设计《建筑实践》(AP)"天津猪八戒创意工厂"项目极短的建造周期是新型办公改造项目的常态吗?为什么会这样?共享、联合或新型办公空间的设计核心诉求是什么?常可42天的建造周期背后,是要满足在固定时间点接受市里领导视察的需求。其实这个办公空间的创造本身就是为了领导视察,并得到对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高质量的、对城市废弃空间的再利用,及线上线下共享办公空间融合的新模式"这一点的认可,在领导的肯定后,企业将得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去发展这个模式。对于很多互联网公司来说,它们要的是政策和资金本身,而办  相似文献   

12.
伴随中国设计市场的迅猛发展,日清设计走过了10年历程,成为业界颇具影响力的设计品牌。在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化多重因素的博弈中,日清秉持追逐理想、关注建造、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作品的宗旨,向更为职业化的商业性设计机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环境设计》2013,(11):158-163
项目位于江南站和驿三站之间,驿三洞德黑兰路车辆禁行区内。作为多功能的城市建筑,项目坐落在一块近似方形的场地上.区域内住宅和商业大厦林立,分布密集。低矮的束状矩阵:EG,是同类建筑中的先锋,束状矩阵塔楼(S—Trenue,2009)是3个纤细的垂直管状结构.中间为核心,位于两个倾斜的塔楼中间。塔楼的倾斜角度各不相同,在3个大楼间形成了户外空间,改善了居住和工作环境,并创造了悬浮在半空中的空中花园。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4):161-165
<正>黄颂杰(以下简称"黄"):我们今天先来谈谈西方哲学的开端、进路及其所追求的目标,然后再延伸讨论一些相关的问题。俞宣孟(以下简称"俞"):你讲的这个思路很好的,我们都是学西方哲学的,现在也都退休了,回过头来看,厘清这些问题,对于现在和今后的教学、研究都是有价值的。黄:要理解当代的西方哲学,需要把源头的问题厘清。要追根溯源,我们可以从苏  相似文献   

15.
<正>从场地入手范:我们在做丁蜀成校之前,特别认真地学习研究过金砖博物馆,也专门去现场看了两次。我当时在现场看的时候一直有几个疑问,借这个机会请教两位:在前期是怎么去着手的?金砖博物馆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它是为了展示并纪念某一种过去的物料,同时又是在这种物料的制作加工场地上去做博物馆,也就是说,这个场地它原来有遗址和地形,在此之上还要再去加一个新的博物馆的。一开始功能的策划,  相似文献   

16.
李若星 《世界建筑》2014,(5):110-113
孝泉民族小学是华黎的代表建筑作品。本文将作者与孝泉民族小学学生的对谈和作者与建筑师华黎的对谈并置,从中挖掘出身体是沟通建筑师设想和使用者感受之间的媒介,并揭示出身体经验具有打破主观与客观之间隔阂的作用,以及华黎在设计过程中实现身体经验的沟通效力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6)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由来已久,金融普惠理念下的传统融资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如强调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接触性而忽略其有效运用,重需求、轻供给而引发金融排异,以及片面强调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等。金融包容不同于金融普惠,其体现了互利共赢、包容共生的精髓,其理念指引下的创新型融资模式充分保障了各参与主体在完全信息下的机会均等、自主选择与互惠共生。桥隧模式、路衢模式、平台模式、金融仓储模式与科技金融模式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成功探索与有效路径,实现了完全金融包容及社会、经济、金融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UED:你们如何看待近年来民宿成为了一种风潮的情况?何崴:对于我国民宿的总体感受只有一个字:热。最近,民宿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投资的最大热点之一,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民宿,准备投资民宿。对于这种热潮的原因,我认为一是来自于乡村旅游的升温,特别是旅游形式从观光式旅游向休假式旅游过渡;二是民宿的投资相对较小,对于土地的要求也较小,适合民间投资。戚山山:在过去30年中城市化进程迅速,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高密度住宅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并不是不好(它可以有很好的处理方式),只是很多人因此而忽视了  相似文献   

19.
您的《我在西部做建筑》一文让人阅读之后倍感平和与厚重,您的观点也体现出了应对中国现实的独特智慧。您在文章中这样表达:“在川西平原的实践已经使我们的工作有了一种方向。早年表现为一种“低技策略”,现在我自己称为“处理现实”。我自认为它已经从某种手法发展成一种方法论,可以成为直面现实.利用条件、解决问题,或成为反扭现实。”您怎样概括低技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袁烽 《时代建筑》2007,(1):90-95
文章通过对刘家琨设计的“青浦新城建设管理中心”从社会背景、审美方式等侧面的剖析,解读他在上海青浦语境下的当代创作。同时分析了该建筑在剖面,立面及细节中的思维与创作手法,指出了该作品在青浦营造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