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历史名胜区域进行校园建设,妥善处理保护建筑与新建校园建筑的关系往往比较困难。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塞浦路斯校区的建设,围绕着空间营造这一核心,巧妙的解决了难题,既满足了城市发展需求,又为师生提供了层次丰富空间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钱晔  郝靖欣  吴晓明 《城市建筑》2023,(8):156-159+205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我国社会人口发展的改变,中学校园面对更加多样的学习、生活需求,教育模式越来越趋向网络化、交流化、社区化等,随之校园建筑与空间环境也趋向于共享、共融和共生的发展模式。以无锡二泉中学新校区建筑为例,与天一中学、周边环境和城市发展相协调,在功能共享、空间共融、发展共生等方面展开研究,实现建筑高效集约化利用,成为积极有效应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具有生命力的校园,以期对今后的校园建筑设计起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梦书 《城市建筑》2023,(1):209-212
本文主要研究历史建筑空间特征与现代教育功能需求的关系,以部分西安高校历史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建筑更新与利用视角对其空间特征与现代教育功能需求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得到了高校历史建筑空间再利用策略。本文提出的策略有: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充分挖掘建筑自身的潜力,提高内部空间使用效率;营造开放自由的空间布局,提升建筑的空间品质,重视使用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毕磊 《河南建材》2013,(2):199-201
首先分析了城市与大学校园之间的相互关系,接着以湖南大学为例分别介绍了校园规划、校园建筑与城市地域性的结合,对不同时期的校园空间形态、文化肌理、空间形态、功能构成进行探究,并以具体事例辅助说明了城市的地域性应良好的延续和进化。  相似文献   

5.
大学新校园建设,如何综合功能需求、场地特质、历史文化打造校园特质,是营建的核心命题。作为浙大海宁国际校区核心组团之一,针对项目所处江南地域以及面向国际招生的实际需求,面临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组团个性与校区共性等诸多挑战,本组团设计以“隐约的传统,开放的院街”为题,以对浙江大学校园建筑及西方传统空间原型回顾、分析为背景,聚焦于校园空间、砖石建筑的研究与实践,为校园特质营造提供了特定思路,对“平衡建筑”理论的“中西融合、多元平衡、共享共生”作出了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张芮  曹健 《中外建筑》2005,(3):33-34
高校的综合服务楼因为校园这个"小社会"有其强烈的特殊性,建筑师通过对特殊功能的研究分析,营造具有校园建筑审美意趣的建筑空间和造型.  相似文献   

7.
徐静 《城市建筑》2008,(3):57-59
集约型校园在规划层面上体现为集约型布局,尤其在老校园无法向周边发展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改扩建校园内老建筑来提升建筑容量,整合校园空间并完善功能,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相似文献   

8.
庄程宇  徐常波 《华中建筑》2009,27(8):104-110
中学校区改造设计要求延续原有校园空间布局的脉络,又要充分整合现有的建筑和空间资源,使改造或扩建后的校园既能够功能合理又能营造出一定的校园特色空间。该文旨在通过介绍舟山市三个中学校区的改造设计实践,为当前中学校区改造与扩建提供一种思路与理念。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浙江大学新校区的建筑实践,强调校园建筑设计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特色,并以建筑的网络化、园林化布局,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交往空间的组织和校园文化的营造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校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友谊的建立,是培养完善人格的需要,是现代教育方式的需要,也是校园景园环境设计思想的着眼点所在。本文以建筑空间为切入点,对如何营造校园环境氛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校园建筑的设计特点,分析了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从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激励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校园建筑文化的教育功能,以体现校园文化、教育风格,实现建筑文化内涵和校园文化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2.
陈亮  刘静 《中外建筑》2012,(5):105-106
通过对天津市梅江二期中学工程设计的分析,从规划布局、空间组织、建筑设计几方面入手,阐述了以功能齐备、安全、舒适为导向的新教育建筑的生成,以及城市整体形态营造与校园空间环境和建筑本体之间的空间组织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未来教育和特色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下,未来中小学对其校园整体空间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本文通过对比近年来一些创新性的中小学校园规划,归纳出这些学校在建筑空间规划实践上通过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的优化、总体交通系统的优化、以及空间功能的立体整合等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小学校园单一固化的建筑模式,为适应未来学校教育理念的中小学校园提供了多元化、复合化、高效化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4.
文脉整合下的大学校园环境改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文芳 《山西建筑》2005,31(4):14-15
介绍了大学校园改扩建工程中建筑的整体性,阐述了高等学校校园建设、校舍功能的相同性和相近性,其共同点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郁、功能完备、教育环境显著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园林往昔丰富并灵动着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布局,现今其意境空间营造思想仍深刻影响着当代建筑空间建构。传承中国园林处理建筑与庭院的“空间渗透”、“景物互借”、“意境序列”等思维理念.结合多元化功能需求重构空间组织。本文选取地景化建筑案例分析归纳当代地景化建筑空间延续传统园林思想,整合建筑、景观、城市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中小学教学方式转轨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现实背景出发,介绍了广州市花都区新华第五小学的项目背景以及校园现状,进而从建筑自身的空间组合和校园空间的场所营造两个方面,分析在校园更新中空间营造的设计难点,并提出整体性、集约性、多样性和人文性的空间营造策略,并具体介绍了在花都区新华第五小学的校园更新中运用的空间营造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安徽建筑》2021,(1):17-19
在调研全国多所小学校园规划设计基础上,分析基地周边的建筑业态和环境氛围,考察了周围学生的主要需求情况,制定本次设计基本思路。突出营造学校空间氛围,践行生态设计思想,坚持为师生提供一流的校园环境,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并根据周边学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在建筑内部多设创新空间,创造更大的成片绿地、自然科学园地和游戏空间使得学生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可以达到轻松快乐地学习目的。这次设计为以后的小学建筑规划及设计探索出了一条较好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建筑》2014,(7):6-13
当代的校园建筑正在经历从工具性到文化归属性的转变,满足功能性要求并非当代校园建筑空间营造的全部,建筑空间对于文化归属感的促成以及文化共同体的培养所起的作用成为时下关注的重点。同时,通讯技术的发达使得文化认同对于空间和地域的依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校园空间如何应对这种巨大的转变也亟待探讨。由此,本期客座主编王伯伟教授提出了"文化共同体的空间营造"这一主题,意在从文化观念层面上探讨校园建筑的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代、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环境成就并影响着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物质载体,校园的空间结构、标志性建筑、景观等方面充分重视并合理地反映校园的文化性、地域性特征。内蒙古艺术大学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在解决老校区教学空间严重不足的同时,需要探索建设符合艺术教育特征的校园空间。规划设计尝试探索与内蒙古地域景观人文特征相适应的大学校园。校园规划根植于地域空间景观特征,自然生成自由组团式布局的校园,形成与草原融合共生的“草原聚落”。校园景观设计将“安代舞”中优美的线条提取为景观步道,并将草原上蜿蜒的河流生成到校园中,让校园成为地域景观的经典缩影。在豁然开朗的草甸,建筑局部底层架空,形成属于近地空间的丰富生活。在每个细节上,营造深具人文关怀精神的无障碍校园和绿色校园。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建设的展开,如何给传统校园建筑注入新的活力,是创作者应考虑的问题。本文基于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楼的设计方案.从环境肌理、功能布局、空间塑造和立面形象进行了分析,在如何营造现代高校科技办公场所的领域中做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