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文胜  林莉 《建筑技艺》2021,27(1):92-97
从历史街区更新的角度,以长沙青少年宫设计为例,阐述了城市空间织补的规划设计手法在历史街区中进行城市更新和新建筑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历史街区更新已是城市常态化行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新型工业化建造方式不仅是实现绿色建造、响应“双碳”政策的有效措施,而且为历史街区提供新的技术支撑,达到良性互动、同步发展的效果。为进一步研究新型工业化技术在传统历史街区活态化保护中的运用,文章介绍扬州仁丰里历史街区小剧场设计实践,基于微织补策略阐述装配式技术在小剧场功能、空间和细节创新中的应用,探讨“织补”修复理念与工业化技术双驱动的解决方式,希冀能为未来智能化建筑设计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3.
全球变化导致不稳定因素增多,居住性历史街区面对突发事件、商业旅游开发及文化保护等问题应提高其系统韧性.文章从韧性城市理念出发,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对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外部因素影响与内部系统脆弱性进行分析,并从文化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环境韧性、工程韧性和制度韧性6个维度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部分古镇历史文化街区面临历史文脉断代、地域特色缺失以及建筑肌理混乱等现实问题.近年来,社会对历史文化街区振兴的关注度在持续加强,基于小规模渐进理论的织补理论可以进一步维护空间自身的特点,提高文化丰富性等,因此该创作思想成为了古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开发的核心方法,并且慢慢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同.本文基于织补理论的概述分...  相似文献   

5.
6.
以福建漳州古城东宋河街岸更新为例,在不损害片区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引入“城市织补”的理念,采取街区肌理织补、公共空间织补、建筑风貌织补、历史文脉织补等设计策略对东宋河片区进行改造和更新,以实现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力再生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济南古老的传统商业街区,也是济南目前保存较多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集中体现泉城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但近年来,该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功能结构失衡,活力衰退的困境.为保护其特色风貌,复兴其活力,文章从保护其空间格局肌理,历史建筑、活力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原居民的社会网络等方面对该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街区是见证城市演变历程与当今生活面貌的活态文化遗产,拥有巨大的文化研究价值和经济发展潜力。但隐藏在城市深处已呈衰败之势的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等诸多挑战。文章引入“城市针灸”理念,以赣州古城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疏通经络,理畅气机”“甄选穴位,活血化瘀”“阴阳调和,注入产业动力”三个方面探索更新策略,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旭  张衔春 《华中建筑》2010,28(7):134-136
该文以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目前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目前昙华林街区存在物质性衰退、环境孤立、建筑风格紊乱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昙华林未来发展的走向及对策,力求实现街区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研究从最开始的单一保护文物古迹遗产,逐步开始向包容性、多元化的视角升级。现阶段对古迹建筑环境的包容性研究比较全面,但对街区景观环境的包容性研究还不够充分。为此,本文通过调研烟台奇山所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环境现状,结合访谈、观察等方法,研究不同人群生理条件、心理期望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环境的不适应性关系,从而得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环境更新的包容性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展示城市文脉的传统空间。该文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悬桥巷街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引入人居环境科学的多元视角,归纳街区活力特征,从人类、社会、居住、支撑和自然五个系统分析其活力衰落原因,并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可持续性激发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再生的途径,旨在为历史街区的更新提供借鉴和指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的现代建筑稳步发展,但开始出现"千城一面"的问题,使得原本文化、历史底蕴丰富的城市变得枯燥乏味,无法保持自身的吸引力。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城市的精髓和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质上也是对文化脉络的传承和发展。文章以苏州历史街区为例,以有机更新理念为指导,对平江历史街区东南角的其中一处地块进行更新设计,呼应原有的街巷格局和街区肌理,从古今结合的角度入手,打造休闲购物、办公旅游的历史街区,更好地促进古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明确历史街区有别于现代城市的独特魅力,是找寻街区吸引点并提升活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城市感知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方位这5大感知系统作用于历史街区的尺度与角色研究,总结出通过感知系统的有机协作,人性化的街道尺度与形态、开放与亲近的建筑肌理以及安静的街区环境,这3种特色是历史街区具有的良好属性,应当充分强化与落实,从而为提升人们感知能力与街区活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乐叶凯  卫薇 《中外建筑》2010,(11):115-117
城市CIS1在当今城市文化竞争中越来越受到政府及有关机构的重视,它抽象了可被公众识别的城市概念视觉元素。历史街区是城市文脉的物质载体,以往保护和更新历史街区只注重了建筑与环境的功能性和物质性,而往往忽视了人的可识别因素,造成了城市文化环境形象混乱和缺失。本文以汉口一元片历史街区为例来分析这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卢佳 《建筑与文化》2021,(4):128-129
目前,我国一些历史街区普遍面临物质老化、环境恶劣、空间失活等现实问题.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盲目的大规模重建计划会对其建筑现状乃至文化内涵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随着社会对历史街区复兴的关怀日渐提高,而基于小规模渐进理论的"织补"策略能够更好地保护空间独特性、文化多样性、社会丰富性,这一创作理念因此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段并逐渐被大众认可.文章基于相关理论背景的研究分析,结合杭州梦想小镇核心区仓前老街项目,以"织补"理论作为城市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探讨历史街区肌理的新生模式.  相似文献   

16.
探析传统街道活力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为例,结合实地调研和网络开源数据构建历史街区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其街道活力的分布特征,并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成环境指标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文明街区街道活力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活力分布不均衡态势明显;(2)可达性、功能密度与街道活力呈显著正相关、街道长度呈显著负相关,其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可达性>功能密度>街道长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街道活力优化策略,以期为历史街区活力复兴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更新,是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文章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介绍其在改造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韩飞  林峰 《华中建筑》2008,26(8):127-132
文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山塘历史街区规划改造的实践为例,分析了分阶段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整体改造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涂婷 《中外建筑》2011,(10):54-55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很多优秀的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越来越遭到破坏,城市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也随之丧失。本文在分析相关研究和概念的基础上,将城市设计的空间处理手法应用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仅局限于建筑和群落,而是扩大到整个街区风貌和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0.
要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国的首都,不仅要保护北京老城,还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地段,是北京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更新能更好地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传承胡同居民记忆。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价值为核,整体保护,功能重组,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和谐共生,物质空间保护;传承文脉,非物质空间传承;面向未来,功能更新的保护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