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华东最大能源基地——淮南矿区为例,基于“三大基地”和“生态淮南”建设背景,贯彻持续发展观,科学确立基于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大型生态矿区建设战略思路,及以凸显“一个目标、两个主题、三大分区、四项原则、五类工程”的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2.
淮南矿区沉陷治理工程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矿区是有百年开采历史的矿区,煤层赋存条件多样,淮南地区地表建(构)筑物稠密,水系、铁路、公路发达。煤炭开采后地表沉陷治理工程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文中较系统的总结了淮南矿区沉陷治理工程的做法及经验。 相似文献
3.
5.
6.
7.
8.
9.
淮南矿区水体下采煤的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淮南矿区水体下采煤的实践,研究了正常采矿及地质条 急倾斜、倾斜和缓倾斜煤层导水理解隙带高度发育的规律及计算公式,介绍了水体下开采时充分利用粘土类隔水层的防水性能和防水煤岩柱的留设方法。采用这些研究成果,淮南和潘澳矿区分别提高了开采上限,增加了可利用储量。 相似文献
10.
永夏矿区村庄下采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根据永夏矿区村庄下采煤的特点,指出了村庄下采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开展村庄下采煤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大同矿区采煤沉陷地表移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大同矿区采煤沉陷的特点,分析了采煤沉陷的形成机理,并通过对观测资料和覆岩类比分析,确定了地表沉陷范围及地表移动变形预测的参数,并为确定地表移动变形的规律性及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淮南采煤沉陷区积水中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风险,对9个矿19个沉陷水域进行采样,测试5种重金属(Cd、Cr、Pb、Ni、Zn)含量,采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推荐使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采样水域5种重金属年平均离子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Zn>Cr>Ni>Pb>Cd,重金属的分布影响因素可能与农药化肥的使用、工业废水的排放、汽车尾气中重金属的大气沉降、渔业养殖以及采煤活动等因素有关;(2)重金属的健康风险值总体随季节变化,呈现出丰水期小于枯水期的特点;该区域沉陷积水的重金属致癌风险整体较为安全,但化学致癌物(Cr)的健康风险值超出其它4种重金属4~8个数量级;(3)5种重金属的健康风险平均值排序为:Cr>Cd>Pb>Zn>Ni,其中Cd的致癌风险值及Pb、Zn、Ni非致癌风险值均低于最大可接受风险值(5.05×10-5a-1)。 相似文献
14.
15.
采煤沉陷区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了我国采煤区地表沉陷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其影响、采煤沉陷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淮南矿区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引起地面大范围塌陷,影响当地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在实地调查、开采沉陷预测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矿区有利条件,提出变塌陷区为蓄水水库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矿区采煤塌陷面积已达121.4 km~2,积水面积59.8 km~2;根据预测,2020年塌陷面积186.9 km~2,积水面积112.7 km~2;2030年塌陷面积为275.2 km~2、积水面积为195.4 km~2;矿区周边水系众多、天然洼地多,通过湖泊节制闸、花家湖、西淝河闸等与淮河干流相连接,为建设平原水库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
煤炭资源的开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安全保障的同时,也在全国形成了大量的采煤沉陷区,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本文运用文献归纳法,收集相关法规政策、行业数据、论文资料等,系统梳理当前我国采煤沉陷区基本情况、治理工作进展和模式。分析了我国采取沉陷区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包括治理政策不完善、监管缺位、治理资金严重缺乏、产业转型困难等。结合实际提出健全治理体系,探索创新治理模式,开展示范区推广等对策建议,为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