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主席就“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场合发表了诸多讲话和署名文章,建构了有特色的“一带一路”外交话语体系。文章选取了习主席的12篇演讲和署名文章为语料,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结合文化视角,对其中的隐喻表达进行解读。研究表明,“一带一路”系列讲话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旅程隐喻,以旅程概念来描述“一带一路”建设的出发点、路径和目标。农耕隐喻和绘画隐喻的使用,以根植于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绘画艺术理念,来描述“一带一路”项目的具体合作方式;家庭隐喻的使用则以中国的大家庭观念描述了“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愈加呈现出底层特质。与此同时,贯穿于群体性事件酝酿、发生和畸变过程的信息传播,因媒体底层报道的"底层"式困境,而出现信息湮没现象,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演化。以乌坎事件为个案,分析媒体力量下信息遭到湮没的原因,并借鉴乌坎村村民困境突围的媒体利用方式,提出群体性事件中底层群体信息打捞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体育文化对外交往与传播,从国际环境、消费市场、文化传播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发现"一带一路"不仅增强了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信心,还为我国体育文化传播带来许多机遇,但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传播遇到了诸多问题.据此提出如下策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合作、多源合流拓宽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市形象修辞的新言语行为研究框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以及物性系统为分析工具,探讨厦门利用鼓浪屿遗产话语构建的城市形象及该形象在国内外的认可程度。及物性重叠与差异分析表明,厦门媒体试图构建厦门"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政府积极作为、各阶层民众热情建设"等各方面表现较佳的城市形象。国内层面不仅认可了该形象,还关注到厦门"历史悠久、东西方多文化日益交融"的形象。而在国际层面,只认可了鼓浪屿与厦门的地理位置、交通方面的形象。厦门在国内和国际层面采用了不同的及物性语言形式实现了不同的话语功能。厦门媒体应注意及物性话语的选择,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5.
张云彬博士和吴伟教授在2010年第12期的《规划师》上发表题为《基于城市形象系统结构的城市形象建设研究》一文,认为在城市化发展宏观背景下,当今中国城市提升自身形象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而只有基于对事物本质进行研究才有可能得出针对性的城市形象建设程序。鉴此,作者分析了城市形象的系统结构,认为城市形象建设的程序应包括城市形象现状分析与城市形象资源调查、城市总体形象定位、城市形象子系统策划、城市形象承载要素系统建设和城市形象传播。  相似文献   

6.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媒介形式的日新月异,媒介融合已成为当前我国媒介生态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媒介融合使我国对外传播活动有了新的特点。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努力转变思维方式、及时报道突发事件、积极传播软性题材与善于利用新兴媒体等,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赢取主动、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基于新的国际形式下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沿线涵盖众多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交流、交融、交织。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有其福建地缘,经历了传承人老龄化、技艺存续条件减弱等传承困境。“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其探寻在当今社会更好地传承发展的新途径带来了新思路。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可以在“一带一路”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中传承;在“一带一路”主题文创中传播;在“一带一路”数字化进程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非理性心理泛化的特质。新媒体以其去中心化的传播语境和自由开放的话语表达方式引发了群体非理性心理的膨胀。随着非理性心理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泛化以及事件群体与新媒体日益密切的关联互动,在群体性事件中更需要新媒体引导式的参与。文章以群体性事件中的非理性心理为切入点,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处理方式、自净能力、把关机制以及议程设置等层面,对于新媒体对群体非理性心理的引导路径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后巴黎时代”,国际气候能源治理呈现出新态势:全球气候危机共识下国际气候安全治理诉求上升,全球气候能源治理联动密切但绿色复苏之路艰难,碳中和背景下各国通过清洁创新推动净零排放的趋势加强。基于此,作为全球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与实践行动的中流砥柱,中国在稳步推进国内双碳目标的同时提供更多绿色行动国际方案,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与大国协调,将全球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嵌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域外媒体的涉华报道以潜在的权力运作和文化构建传递特定意识形态下的中国镜像。当异域经验以本国语再现时,文化翻译中的异域形象构建随即完成。以往的中国镜像研究多聚焦于西方媒体场域。有南亚大国之称的巴基斯坦,其媒体的涉华报道影响着中国形象的世界传播。巴基斯坦主流英文报刊在文化翻译中构建的中国镜像总体积极正面,报道基调良好,偶发的不同声音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国际事件报道力欠佳,稿源过度依赖西方媒体,中巴媒体互通缺乏,渴望发展又恐无法应对挑战,变幻的国际政治格局等。加强中巴国家层面经济、政治、高层互动,企业层面项目落地规范,巴国民众诉求研究,中巴媒体互动等,有利于引导巴媒做出事实性报道,客观塑造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