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产业园区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经过多年建设,“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已经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具备提升发展质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文章研判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和要求,梳理了相关文献和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发展概况及其转变发展方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而辨析、揭示和构建了“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路径,并以中白工业园区为例进行实证,进而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境外园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载体[1]。目前,境外园区的建设正面临着如何从传统工业地产型模式向城市功能型模式转型[2],及塑造特色避免同质竞争的考验[3]。在梳理当前中国与印尼合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中国印尼海上丝路经贸合作示范区的设想,探索“一带一路”境外园区建设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差异大,相关规划标准体系差别明显,因此尽管境外产业园区规划可有效指导园区建设,但其规划编制仍存在要求不明确、措施不适用、指标不经济等问题。为探讨规划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对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估,梳理其实施过程中规划变更的主要原因,包括中柬两国土地所有制和规划管理方式不同、建设主体和开发建设模式不同、规划编制体系和建设标准不同等,进而对境外产业园区规划编制提出改进思路与方法,如规划标准强调融合性、规划内容强调针对性、规划原则强调地方性和规划建设强调经济性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7)
产业联动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以产业联动视角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战略实施的着力点。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业联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制约因素,得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文化产业联动的重点在于加强文化交流、完善合作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及推进贸易自由,最终达到推进沿线国家经济协同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5.
6.
“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境外合作产业园区,是我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经贸合作、促进与沿线国家经济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基于产业园区理论与"走出去"战略实践的有机结合,阐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境外合作产业园区的概念及内涵,从园区类型及空间分布两个方面概述"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状况。通过对农业园区、加工园区、服务业园区、综合性产业园区等四类产业园区的案例分析,论述我国境外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的背景意义、总体目标、产业定位、主导企业、运营模式及综合效应;同时,通过与国内代表性中外合作产业园建设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全面加强双边政府沟通、深化完善园区合作机制、科学制定园区产业规划、聚力推动园区配套建设、大力培育引进国际化人才等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
设立商品期货境外交割库是期货市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本研究首先基于企业跨市场套期保值、降低交易成本以及打造中国定价中心三个方面论述设立境外交割库的必要性;然后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别选取伦敦金属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以及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对比分析各自设立交割库的经验;接着从"一带一路"沿线丰富的资源、沿线国家商品期货市场发展态势以及国内各商品期货交易所参与境内外市场的情况,分析设立境外交割库的可行性;再接着分析设立境外交割库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分别从总体方案和具体方案两个角度,提出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商品期货境外交割库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4)
当前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话题。对过去几年"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项目合作情况进行梳理,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探讨我国在当前国际经济合作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旨在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6)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合作区域。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必将有助于实现辽宁省经济复苏以及国家"东北振兴"的目标。在分析辽宁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开展金融合作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促进辽宁省与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工业遗产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资源,其再利用和保护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有多种形式,而规划建设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是近年来最常见的做法。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有利于工业遗产的集中保护、统一规划和管理,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通过对广州红专厂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的剖析,探讨工业遗产再利用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再利用及规划设计等问题,并提出相关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提出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融入城市修补的规划理念,提倡文脉修复,历史传承;织补城市,活力再造。结合沈阳市铁西区卫工明渠沿线工业遗产总体与典型案例保护利用的实践,提出在文脉修复整体保护思路下,通过对城市功能、人群以及特色空间的织补实现城市更新。最后总结了沈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工业建筑》2017,(3):37-42
以童寯在1933—1939年间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设计的四所园区规划为对象,通过对四所工业园区整体规划、单体的平面及立面进行分析,探讨童寯在工业建筑中对于平面布局方式、立面构图元素和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法。研究表明:童寯在重视工业建筑功能合理性的同时,活用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手法,充分尊重场地的地形、气候、既有建筑等地域环境,体现出强调建筑功能性与地域性的设计倾向。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工业园区规划中面临的产业根植性培育、可持续的工业建筑设计进行了探索,并结合实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以及近年来的新要素和新观点.从现代城市发展特点出发,系统梳理了产业集群概念和理论的演进及其对城市政策的指导意义.根据产业集群的理论内涵,文章提出了从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以及城市建设层面将产业集群纳入城市发展中的框架.结合现状,文章指出产业集群建设在经济和空间的统筹、经济互补性、地方化集群策略和可持续发展动力方面存在盲区,是资源浪费、无序扩张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的深层原因.最后在经济与空间联系、实施空间尺度、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补性和要素的配合及条件方面提出建议,并指出产业集群潜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深圳为样本,针对以往控规层次规划应对产业园区转型的不足,首先检讨传统产业园区规划在应对产城融合方面的不适应性,指出重产轻城、轻人的规划思路是不适应性的关键所在;继而基于对产、城、人关系的再认识、再梳理,总结提炼产业园区规划在功能布局、用地结构等方面的编制技术方法、标准通则与经验数据,以促进园区规划落实职住平衡、功能优化、配套完善等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17.
袁雁  李阎魁 《工业建筑》2011,41(11):50-53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未来的工业发展模式也面临新的课题。以襄阳佳海工业园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园区的生态策略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规划理念、土地利用、绿化景观、交通组织、建筑语言等多方面探讨了生态型园区的设计方法,旨在为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提供案例和参考,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城市生态...  相似文献   

18.
工业建筑作为城市组成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在建筑设计领域被边缘化。在现代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中注入传统文化来柔化人与机器的边界,给工厂里的生产者以人文关怀,既是一种设计思路,也是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9.
香港、台湾地区及国外城市规划机构设置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朱文华 《城市规划》1999,23(3):38-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城市的发展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城市规划调控的对象日益复杂化,城市规划管理的难度加大。原有的规划管理体制已无法满足城市规划管理的需求。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国有必要借鉴中外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体制的成功经验。完善各级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健全机构,促进城市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介绍了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及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城市规划机构的设置情况,供国内各级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改革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论文在明确了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共同趋势的认知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中国城市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城市规划学科的本体性、为人使用空间的特殊性、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保证等方面,作者强调理论只有生根于实践才能开花结果,目前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重点应是现代空间理论和相应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