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窑头看火是回转窑操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传统的做法,对窑内煅烧情况的监测是通过人工看火来实现的。人工看火不仅劳动强度高,劳动条件差,且由于是间歇性操作,无法实时地获取窑内煅烧信息。为了改善操作人员的劳动条件,实时地获取窑内煅烧信息,国内七十年代开始应用电视看火  相似文献   

2.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研究了富氧浓度对高温阶段梭式窑内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富氧空气助燃技术,提高窑内温度的同时也增大了窑内温差.分析了产生截面温差的原因,为梭式窑富氧燃烧的稳定运行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研究了富氧浓度对预热阶段梭式窑内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焰最高温度随富氧浓度的增加非线性增大。梭式窑内的富氧燃烧可以减少高温高速烟气射流直接对窑墙的冲刷。由于烟气不能充分冲刷烧嘴附近区域和烟气射流顶部回流的影响,窑炉断面出现温差。为使窑内温度尽量均匀,预热阶段也可通过控制燃料量,点燃全部烧嘴。富氧助燃可以使窑内换热增强,减小窑内温差。  相似文献   

4.
陈维铸  张方 《陶瓷工程》1999,33(3):38-40
本文主要对电热网带窑的结构、耐火保温材料的使用、电热元件的处理、窑内温差的保证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陶瓷辊道窑宽断面需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辊道窑的窑宽对产量,窑内气体流动阻力等的影响以及由于断面的增大而带来的温差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宽断面窑炉温差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辊道窑的窑宽对产量、窑内气体流动阻力等的影响以及由于断面的增大而带来的温差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宽断面窑炉温差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隧道窑窑内预热带上下温差形成的原因,从窑炉结构设计等方面谈谈降低隧道窑预热带上下温差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黄建华 《陶瓷工程》1998,32(6):36-39
本文针对隧道窑窑内预热带上下温差形成的原因,从窑炉结构设计等方面谈炎降低隧道窑预热带上下曙差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日本黑崎窑业对所用的隧道窑进行了改造。改造的重点是①按窑内温度的变化,用自动装置调节燃料和空气量;②使窑内处于循环搅拌状态,以消除上下的温差;③将燃烧用空气进行预热;④进一步防止散热损失;⑤使20个烧嘴各自朝向任意的方向。经过改造,燃料节省了30%以上,同时窑内的容积提高了18%。  相似文献   

10.
宽断面隧道窑预热带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宽断面隧道窑预热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烟所与制品热交换,窑墙窑顶散热,窑车蓄散热,窑内气体流动等过程的数学模型。在Visual Basic5.0上开发了模拟系统软件,用以研究漏入冷风,窑车蓄热和料垛码法等因素对预热带上下温差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三因素均对上下温差有影响,尤以漏风的影响为甚。  相似文献   

11.
结合生产实际,对隧道窑窑车衬砖进行了改造,设计了两种低蓄热窑车方案,用C语言程序计算了窑车衬砖中的温度场、蓄热量和散热量,并对其中一种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切实可行,节能效果显著,并可有效地降低窑内上下温差。  相似文献   

12.
焙烧曲线调整与预焙阳极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满足满负荷生产的需要,根据实际操作条件,调整了原设计曲线。实践证明,实行新曲线后火道温差减小,中温升温速率得到控制,高温保持适度,避免了火道过烧现象,提高和稳定了阳极质量,阳极理化指标达到较好水平,同时对减少燃料消耗、延长焙烧炉使用寿命也有积极意义。还对料箱温差较大等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三、立窑煅烧偏火的处理(一)立窑煅烧时可能发生的几种不正常情况1.偏火偏火又称偏窑,是指窑内底火不均匀。底火有浅有深,有薄有厚,通风也出现不均匀的情况。偏火处窑面通风不良,湿料层和生料层很厚,料面没有火苗和火星,料层发硬发僵,钎子插不动,此时窑内阻力变大。严重的偏火会造成抽心、塌边或塌窑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实现立窑闭门操作的关键,就是设法稳定立窑内热工制度,有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重点介绍从控制窑内底火入手,利用微机自动调节入窑的腰风量,改变窑内各方位的燃料燃烧速度,及时纠正窑内偏火和调节底火位置,从而控制热工制度稳定,实现立窑的闭门操作。  相似文献   

15.
隧道窑中的氧化炉是隧道窑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平衡氧化阶段窑内温度、气氛和压力,降低氧化后期窑内上下温差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氧化炉的操作控制是提高制品烧成质量和窑炉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笔者认为应引起广大陶瓷工作者和窑炉操作者的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一般而言,采用浅暗(暗)火连续煅烧操作全过程中,由于生料质量、料球质量、配热量等因素的变化或波动,以及看火操作观察判断不及时、操作失误,特别是窑径〉2.75m机立窑,极易产生周边通风分布不均匀、上火速度不一致,导致窑内产生快慢口,形成偏火。  相似文献   

17.
用机立窑煅烧硅酸盐水泥熟料时,在窑内的湿料层以下,从温度达到1300℃到1450℃(实际上有时超过这个温度),再向下延伸到冷却带的上端的1300℃这个区段的长度,就称为底火厚度。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即通常用细钢钎插入窑内探底火时,被烧红的长度,即大约代表底火的厚度。通常情况下为0.7~1.0m。  相似文献   

18.
倒焰窑具有变动烧成制度灵活,建筑费用低等优点,所以目前国内中小型工厂或煅烧中小批量产品都广泛应用这种窑炉。但是一般油烧倒焰窑都是喷油嘴直接向窑内喷射火焰,使得在喷火口附近温度特别高,而离喷火口稍远的地方温度就特别低,造成窑内温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地消除立窑的偏火和改善窑内的通风,我们在东辽县水泥厂φ1.7×6.5米塔式机立窑上进行了腰风试验。众所周知,立窑的底火对正常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正常生产时,立窑的底火一般呈锅底形,反映了窑内的通风情况。可以认为,窑内风速或风量的分布曲线就是底火层的形状曲线,而底火层的厚度分布,同样可以看作是煤的燃烧速度(或物料的煅烧速度)与各点散热情况的综合反映。或者说,不管底火的形状、厚薄如何,均是窑内风量分布的结果。因此,如果窑内的通风情况假设为理想状态的  相似文献   

20.
陶瓷窑炉动态温度场测试及操作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令可  张明 《陶瓷学报》1999,20(3):158-163
利用先进的红外热成像测试技术及自动设计的断面温差测试系统,进行了陶瓷窑炉火焰温度场分布的测试,窑墙表面温度场的测试、干燥器干燥效果的测试及窑内同一横断温差分布的测试。研究了影响火焰温度场的各因素,为窑炉的控制及操作的优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