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绍动态标志的工作原理及光源的选择原则,建立动态标志对人群疏散影响的表达式,研究动态标志的控制策略。在"黑屋"实验平台上,借助烟气发生装置混入6%的醋酸模拟烟气环境,用CFAST计算火灾危险来临时间,通过不同特征人群的疏散实验,分析从众度、偏向度对人群疏散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照度、人群密度与疏散时间的关系,得到人群必需疏散时间。结果表明:动态标志能够改变人员选择出口的概率,达到人群均衡疏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把建筑结构参数、火灾探测系统的烟气状态参数和表征人群行为特征的人群密度参数通过数据融合处理形成统一的知识表征形式,采用T-S模糊神经网络构建多参数智能疏散诱导系统模型,给出疏散人员选择出口或路径的概率表达式。在"黑屋"实验平台上,进行不同特征人群的疏散实验,对系统功能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缩短疏散时间,提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3.
地铁内部结构复杂,人员高度密集,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缺乏逃生训练和疏散经验,当面临多条逃生路径时,如无恰当的疏散诱导和指挥,人群和人员个体通常会采取熟悉的路径,或者选择更多人通过的通路,呈现从众性的行为模式.在疏散人员日常比较熟悉的紧急出口以及楼梯间等疏散通道瓶颈区域造成人滞留.当滞留人群密度和滞留时间超过了人员心理生理所能承受的极限,将导致跌倒、踩踏等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将以往传统的就近固定方向疏散的理念,提升为远离火灾的,主i动、合理疏散理念,使疏散指示与火灾状况和巯散设施动作状况实现协同联动.因此,开展基于疏散路径全局优化的智能疏散指示系统的推广应用,对于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昆明地铁浅谈智能消防疏散系统在地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建筑火灾中的人员疏散是涉及建筑环境参数、火灾温度、烟气特征以及人群疏散行为的复杂系统。为此,把烟气信息状态参数、人的行为参数和建筑环境参数作为输入参变量,声音诱导、视觉诱导以及双重诱导疏散路径的控制参数作为输出变量,构建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智能疏散诱导系统。该系统由上位机和下位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组成两级计算机控制系统,上位机采用蚁群算法形成基于多参数的智能动态调整疏散路径的标识算法,给下位机下达控制指令,完成数据的管理、更新、故障的报警以及打印报表等功能并接收下位机上传的数据;下位机完成对疏散标识的巡回检测、故障诊断、人员速度或密度检测以及上传数据、接受指令等功能。通过简单的编程,输入较少的环境参数,就可完成对建筑火灾中人群疏散的智能诱导控制。  相似文献   

5.
提出人员行为的“偏向度”和“动态标识”的基本概念,给出“动态标识”的工作原理,建立“动态标识”对人群疏散影响的数学描述---人员选择安全出口的概率表达式,研究“动态标识”与人视觉效应的关系,给出“动态标识”的光源照度指标范围为0.65~1.02 lx。通过不同特征人群的疏散实验,分析“偏向度”对人群疏散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照度、人群密度与疏散时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人群必需的疏散时间T2。实验结果表明:在照度满足人视觉效应的前提下,“动态标识”频闪周期的调整能够改变疏散人员选择出口的概率,达到人群均衡疏散和T2<T1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确保旅客安全疏散,根据地铁站人群应急疏散的特点,进行了地铁站火灾人群疏散及地铁站结构合理性研究。以北京大学东门地铁站为例,对火灾中人员疏散行为以及地铁车站疏散结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从发生火灾时人员的分布情况和所需的疏散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采用Anylogic仿真软件,建立了人员逃生时间计算模型,分析了地铁车站中不同类别乘客及其地铁车站建筑结构等因素对人员逃生的影响,指出了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处。研究结果可以为保证发生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以及财产损失最小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地铁换乘站在火灾情况下人员是否能够及时逃生的问题,采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Pathfinder对某大型地铁换乘站进行火灾时人员疏散的模拟。在站厅南部楼梯处发生行李火灾的火灾场景下,楼梯将被停止使用,运用疏散仿真软件得到人员安全疏散时间情况,同时合理优化人员逃生路径,提高疏散效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改进型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不同人员在混合行为模式下的疏散过程:研究智能疏散诱导系统的视觉诱导、听觉诱导及双重诱导对疏散过程的影响,给出一种动态标识疏散路径的方法:在不同行为模式下,动态标识疏散路径的结果可缩短疏散时间,提高安全疏散效率;该仿真研究可为研制新型智能疏散诱导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疏散模拟软件BuildingEXODUS对某大型超市的人员安全疏散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建立包括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结构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互相作用模型,分6个情景对人员疏散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建筑物内人员容量、逃生速度、出口距离以及大小是制约疏散时间和逃生流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同出口对逃生人员的吸引度、逃生个体属性等作为潜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发生火灾事故造成施工人员伤亡的问题,以西安市某地下综合管廊为例,开展了相关的火灾风险和人员疏散的数值模拟研究。设定不同火源位置模拟火灾发生过程,研究综合管廊温度、烟气浓度及能见度等火灾参数的变化情况。将危险参数最先达到临界值的时间作为施工人员可用疏散时间TASET;模拟相同场景下的人员的疏散情况,得到人员必要疏散时间TRSET。通过两个时间的对比,判定不同火源位置下的人员能否进行安全疏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提高疏散逃生率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建筑智能疏散系统架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传统疏散救生设施的基础上,融入了建筑中先进的智能信息监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了建筑疏散功能,构建了一个智能疏散系统。该系统克服了现有智能疏散系统的不足和缺陷,利用智能疏散系统主控模块,实现对真实火场状态下人员疏散的智能动态引导,旨在结合火场动态变化真正实现智能化,使人员疏散更科学、安全、迅速。  相似文献   

12.
作者分析了人们在高层建筑中疏散的心理、行为模式,针对建筑物影响安全的因素提出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内外目前有关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性能化设计及人员疏散的相关理论,对智能疏散系统主控模块进行数学建模,并利用实际工程算例验证数学模型。着重研究着火层平面水平疏散至核心筒过程及进入核心筒内选择疏散方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科技进步带来产品革新,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楼宇建设,实现在火灾、恐慌中安全、准确、迅速地现场疏散是目前国内建筑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近几年项目的运用情况,对疏散类产品在防灾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通过不同类型的疏散灯具、充分利用火灾探测信息并借助通信手段,实现动态路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公共建筑内的疏散指示采用低照度发光型疏散指示牌指引疏散方向,由于照度较低,当距离稍远或烟雾较浓时,其可视程度大大降低。发光型疏散指示牌的指引方向固定不变,在复杂的火灾事故现场难于起到安全有效的疏散指示作用。利用智能型声光疏散指示器,可以设计出指引方向实时可变的智能疏散诱导系统,当发生火灾事故时能够对人群进行智能诱导,及时疏散,减少伤亡。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地铁换乘站高峰期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情况,以JMS地铁换乘站为对象,利用Revit软件建立其建筑信息模型.通过PyroSim软件对6种火灾工况进行模拟,以人体耐受温度、CO浓度和烟气能见度作为安全指标,研究各通行设施失效临界值;增加年龄、性别和速度等行人参数信息,用Pathfinder软件探讨高峰期行人在各工况下疏...  相似文献   

17.
由于建筑特殊性、功能多样性和致灾危险性,城市室内水上乐园历来是消防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进行火灾风险评估的过程中,烟气流动控制、人员安全疏散始终是评估工作的重点。以某室内水上乐园为例,根据消防安全工程学原理,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业态、游客行动能力及游乐设施特点等因素,按照最不利原则建立火灾场景模型,利用烟气层温度、CO浓度等控制性指标,对烟气流动和人员疏散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拟分析,为城市室内水上乐园及相似的大跨度、大空间、多业态场所开展火灾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智能疏散指示系统的研究意义,分析总结人员安全疏散原则,包括疏散路线、双向优化、均衡快速疏散等。通过计算两个安全出口及疏散通道宽度对疏散指示标志设置的影响,归纳总结疏散指示标志设置条件,并对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智能疏散指示工程检测与辅助设计软件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当商场等公共区域发生火灾时,室内人员难以确定自身位置,错误判断火灾形势,造成安全疏散困难,而传统疏散示意图等标识手段仅能提供一般性意见,无法显示危险区域,安全疏散适用性较低。针对此情况,提出了基于Wi-Fi探针的火灾人员被动定位系统,系统使用Wi-Fi探针并采用被动定位方式进行区域人员定位,该系统可以生成区域人员分布热力图并标记火灾危险区域,提出WCS-KNN定位算法。结果表明:WCS-KNN算法比其他算法的定位精度最高提高了23.46%,运行时间最高缩短了10.75%,火灾人员被动定位系统能在火灾发生时确定人员分布及火灾危险区域并利用广播、区域智能疏散显示屏等手段引导人员安全疏散,并可在火灾中持续工作,该系统相较于传统疏散手段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