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机·有效·有情——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园规划分区,应注意学生区与教学区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学风建设。也避免大量的自行车流,冲击校园的宁静;建筑布局应注意空间尺度不宜过大,力求为校园的可持续发展留有余地;在环境规划中,应避免过大的人工水面和过大的硬质铺地。绿化宜将美化、节水、遮荫、停车等有机结合起来;宜发展立体化、综合性的单体建筑,更有效地利用校园空间;建筑艺术处理,应避免单纯追求形式,赶时髦,而忽视使用、节能、经济等方面的合理性;在大型校园教学区中,宜适当设置一些生活服务设施,以体现对人的关怀,有利于为教学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2.
周俊  郭昊栩 《城市建筑》2021,(2):131-133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地域间的建筑差异性与多样性常常被忽视.本文通过对地域性的解读以及对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思想与实践案例的分析,归纳出传统空间转译、自然环境融合、建造低技3个方面的建筑地域性设计思想,为我国地域性建筑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周博  范悦  陈秋月  陆伟 《建筑师》2012,(2):33-37
本文针对勒·柯布西耶的室内建筑草图进行研究,目的是阐述他在草图设计过程中如何处理空间、环境、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勒·柯布西耶在空间设计上的特点。勒·柯布西耶草图的特点主要分为四种空间类型.本文就这四种空间类型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探讨20世纪20年代晚期德国大力建设社会福利住房的背景下,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对住房问题的核心立场。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住房短缺的紧迫问题,现代建筑师提出了“最低限度住宅”的概念,并在“新法兰克福”社会住房项目中实践。而密斯反对“最低限度住宅”理念。在社会学家赫尔穆特·普莱斯纳和建筑师西格弗里德·埃贝林等人的思想影响下,他坚持艺术关怀位于建筑价值排序的首位,并强调住宅的首要价值是维护、支持人们内心世界的发展。通过梳理“最低限度住宅”概念的发展和应用,揭示其内在结构中经济效率和文化价值的动态博弈。同时交叉分析密斯的写作和阅读,展现其对现代住房空间的思考,更细腻、深入地探讨密斯的建筑理论发展,并揭示出现代主义建筑在其发展初期作为社会干预手段和作为精神文化追求两条道路之间的冲突张力。  相似文献   

5.
陆激  李宁  蔡梦雷 《华中建筑》2011,29(7):84-87
校园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使每一位师生形成了他对校园形态、校园空间、校园场所的认同;建筑在校园中强调传承与发展,也就是在强调认同与创新。建筑的形态是空间的交互界面,独特的形态引发特有的建筑意象认同。该文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综合大楼方案设计分析,以"中原、军旅、信息"为切入点阐述了建筑意象的建构思路。  相似文献   

6.
垂直校园与校园建筑综合体的发展已促使校园空间布局模式和建筑形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本文基于笔者一系列南方校园建筑综合体创作实践,归纳并提出"三重式"设计策略,通过结合实际案例从功能空间重组、场所形态塑造等方面解析这一策略的具体应用,以说明该策略有助于达成南方校园建筑空间与功能机制、景观要素、气候特征的有机统一,实现校园空间秩序、场所活力、地域形态的关联契合。  相似文献   

7.
倪金卫 《建筑与环境》2009,3(6):125-126
在阐述密斯·凡·德·罗建筑成就的基础上,对其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想进行了探讨。着重并对其“少就是多”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利用线和方块进行抽象造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程泰宁  胡新  羌婧 《时代建筑》2012,(5):142-147
"筑境·山水问"展览展示了建筑大师程泰宁和中联筑境十年来完成的建筑设计项目,呈现了程泰宁的三个"立足"、三个"合一"的建筑设计思想以及"抽象继承"的设计手法,并回顾了筑境建筑十年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阐述密斯·凡·德·罗建筑成就的基础上,对其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想进行了探讨。着重并对其“少就是多”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利用线和方块进行抽象造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提升校园设施水平,同时获得焕然一新的面貌,阿利安萨·弗朗西斯·让·梅尔莫兹校园项目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现有空间的重塑和新增功能的建构。现有学校当中,一组双坡建筑围合出几个庭院空间。这些庭院与具有宜人高度和深远屋檐的建筑共同构成了该校园的核心特征。该项目将从关注不同要素的3个尺度层面介入改造。  相似文献   

11.
王为 《建筑师》2014,(5):69-78
弗兰克·L·赖特在20世纪40~50年代以相同的螺旋形母题作为概念,设计了桃花源(Xanadu)画廊以及古根海姆(Guggenheim)博物馆。本文通过对两者共同的形式特征的分析,指出了赖特在其作品中显示出的现代"空间"意识。然而,赖特对于这种"空间"意识的建构方式,无论是在其理论还是实践中,都与同时代的先锋建筑师存在着明显差异,这篇文章试图对这些差异产生的前因后果进行梳理,以重新定位赖特在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坐标。  相似文献   

12.
屈少敏 《四川建筑》2016,(4):73-75,77
让·努维尔是欧洲较早谈论"消解物质性"的建筑师之一,对建筑消隐有着独特的阐释。文章旨在通过结合让·努维尔的相关作品,从建筑消隐的缘由、媒介及手法3个角度来分析解读"材料让建筑消隐"的观念,指出让·努维尔建筑作品的主题是建筑与场所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建筑的视觉表现,得到建筑通过消隐弱化自身呼应场所与城市文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张宇星 《城市建筑》2013,(21):31-34
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通过独特的"展览介入策略",激发深圳和香港的城市发展:采用游走于城市不同地点的场地策略,促进了地点空间的活化和老旧建筑的再利用:在展览功能和形式上试图消解日趋固化的展览模式,打破传统双年展的僵化表现形式和实施路径,将双年展转化为具有城市意义的公共空间和与市民日常生活场景相关联的系列化活动,最终塑造双年展独有的反结构化特性和诗意特质。  相似文献   

14.
蒙小英 《新建筑》2010,(3):92-96
丹麦现代主义园林大师C·Th·索伦森的设计古典而现代,作品在形式和精神上都非常丹麦化。他从丹麦本土景观和历史元素中提炼设计词汇,创造了以圆和椭圆为代表的几何景观的特征词汇。在现代主义建筑和现代艺术的影响下,索伦森又创造出秩序、时态、建筑化的方法和构成的构图句法规则,它们既是索伦森的景观语言,也是丹麦现代主义园林的景观语言。  相似文献   

15.
根特·班尼士建筑创作时间跨度较大,其早期建筑创作受生态有机建筑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等建筑思想影响较深,在崇尚非线性与非理性建筑表达的当代,其强调建筑创作应充分关注建筑环境、文脉、结构、材料等现实问题;文中从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建筑中庭空间的生态化设计及绿色建筑构造技术三个方面介绍根特.班尼士绿色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16.
《建筑创作》2009,(7):150-151
"立体·公园"是本方案贯穿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根本理念。在此概念的指引下,通过建筑的有序排列和立体空间的有效组织营造一个快捷、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人居空间。  相似文献   

17.
建筑师阿道夫.路斯(Aldof Loos)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同时也最具争论的建筑师之一。自二十世纪以来,不乏建筑理论家(如塔夫里、佩夫斯纳、弗兰姆普顿等)对路斯及其建筑思想的进行研究与解读。而他不仅仅只是提出了"饰面理论"与"体积规划"等建筑理论,也给我们留下了谜一般的背影。对于这样一位独特的建筑师,人们对他的态度总是矛盾的。Alan Colquhoun在其著作《现代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中用"特立独行"("maverick")1这个词汇来描述这位充满迷幻色彩的现代建筑史上"非先锋"的先锋2。本文,作者用关键字矛盾与分裂表述自己对于路斯及其现代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建筑师》2009,(2):115-115
密斯·凡·德·罗被誉为20世纪现代建筑运动的两棵大树之一。2009年是他逝世四十周年的纪念,也是经济、社会、文化剧烈变动和转换的一年,值此时刻《建筑师》编辑部拟推出关于密斯的个人纪念专辑,它旨在重新开启关于密斯的研究与讨论,回顾这位上个世纪的巨人在历史转折时刻所作的思考与选择,并重新审视他所留下的思想遗产,欢迎广大读者踊跃献言。  相似文献   

19.
《城市建筑》2014,(7):6-13
当代的校园建筑正在经历从工具性到文化归属性的转变,满足功能性要求并非当代校园建筑空间营造的全部,建筑空间对于文化归属感的促成以及文化共同体的培养所起的作用成为时下关注的重点。同时,通讯技术的发达使得文化认同对于空间和地域的依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校园空间如何应对这种巨大的转变也亟待探讨。由此,本期客座主编王伯伟教授提出了"文化共同体的空间营造"这一主题,意在从文化观念层面上探讨校园建筑的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玉华洞洞前区游客中心"的设计实践,阐述如何在特定地域文化、自然环境、民间营造的背景下,创造一个由建筑与自然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统一指向艺术特征的景观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