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SBBR工艺中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过程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在生物膜培养驯化初期实现了亚硝酸盐硝化,通过调节曝气量控制系统内的溶解氧浓度,实现了SBBR工艺中的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出水中亚硝酸盐累积率(NO2^--N/NO2^--N)达到90%左右,TN低于8mg·L^-1,去除率为71.4%~85.6%。为了实现SBBR工艺中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过程控制,考察了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过程中DO、pH和ORP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DO、pH和ORP的变化规律与反应器内COD的降解和“三氮”的转化有良好的相关性,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硝化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可以依据DO、pH和ORP在变化曲线上的特征点作为SBBR法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过程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2.
亚硝酸型硝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硝酸型硝化脱氮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具有诸多优势.简要介绍了亚硝酸型硝化技术的原理,分析了亚硝酸型硝化的实现途径和维持方法,包括控制DO浓度、温度、pH、污泥龄、游离氨、曝气时间等,并客观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对亚硝化与其他新型脱氮技术联用的研究现状、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亚硝酸型硝化技术中的应用进...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SBBR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及过程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中,当温度在较大的范围内(21~35℃)均能有效地实现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试验还发现反应过程中DO、pH和ORP的变化与有机物降解、氨氮化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可以根据DO、pH和ORP在变化曲线上的特征点来判断SBBR法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终点。  相似文献   

4.
曾小钦 《广东化工》2010,37(6):76-77,79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是将硝化反应控制在亚硝酸盐阶段,不进行亚硝酸盐至硝酸盐的转化,直接进行反硝化反应。文章阐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形成机理,理论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影响因素与控制分析,并探讨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需深入研究的要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通过控制溶解氧浓度开发出处理高氮豆制品废水的新工艺.实验结果显示,当曝气阶段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保持在0.5 mg•L-1左右时,曝气过程中NO-2-N/NO-x-N的比率始终维持在93%以上,并且曝气结束时,有大约87.6%的氨氮是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途径去除的.因此,控制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在0.5 mg•L-1左右时,在一个反应器内同时实现了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和同步硝化反硝化.经过理论计算和机理分析,在此溶解氧下,亚硝酸菌的比增殖速率近似为硝酸菌的2.22~2.43倍,并且低溶解氧容易在活性污泥颗粒内形成进行反硝化作用的缺氧区.因此,在常温下,只要采用溶解氧传感器控制SBR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在0.5 mg•L-1左右,就可以实现稳定的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  相似文献   

6.
亚硝酸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运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评估了生物亚硝酸型硝化反应器与Anammox反应器组成的新型脱氮系统的可行性及该系统的脱氮效率.在两个反应器成功启动的基础上,得出反应器容积负荷率过大时,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去除能力未能同步的得到提高;脱氮系统总的NH4 -N平均去除率达95%以上,系统的容积氨氮去除率为20.1 mg/(L·d),有机物的总去除率稳定在90%左右.  相似文献   

7.
短程硝化反硝化是指将硝化过程控制在亚硝化阶段,随后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的生物脱氮过程。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其关键是如何实现亚硝酸盐的积累。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机理,以及影响亚硝酸盐积累的多种因素,包括C/N、 FA (游离氨)、 DO、 pH等,探讨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实现的主要工艺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短程硝化反硝化是指将硝化过程控制在亚硝化阶段,随后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的生物脱氮过程。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其关键是如何实现亚硝酸盐的积累。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机理,以及影响亚硝酸盐积累的多种因素,包括C/N、FA(游离氨)、DO、pH等,探讨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实现的主要工艺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亚硝酸型反硝化生物脱氮的节能机理及优化方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须焦化污水处理工艺中,通过对亚硝酸型反硝化生物脱氮与硝酸型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的比较,探讨了需氧量、耗碱量及投资降低的机理。试验得出的优化方案是以NaOH为碱源的亚硝酸型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生态膜法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制的低成本混凝土生态膜及其膜反应器,研究反应器中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发生的机理。试验表明,在自然复氧条件下,常温常压下,进水COD浓度为200mg·L^-1,碳氮比为8,HRT为3h,pH为7.5左右时,反应器中SND脱氮保持良好的效果,溶解氧在反应器和生物膜体中分布不均匀是SND脱氮机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纤维载体接种2种不同污泥研究亚硝化生物膜的启动及其关键性影响因子,在32℃和水力停留时间为10h和12h的条件下,分别经过130d和70d的运行,均成功实现了50%的亚硝化,其中进水负荷分别为248mg[NH3-N]/(L.d)和430mg[NH3-N]/(L.d)。研究表明:限氧(DO的质量浓度为0.5~1.0mg/L)和pH值为7.4~7.7是实现50%亚硝化的最佳条件;高温和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对生物膜中亚硝酸氧化菌没有明显的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含氰废水生物脱氮装置的运行实践分析了生物脱氮反应中的硝化和反硝化特点、原理,对制约脱氮反应的硝化和反硝化的条件进行改进,在相同条件下,氨-氮合格率由改进前的27 5%提高到改进后的89 5%。  相似文献   

13.
焦化废水是一种氨氮和有机物浓度较高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废水,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焦化废水生物脱氮处理技术的特点及研究进展,包括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工艺及新型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以及厌氧氨氧化工艺,最后指出目前生物脱氮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掌握反硝化聚磷菌在废水脱氮吸磷过程中,系统内pH、COD、磷酸盐、NH4^+-N、NO2^--N和NO3-—N等离子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对处理工艺中反硝化段采用SBR工艺间进行反硝化脱氮和吸磷试验。结果表明,各因子的变化趋势能间接呈现出反硝化脱氮、吸磷、释磷各反应阶段的起始情况。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综合利用各因子变化趋势,对脱氮除磷阶段进行合理掌控,使脱氮除磷运行工艺更加高效、节能。  相似文献   

15.
焦化废水生物脱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叙述了焦化废水生物脱氮的原理。焦化废水采用A/O生物法去除氨氮工艺,可使焦化废水处理排放的氨氮指标达到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6.
程琳  李杰  徐敏 《广州化工》2014,(16):62-64,69
针对聚氨酯泡沫微生物固定化载体的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通过平行对比实验,考察生物脱氮过程中DO、碱度、温度、C/N等因素对实际腈纶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pH=8,DO在2~4 mg/L,投加碳酸氢钠0.4 g/L,温度为32℃,HRT为48 h的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到65%以上,氨氮去除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万丽艳 《广东化工》2013,(19):117-118,123
文章对近年来出现的SHARON、SND、ANAMMOX、CANON、OLAND等生物脱氮新工艺的基本原理、特点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对比,通过SHARON-ANAMMOX工艺在合成氨废水污水处理装置使用的工程实例,研究了含氨废水在生物脱氮工艺中应关注技术要点及操作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厌氧氨氧化(Anammox)生物脱氮工艺在污泥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伟刚 《净水技术》2011,30(3):44-46
随着我国对生态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各种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也应运而生。该文旨在对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工艺的机理进行分析,并介绍该工艺在北方某污水处理厂污泥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9.
废水脱氮中好氧反硝化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BR工艺,对废水脱氮中的好氧反硝化现象进行了研究。试验工序为:缺氧搅拌3h、曝气8h、缺氧搅拌1.5h、沉淀1h、排水。当进水ρ(NH4+-N)为107mg/L,ρ(CODCr)为700mg/L时,好氧段NH4+-N的去除率达到53.3%,TN的去除占整个周期TN去除的71.23%,表明好氧反硝化现象对整个周期的脱氮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烟气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我国燃煤烟气的特点和目前烟气污染现状,突出了烟气脱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论述了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燃煤烟气脱硝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燃煤烟气脱硝的特点和目前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从烟气脱硝的影响因素分析阐述了我国脱硝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