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煤矿安全》2019,(12):97-101
为彻底解决霄云煤矿井下热害问题,建立了井下集中降温系统,设计选用2套矿用防爆ZLS3300/10000型井下集中制冷机组,降温系统结构紧凑,可服务2个综采工作面和8个掘进工作面。通过测试,2个采煤工作面干球温度平均降幅分别为7.2℃和9.25℃,工作面湿度为75%左右,各项指标均达到规定要求,工作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提高了矿井职业健康水平和劳动效率。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井下采煤工作面存在的高温热害问题,介绍了一种高效降温系统,描述了该系统结构组成、连接方式和降温流程,给出了采煤工作面需冷量及该系统冷损计算公式。该系统在山东济宁某矿投入使用后,降温除湿效果明显,制冷能力得到加强,而且实现了利用回风流排热,优化了工作面作业环境,同时系统维护费用也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采煤工作面冷损大、冷量利用率低,提出一种新型的工作面降温系统;阐述了工作面冷量回收的原理;并对新型降温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某矿采煤工作面具体情况,对不同进水温度下,3个临界条件小型空冷器的风流进行模拟,对比其降温效果,结果表明:降温效果同样明显。从而验证了采煤工作面冷量回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煤矿机械》2021,42(9):18-20
基于核桃峪煤矿井下热害严重且涌水量多的特点,设计一种利用矿井涌水作冷却水源的井下集中降温系统,运用数值模拟对降温效果进行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前期使用该系统可减少地面冷却站的投资使用,实现矿井涌水的变害为利;机械降温后风流可将采煤工作面的气象条件控制在26℃以下,降温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对核桃峪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矿井高效节能局部降温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我国煤矿矿井热环境的构成和受热害影响,并以典型的热害矿井局部降温实际为例,对井下采煤工作面局部降温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设备选型、系统性能测试和降温效果分析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采用压缩空气均匀供冷降温的采煤工作面,送风器的布置间距和数量直接影响着采煤工作面的降温效果。对于高温采煤工作面降温后的面内温度变化范围可取为26℃±1℃,采煤工作面上送风器的布置间距和数量取决于降温后的温度变化范围和采煤工作面的的热力状况,作者导出了送风器布置间距和数量的有关计算公式。采煤工作面采用均匀供冷的降温方式,能在工作面全长上获得较均匀的温度分布,从而有利于改善工作面的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矿井原有降温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对吴庄区采区一个采煤工作面和两个掘进工作面的降温,工作面共需冷负荷1 928 kW,设计使用1台型号为KM2000的制冷机组进行降温,制冷量为2 000 k W,冷量由井上姚楼河中提取。设计将吴庄区降温机组与原南翼系统PT并联,利用原系统,只需增加井上井下两个换热工作站的流量则可满足吴庄区采区降温机组的冷量要求,节约了成本。  相似文献   

8.
基于井筒低温淋水的矿井降温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平能化五矿热害的热源情况,利用五矿风井中低温淋水设计了降温系统,即制冷机组制取低温冷冻水,通过输冷管道向采煤工作面运输巷输送,由安装在运输巷中的空冷器对风流进行冷却,回水重新回入制冷机组进行制冷循环,制冷产生的冷凝热利用北山井筒低温淋水排放,有效解决了井下冷凝热排放困难的技术难题。为避免长采煤工作面降温"下冷上热"现象,采用低温淋水喷淋降温后,现场测试表明,喷淋未开时采煤工作面上出口降温幅度为2.8℃,喷淋开时采煤工作面上出口降温幅度为4.8℃,采煤工作面温度平均降低4℃,空气中含湿量下降6 g/kg左右,保障了热害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通过井下实测矿井热力学参数和矿井深部岩温预测,分析了矿井地热灾害产生的原因,结合具体条件提出了适合平煤四矿矿井热害治理方案,介绍了矿井降温系统原理,并对降温系统降温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实施降温后,采煤工作面温度最高下降了7~8℃,掘进工作面温度最高下降了8.8℃,相对湿度由98%下降到80%左右。这对于降低煤矿井下工作面温度,消除矿井热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煤矿机械》2021,42(10):50-54
为研究热害矿井采煤工作面的有效降温方法,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选用内含液态CO_2的盘管式换热器系统对寺河矿6301#采煤工作面的降温效果进行研究,利用COMSOL软件探究了不同液态CO_2流速、不同换热器管间距和不同换热器布置长度的降温效果,得到了对寺河矿6301#采煤工作面降温效果最佳的液态CO_2流速,分析得出了具有最佳降温效果且符合实际工况的换热器管间距及换热器布置长度。结果表明:液态CO_2流速为0.1 m/s、管间距为75 mm、换热器布置长度为30 m时,采煤工作面降温效果最佳。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证明了该降温方法能够有效降低采煤工作面的温度。  相似文献   

11.
以赵楼煤矿井下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风流干球温度、湿球温度、流量及气压的实测数据为依据,分析其在降温系统运行前后的分布、变化规律,得出潜热占到井下降温冷负荷的80%以上;对单位体积风流而言,回采工作面散热量占到井下降温冷负荷的50%以上等结论。进而阐述了煤矿井下机械降温工程设计的一些要点。  相似文献   

12.
冷却降温是防治矿井高温的有效措施,而这其中空冷器是重要的降温设备。在对赵楼煤矿采煤工作面进行制冷降温时,根据井下液压支架的特点,将空冷器设计成半开放的形式,使其能够满足井下制冷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与液压支架一起往前推进,避免了重复拆卸的工作。根据计算确定空冷器联合工作时的最优布置位置,使其满足长距离大宽度采煤工作面的制冷降温需求。  相似文献   

13.
矿井冰水冷辐射降温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矿井热环境参数与原始岩温的实测,分析了热源及其分布规律,确定了冷量需求, 提出采用机械制取冷(冰)水辐射降温的方案.研究分析了井下冰水降温技术中冰水冷辐射降温技术的相关因素,建立了小时制冰能力37.5 t、制2℃左右冷水62.7 t的降温系统,掘进工作面1台、采煤工作面采用进风巷装备空冷器、采面均布4台小型空冷器.系统运行以后,掘进面温度可以下降3~7℃,工作面温度可以降低3~5℃,从而大大改善了采、掘工作面的作业条件,并为类似条件下研究热害治理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文中叙述了幌内煤矿的高温作业环境改善的考虑方法和变迁情况。对采煤工作面入风的降温选定了在井下设置局部降温中心;工作面内的降温开发了小型冷却器;深部开采时曾采用了中央集中降温方式。特别是中央集中降温方式对降低采掘工作面的气温发挥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煤炭技术》2017,(12):98-100
为了解决赵楼煤矿5302采煤工作面因其宽度较大、顺槽过长所导致的面内严重热害问题,根据煤矿现场实际情况,对面内热害形成规律、热湿源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针对超长采煤工作面降温方法,即"空冷器+防尘水+乳化液"组合降温技术。新的降温技术运行以来,通风路线上的温度保持在20℃~30℃,降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井下煤矿作业环境中的高温、高湿等自然灾害,以王楼煤矿具体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阐述WAT集中制冷降温系统工作原理,并分析了WAT集中制冷降温系统井上、井下不同机组工作原理。该系统在王楼煤矿七采区27302工作面进行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工作面整体温度小于27℃,掘进工作面温度小于25℃,制冷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矿井火灾烟气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制定井下火灾紧急救援预案,文章通过仿真模拟法研究了煤矿的进风、用风和回风地点发生火灾后的烟气流动规律。利用Ventsim可视化通风软件建立东荣三矿三维矿井通风系统模型,选取采煤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回风巷以及主井作为研究对象,模拟井下发生火灾的情形,通过获得的数据分析CO扩散情况,制定相关应急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主井发生火灾,CO气体会出现剧烈波动,短时间内能扩散至井下各个工作面,危害性极大;采煤工作面发生火灾,风门的位置以及关闭的时间长短对遏制CO气体传播十分关键;采煤工作面回风巷着火,在采空区瓦斯未涌出和积聚的前提下,CO会随着回风巷排出井外,危害性小。  相似文献   

18.
煤矿井下综放采煤工作面存在瓦斯积聚、治理费用昂贵问题。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独创的瓦斯治理装置,利用瓦斯导风管将瓦斯通往采煤工作面回风巷或采区主要回风道,可以大幅度减少为治理瓦斯所需要的通风系统费用,为综放采煤工作面瓦斯治理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永军  李琛  孙浩 《煤炭技术》2015,34(4):9-12
为避免井下揭露陷落柱造成事故,针对葛亭煤矿3301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揭露岩溶陷落柱的情况,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和工作面实际情况,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分析采煤工作面推进的全过程,对工作面距岩溶陷落柱不同距离的垂直应力和围岩应变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20.
针对现有采煤工作面降温存在的冷热不均问题,提出了分块式降温及相关的系统;介绍了工作面风温的变化情况;进而对新型降温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某矿井具体情况,研究了3个风口处的风温变化,与未装分风装置的风温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采用新型降温系统后降温效果更好,缓解了冷热不均问题,证明了分块式工作面降温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