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力度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以及预防食源性疾病至关重要。基于核酸的分子检测技术较传统的培养方法相比,更加快速、灵敏、高效。等温扩增技术以反应条件简单等优点逐渐替代变温扩增技术。该文简述了环介导等温扩增、链替代等温扩增、单引物等温扩增、滚环等温扩增以及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5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指出了等温扩增反应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此外,还对这5种等温扩增技术进行比较分析,为食源性致病菌的现场快速检测与筛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等温扩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核酸扩增技术, 其反应过程始终维持在恒定的温度下, 降低了对精密仪器和检测场地的要求, 并大幅度缩短了检测时间, 更能满足准确、快速、灵敏、便携的日常检测需求。目前, 食源性致病菌仍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部分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中,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有望成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环介导核酸等温扩增、滚环扩增、跨越式滚环扩增、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等温多自配引发扩增、单引物等温扩增、依赖解旋酶的等温扩增、链置换扩增、交叉引物扩增9种等温核酸扩增技术的扩增原理和优缺点, 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提出了样品前处理、引物设计、结果判读、检测灵敏度、检测通量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并给出相应解决措施, 以期为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作为一种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开发快速准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食源性致病菌防控水平的关键措施。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和设备简单等优点,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基于此,该文简要介绍了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主要阐述了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上的应用,并总结了目标产物检测技术,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为食品安全控制和食源性致病菌监控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而食源性致病菌是对食品安全的重要考验。食源性致病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都会产生威胁。控制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传统的标准检测方法耗费大量人力且用时长,错失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最佳时机,亟需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根据目标菌株的特异序列设计引物,利用Bst聚合酶在等温条件下将低水平基因迅速扩增到可检测水平。扩增过程中生成大量焦磷酸镁白色沉淀,肉眼即可判定扩增与否。自2000年该技术报道以来,因其所需设备简单,检测用时短、效率高,特异性强和成本低廉的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中。本文概述了LAMP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在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等温扩增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类核酸扩增技术。相比于PCR,该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简单、便捷及低成本的特点。目前,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基因多态性分析、疫情防治等方面已经有广泛应用,也有文献报道了其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检测方面的应用。食源性致病菌和环境中的病原体检测等领域中,等温扩增技术展现了广阔的应用潜力,有望发展成为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重要方法。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环介导等温扩增、依赖解旋酶等温扩增、依赖核酸序列等温扩增、切刻内切酶核酸恒温扩增、交叉引物等温扩增、链置换等温扩增、SmartAmp技术等一系列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特性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从而为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实际应用中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技术成熟性,但PCR仪成本高、操作复杂,且易出现假阳性。因此更为简单、便捷、低成本的基于核酸等温扩增的试纸条快速检测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目前,核酸等温扩增技术被应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其在食品安全中食源性致病菌的监管等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侧流层析技术的检测原理,总结了目前常用的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便于掌握该技术的发展趋势,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食源性致病菌快检技术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免疫标记技术、核酸扩增技术等为基础的快检技术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多种快检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快检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及其在基层食品安全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和限制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快检技术在基层的普及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食品安全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在实现食品中污染物准确检出的前提下,快速方便的检测方式对食品安全的维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滚环扩增技术(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RCA)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一种简单高效的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可在等温的条件下快速扩增出由模板互补序列串联而得的长单链DNA....  相似文献   

9.
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爆发根源之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其敏感性强、特异性高、快速简便、省时省力等优点,在食源性致病菌的鉴定与检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系统阐述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包括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基因芯片、液相芯片和基因探针技术等,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些技术由单一检测向多重检测的突破,及实现快速、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应用研究成果,总结了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旨在为未来更好地发展快速、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技术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应对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至关重要。目前在基层监管执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免疫学为基础的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和免疫磁珠分离技术;以及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PCR技术和环介导等温扩增等技术。本篇综述对上述技术的检测特点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还对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领域极具有发展前景的双功能抗体检测技术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文章分析了目前食源性致病菌快检的技术瓶颈主要在于所有快检技术的建立很难绕过致病菌富集和分离的过程,这一步骤很大程度上延长了食源性致病菌快检所需的时间。研发高效、快速的致病菌富集分离技术是真正实现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食源性致病菌引发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在我国和其他国家,食源性致病菌带来的疾病都是引起公众危害的主要因素,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快速有效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鉴定技术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另外,菌落总数作为评定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与传统的方法相比,仪器法检测鉴定速度快、结果准确,可以避免人为判读带来的误差,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菌落总数推测及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鉴定的各类仪器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仪器法在菌落总数推测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鉴定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The elimination of disease-causing microbes from the food supply is a primary goal and this review deals with the overall techniques available for detec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 Now-a-days conventional methods are replaced by advanced methods like Biosensors, Nucleic Acid-based Tests (NAT), and different PCR-based techniques used in molecular biology to identify specific pathogens. Bacillus cereus, Staphylococcus aureus, Proteus vulgaris, Escherichia coli, Campylobacter, Listeria monocytogenes, Salmonella spp., Aspergillus spp., Fusarium spp., Penicillium spp., and pathogens are detected in contaminated food items that cause always diseases in human in any one or the other way. Identifica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s still a challenge to the scientific field in general and food technology in particular. The low level of food contamination by major pathogens requires specific sensitive detection platforms and the present area of hot research looking forward to new nanomolecular techniques for nanomaterials, make them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ssays with high sensitivity, response time, and portability. With the sound of these, we attempt to highlight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about food-borne pathogen detection by rapid, sensitive, accurate, and cost affordable in situ analytical methods from conventional methods to recent molecular approaches for advanced food and microbiology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在食源性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细菌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依然是影响人类公共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之一。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引起许多严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引起化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引起食品污染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一种重要细菌。食品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不仅会腐败变质,而且部分菌株产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SEs)而引起食物中毒,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整个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所以,对SEs的研究以及快速、精确的检测和筛查,成为关键环节。本文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生物学性状、致病.洼、检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当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主要致病因子肠毒素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通量测序是DNA测序技术发展中里程碑式的突破。面对突然爆发的食源性病原体疫情, 食源性病原体检测正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以及核酸扩增杂交技术向无需富集分离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把食源性病原体看成一个整体, 直接对食品样本中的所有病原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得到病原体基因组数据, 并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 得到病原体的基因型、毒力和耐药性报告。高通量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测的难点在于对测序数据的准确分析, 但其在食源性病原体的快速检测、预防食源疫情传播和日常的食源疫情监测, 尤其是发现未知食源性病原体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本文主要对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食源性病原体检测技术的原理、应用进行综述, 并介绍了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5.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food-borne zoonoses)是指摄入被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食物,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随着饮食习惯以及畜牧业的发展,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对食品安全、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发起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近几年全球范围内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传播,正是由人类的不良饮食习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的缺乏、对公共卫生风险防控能力的不足所导致的。因此,了解目前对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措施及防控检测手段,进一步开发拓展对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安全有效、快速、经济的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以细菌、病毒、寄生虫为代表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的常用检测手段,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能引起人和动物中毒并引起多种严重的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因此建立简单高效的检测方法是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疾病的关键。适配体(aptamer)是通过指数富集配体的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 SELEX)从构建的随机文库中筛选得到一段对靶标物质具有高度亲和力和特异性的寡核苷酸序列,多种食品致病菌的适配体已被成功筛选并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本文对当前沙门氏菌检测技术进行简单论述,重点介绍了基于适配体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对各种方法的优势和缺点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并论述了适配体的发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伍家发 《食品科技》2007,(12):16-18
DNA微阵列是一种高通量基因检测和分析技术,主要概括介绍DNA微阵列在营养基因组学、食源性病原体检测、转基因食品和饮食补充剂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Modern risk control and food safety practices involving food-borne bacterial pathogens are benefiting from new genomic technologies for rapid, yet highly specific, strain characterisations.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USFDA) 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 (CFSAN), optical genome mapping and DNA microarray genotyping have been used for several years to quickly assess genomic architecture and gene content, respectively, for outbreak strain subtyping and to enhance retrospective trace-back analyses. The application and relative utility of each method varies with outbreak scenario and the suspect pathogen, with comparative analytical power enhanced by database scale and depth. Integration of these two technologies allows high-resolution scrutiny of the genomic landscapes of enteric food-borne pathogens with notable examples including 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 and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s from a variety of food commodities. Moreover, the recent application of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to food-borne pathogen outbreaks and surveillance has enhanced resolution to the single nucleotide scale. This new wealth of sequence data will support more refined next-generation custom microarray designs, targeted re-sequencing and “genomic signature recognition” approaches involving a combination of genes an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detection to distil strain-specific fingerprinting to a minimised scal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utility of microarrays and optical mapping in analysing outbreaks, reviews best practices and the limits of these technologies for pathogen differentiation, and it considers future integration with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efforts.  相似文献   

19.
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regularly spaced clustered short palindrome repeats-associated, CRISPR/Cas)系统是基于原核生物的一种适应性免疫系统, 因其可编程性和易操作的优点已被开发为基因编辑技术, 并且凭借其快速和高效的特点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等领域。目前, CRISPR/Cas系统已开始在基于核酸检测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中应用。本文就CRISPR/Cas系统中Cas9、Cas12a和Cas13a的原理以及其在掺假检测、溯源检测、食源性微生物和动物疫病等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CRISPR/Cas系统应用于食品质量安全的快速现场检测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