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以斜沟煤矿18505工作面双重动压、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掘进巷道为背景,分析研究了巷道围岩失稳机理,结合现场实测以及FLAC~(3D)数值模拟的方法,提出了改进支护措施。结果表明,该支护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双重动压下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掘进巷道支护强度弱的问题,具有很好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下煤层回采巷道支护的问题,从木瓜煤矿具体地质条件出发,采用理论研究、计算机数值计算分析、现场实测等综合分析方法对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内错式巷道布置情况下的巷道支护技术进行研究。确定了合理的巷道支护技术方案及合理的巷道支护参数,改善了巷道的维护状况,保证了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的安全可靠,实现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时采出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探究巷道交错布置方式及下煤层巷道支护技术在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中的应用,以山西晋保煤矿12#、13#煤层地质条件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FLAC3D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巷道采用交错布置时下煤层巷道的围岩变形与矿压变化,得到巷道交错式布置时上下煤层巷道的水平错距应大于7.98 m。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矿方原始支护方案与新支护方案下煤层巷道顶板的垂直位移变化规律,确定对下煤层巷道进行锚网索联合支护的分区支护方案。结合现场实测结果表明:下煤层巷道围岩变形处于可控范围内,交错式巷道布置方式以及巷道分区支护方案较为合理,能够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可以为类似地质条件下近距离煤层的开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宗岑  王培强  石彦磊 《中州煤炭》2021,(8):248-256,264
针对近距离下位煤层巷道掘进的复杂地质环境,在受上覆煤层的采动和深部复杂地质因素的双层作用下巷道变形量大、支护困难等问题,以己16-17-23140运输巷为研究对象,基于工程概况,研究了下位煤层回采巷道顶板失稳特征,采用锚注联合支护,提高了锚杆、锚索刚度和强度,提出3种不同层间距条件下巷道支护方式及支护技术,并进行了工业试验。研究表明,巷道支护经过方案优化后,有效控制住了巷道周围岩体移近量,回采巷道的锚杆、锚索支护力在许用范围内,说明该支护方案优化后合理可行,能够保证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近距离多煤层采动影响下的沿空掘进巷道变形严重问题,在现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观测设备、器材对巷道帮顶基础信息进行测试,并深入分析巷道围岩破坏特征和变形破坏机理,研究近距离多煤层采动影响下的沿空煤锚支护技术。通过不断改进支护技术,采用多种支护方法,确定最佳距离、多煤层采动影响下的沿空掘进巷道最佳支护技术。  相似文献   

6.
为确保近距离软岩煤层过巷掘进施工安全,山西塔山煤矿三盘区5307巷在近距离软岩煤层过巷掘进施工时,采取分层留底掘进施工工艺,对上标高巷道过巷处底板采取人工起底、铺设密集工字钢梁、浇筑以及悬吊锚索横梁等措施进行加固,对下标高巷道过巷段顶板近距离煤层采取架设U29型工字钢棚进行维护。研究表明:分层留底法掘进施工工艺有效提高了近距离煤层过巷掘进效率,保证了巷道施工安全;对过巷段近距离软岩煤层采取联合支护方案,有效提高了软岩薄煤层的稳定性,解决了软岩薄煤层预留难度大、支护困难等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下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方式是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某矿实际地质情况,对极近距离煤层同采条件下回采巷道的布置方式和合理错距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煤层间距较近,上煤层在开采后底板受到损伤破坏,严重影响下煤层巷道的支护,综合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因素,初步决定采用外错式巷道布置,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验证,错距至少应在9m左右,才能保证下煤层巷道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煤矿深部半煤岩锚-网-索联合支护时巷道掘进效率较低的问题,结合某矿深部煤层开采条件,提出高预紧长锚固的柔性锚杆快速掘进优化方案。采用巷道顶板连续梁理论,研究预应力锚杆对顶板的控制效果,实践表明,采用柔性锚杆支护方式有效控制了巷道变形,优化了原先复杂的支护程序,能够避免顶板破碎失稳,巷道掘进效率得到提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煤炭技术》2016,(9):46-48
针对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中下煤层开采造成上覆煤层巷道失稳的问题,以岱庄煤矿3上煤层4319工作面主运平巷为例,分析了近采空区上覆煤层巷道失稳机理和过程。研究得出导致上覆煤层巷道失稳的原因是下煤层开采超前应力的影响,超前影响范围约40 m。并结合现场实际,对原巷道支护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0.
王俊杰  白晓生 《煤炭工程》2019,51(10):11-15
针对香源煤业的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的地质条件,为了优化香源煤业2#、3#、4#煤层联合开采的巷道布置方式及支护方案,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等手段和方法,通过探讨下部煤层巷道回采方式以及上煤层开采对下煤层的破坏程度的分析和计算,提出3#和4#煤层采用同向内错式布置且内错距至少3m,适当可增加错距。并结合矿井现场观测巷道围岩变形量,对于局部层间距变小、无法施工锚索时,提出采用“锚网梁+11#工字钢棚”支护。结果表明:提出的3#和4#煤层巷道布置方式更合理,优化后的巷道支护方案对维护巷道围岩顶底板区域效果明显,同时此研究结果也为其他相似地质条件的矿井合理进行回采巷道布置及支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团柏煤矿11~#煤层工作面回采巷道掘进及支护过程中顶板淋水量大,且直接顶层理裂隙发育并呈碎裂结构,顶板完整性受到影响,局部易发生垮冒事故。针对采空区下近距离巷道顶板的围岩特征,研究上煤层开采对下煤层顶板的影响,并进行了支护方案的优选,通过现场试验可知,锚网支护技术可在采空区下近距离煤层顶板巷道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某矿近距离煤层群软煤岩动压巷道整体失稳问题,运用现场实测、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近距离煤层群条件下软煤岩动压巷道变形破坏机理,提出了近距离煤层群软煤岩动压巷道的支护对策,确定了"高预紧力锚网索联合支护+单体支柱"临时加强支护技术,并确定了联合支护的参数和工艺。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木瓜煤矿近距离下煤层采空区及遗留煤柱下回采工作面巷道支护的难题.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采用UDEC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上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及遗留煤柱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优化了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的支护方案.解决了近距离煤层安全开采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杨占国  顾进恒 《煤炭技术》2014,(10):134-136
针对大同四台矿14#煤层81005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问题,从实际地质条件出发,进行了场论分析。研究了近距离煤层零内错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结合FLAC数值模拟,得出了较为合理的巷道支护方案,以工业性实验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确定近距离煤层零内错回采巷道支护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手段。  相似文献   

15.
基于某矿近距离煤层群软煤岩动压巷道整体失稳问题,运用现场实测、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近距离煤层群条件下软煤岩动压巷道变形破坏机理,提出了近距离煤层群软煤岩动压巷道的支护对策,确定了"高预紧力锚网索联合支护+单体支柱"临时加强支护技术,并确定了联合支护的参数和工艺。  相似文献   

16.
近距离煤层掘进,下位煤层开采前巷道顶板受上部采动影响而产生损伤,上覆采空区垮落矸石和遗留煤柱造成的应力传递不均匀,围岩性质比较复杂。为解决四台矿5733工作面近距离煤层巷道支护难度大的问题,采用"锚杆+短锚索"以锚杆支护为主的巷道支护方案。结果表明,巷道顶板下沉量和两帮位移量均在控制范围内,保证了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巷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三软煤层回采巷道围岩大变形难支护和区段间留设大煤柱资源浪费的问题,对巷道布置和支护方式进行了优化,采用了厚煤层错层位外错式沿空掘巷相邻巷道联合支护的方法.首先采用极限平衡区法确定沿空巷道煤柱留设5m,建立了关键块B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关键块B不会发生滑落失稳与回转失稳;其次介绍了相邻巷道联合支护技术;最后采用FL...  相似文献   

18.
刘凯强 《现代矿业》2020,36(11):255-256
某矿属于近距离煤层群开采,随着采矿规模的增大,开采深度的增加,开采条件日益复杂,矿压显现剧烈。为了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针对某矿巷道的失稳机理,分析上煤层采动对下煤层巷道的影响,提出了高强稳定型支护方案,并在现场得到了成功实践。对巷道失稳原因分析表明:近距离煤层开采影响下巷道围岩结构强化的关键技术是结构补偿技术。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巷道变形严重难以维护的问题,以小峪煤矿8208回采工作面2208巷为工程背景,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不同煤层间距及内错距离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得出2208巷与上位19#煤层采空区煤柱的合理内错距离为30 m;并对采空区下巷道支护方案进行了详细设计。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掘进期间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100 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260 mm,巷道整体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针对近距离下层煤回采巷道矿压显现剧烈的特点,提出了创新下部煤层巷道布置方式;根据煤层底板破坏机理,建立了煤层底板破坏理论计算模型,得出下层煤顺槽合理错距计算公式;并确定了近距离煤层在不同层间距条件下,采用分段支护、锚网梁联合架棚支护方案,现场矿压观测表明该支护方案能保证巷道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