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街道设计从空间属性上看是街道空间与设施的综合统筹,从社会属性上看是街道资源与路权的再次分配。我国街道设计目前还面临着上位规划支撑不足、街道设计环节缺失、街区组织协调有限等问题。街道设计引导本质上是城市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政策的外在表达,有着深刻的社会发展背景。以《厦门市街道设计导则》为例,在城市公共政策导向下,构建由交通政策和系统规划组成的"城市—片区—街区—街道"的街道设计引导体系。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8)
文章对徐州老城区导向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出适合徐州老城区城市环境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策略;针对徐州老城区视觉导向标识系统的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相应的创新设计策略,以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对共享经济演进历程的回顾与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绘制了"共享经济—共享社会—共享城市"的共享经济升级路线图,提出共享城市是建构在共享经济和共享社会基础上的一种"高阶"城市发展形态,已成为一种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同时,通过对国内外共享城市实践的经验总结,梳理了经济学、社会学和规划学等领域对共享城市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共享城市"四体系一回归"的规划策略,即设计导向的共享城市规划体系、功能导向的共享城市应用体系、活动导向的共享城市空间体系、公众导向的共享城市治理体系和共享主义的城市权力价值回归,从而构建了共享经济规划设计应对的全景式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4.
徐全胜  朱颖 《风景园林》2020,27(2):94-99
生态文明背景下,功能主义导向的传统城市设计正逐步向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转型。北京房山云居寺文化景区城市设计实践,以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为基础,在充分调研基地文化与自然特征基础上,提出"隐于山水间,万般皆自然"的城市设计目标,并进一步提出严格减量发展、严格控制高度、维护山水格局、倡导覆土增绿、风貌特色引导以及混合用地指标6项城市设计策略。聚焦人在景区中的体验,在提升云居寺文化景区服务功能的同时控制景观视廊,实现了人在景中游的绿色景区营建。  相似文献   

5.
城市夜间导向系统的空间意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城市空间导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导识"的问题应当受到重视。"夜间城市意向"与一般城市意向相比也有不同的特征,研究"夜间城市意向"有助于对"夜间导识"问题的理解。为实现人在空间使用中的"识别无障碍性",需要关注如何通过对夜间具有识别参照作用的元素进行系统的设计处理,使受众能够有效地进行空间定位,并能够以自主行为的方式进行空间方位的过程转换,在行进过程中完成对具有导向作用的信息元素进行识别。该文初步分析了对"夜间行为"具有"识别参照"作用的各种空间意象元素的特点,为城市"夜间导识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梳理了线索,明确了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6.
基于寻址信息的城市公共空间静态导向标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空间规模日益庞大、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外来流动人口也越来越多."寻路难"、标识系统的"不和谐"已成为各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且与城市规模有着较强的"正相关"联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关于城市的门牌、路名牌、公交站牌等导向标识的研究甚少,因理论上缺乏系统指导,导致设计上理念陈旧、滞后,在建设中则突出表现为各自为政、固步自封,导向功能效用已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在大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符号学、传播学理论,从传达寻址信息基本功能的视角,对我国城市环境中各类基础导向标识进行整合,提出基于传播寻址信息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静态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框架,促进其系统化、信息化、人性化,提升其易读性,从而提高城市空间环境寻路效率,改善空间环境品质.这对改进现有基础导向设施,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背景下,摒弃传统的"功能主义导向"的城市设计,转向以生态引导城市发展与空间布局的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已成为大势所趋。从生态导向的概念入手,辨析生态导向城市设计的内涵,进而梳理了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发展历程及其重要理论,总结了城市总体层面、城市功能片区层面及节点层面的生态城市设计技术策略。同时,指出中国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在规划编制和实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望生态导向城市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各地编制了大量的城市设计,但实效性却普遍较低。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常州案例进行十余年城市设计实践的评估,系统揭示了当下城市设计实施中因制度缺失而带来的困境。同时,部分省市也进行了地方性的城市设计制度构建,但由于存在"重设计、轻管控"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当下城市设计实施困难的状况。作者认为,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对城市设计认识的偏差,城市设计不是设计建筑,而是针对城市形塑过程进行的规划干预。因此,我国的城市设计技术规范化工作需要从"设计导向"转型到"管控导向",并通过与法定规划的多层次衔接、规范化的城市设计成果转译和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程序等,提高城市设计在规划建设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时间为导向的设计理论—"时—空"城市规划设计法—在分析和改善公共空间与都市服务领域的最新成果。在"时—空"城市规划设计法领域,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都市服务的有效性共同对设计提出了整合性的要求—实体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居民日常生活城市管理的高度整合。城市的空间品质不仅反映在开放空间的数量,更体现于建筑环境在时间与空间双向维度的可达性和有效服务性上。这包括公共和私人空间之间的各种关系,并需要考虑居民和城市使用者的多样性,如他们的身体情况、性别、年龄、社会和经济条件、生活背景、种族等的差异。在具体实践项目中,关于意大利波河流域的线性大都市系统的时间图示化地图、基础性指标与大数据集共同组成的系统旨在探索并阐释如下问题—在当代城市中,临时人口和常住居民的关系、居住城镇体系的时空形态、都市可达性以及邻近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通过桐庐富春绿道设计的实践,提出以"整合资源、构建系统、突出特色,完善配套"为主导的"提升型"绿道设计的技术方法,突出绿道设计在"因地制宜—完善绿道系统、以人为本—联结绿道生活、产业激活—联动绿道经济"三方面的作用,使绿道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更加科学地引领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建筑》2015,(5)
传统城市滨水区的设计往往较易忽略边缘区整治、功能单元间的相容性、边缘区景观带的联系作用,由此滋生出边缘负效应作用下的"边角空间",导致城市活力丧失。从"边缘效应"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设计,提出按照"提取—疏导—解构—延展—整合"的步骤建立"网—块"边缘空间结构的城市设计方法。以万州江南新区滨江地段城市设计为例,藉此方法强化和提升该地段滨水空间的边缘正效应,以期实现该区域滨水空间品质效应的增值。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9)
文章针对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相对滞后的城市导向系统之间所凸显的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将设计的根本要素点线面融入导向系统,阐述点线面在导向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为城市导向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王鄄子、许鄄子村平房改造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深入分析,着重阐述了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弹性开发"、"城市设计导向"的设计思路.力图探索出城中村改造之路.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城市普遍受到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张的干扰,广州琶洲中东区作为珠三角的微观城市组团,是珠三角韧性演进表达的载体,以其为例探索整合城市与生态环境的韧性设计机制。首先辨析了城市韧性的分析方法、策略及评价体系,对珠三角的脆弱性进行背景研究;然后通过对琶洲中东区的脆弱性分析和灾害模拟,提出3个层次的韧性整合策略,包括连接现有破碎的蓝绿系统的结构性策略,构建基于公共交通为导向(TODs)、垂直水岸的步行可达空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分散式雨水存储系统与多用堤岸模式的节点处理;最后利用GIS、Fragstats和Depthmap等软件平台和数据分析手段,对韧性策略和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并给予反馈,从而构建起微观城市组团层面全过程的"分析—策略—方案—反馈"的韧性城市设计框架。结果表明:运用基于"策略—反馈"机制的方案设计有助于提升景观连接度、空间集成度,有效适应洪涝干扰,更好地落实城市韧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城市中出现的带有时代性的建筑无一不体现出文化导向的特色。这种将文化导向作为基础的城市更新设计模式传承了城市的文脉,更改变了城市原有的刻板形象,将城市与历史等元素相互结合,有助于城市内部各文化产业的升级,如旅游业、教育业等。总之,文化导向下的城市更新设计研究可进一步吸引企业投资,对当代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促进作用,现代人将其称之为"Culture-led",即文化导向为核心的城市开发模式。本文从现代城市设计历史至文化视角的各项内容作出分析,并提出了关于城市更新设计的新思路,如注重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政府参与力度等,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带来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琬乔  张译文 《四川建材》2016,(4):166-167,169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缓解机动车为主导的城市出行压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已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及慢行出行系统,但对于大部分已经以机动车为主导但公共交通发展尚为欠缺的中小型城市来说,慢行出行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以慢行出行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或多交通模式出行为导向的慢行系统设计成为"路权归还行人"的主要方式。由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构成的慢行网络是依托机动交通路网而形成的街道网络,而山地城市的城市形态及街道网络结合地形地势等环境特点发展,因此其慢行网络也具有三维特性。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选取酉阳县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中以慢行为导向的街道网络形态研究,并基于该研究对酉阳县慢行系统设计的实践进行实验性探索。本文以空间句法及GIS平台分析为主要量化研究工具,分析研究范围内以慢行为导向的街道网络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解决方案及具体控制措施,从而指导相应慢行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5,(2)
如何强化城市总体层面的系统性、空间的特色性及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是当前国内许多总体城市设计面临的几个核心问题。常州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在技术方法及成果内容编制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以问题为导向,以规划落实为目标,在规划内容上强调空间特色和多维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整合,在规划成果上重视与管理主体和法定规划的对接,并采取了"开放透明,过程合理"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梳理解读、挖掘问题—筛选要素、设计网络—分级控导、落实载体—制定图则、对接管理"的规划技术路线,为同类型的总体城市设计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公共交通站点是公共交通服务的主要载体,其布局的合理性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运行效率。本文基于"城市人"理论,遵循"理性与物性,自存与共存"的原则,围绕"价值导向—基本范式—分析方法—对策制订"四方面内容,探讨公交站点配置优化方法。笔者以武汉市12个典型生活圈为例,采用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等方法,在可达性和满意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公共交通站点规划中涉及的两组"典型城市人",探讨公共交通站点友好性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作为以轨道运输为主要 技术特征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立体系统,成 为近年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典型代表和 重大变化。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快速地 植入城市空间,会产生一系列的新空间、新现 象、新规律。站点影响域作为轨道交通植入 城市空间后产生的重要节点区域,对其加以界 定并进行深入专项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相关研究成 果的梳理,总结出交通导向、环境导向、空间 导向等三种概念类型;进而,在分析轨道交 通站点、行人、城市空间等关键要素相互影 响的基础上,站点影响域的概念自然生成; 提出了多学科融合、城市设计精细化、大数 据探索等时代趋势下站点影响域界定的创新 机制——以“行为规律”为纽带,建立“交通 方式—行为规律—城市空间”这一组科学联 系,基于此提出未来精确划定站点影响域的 “边界”这一重要课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分析低碳出行与城市空间的关联性,理解低碳出行对于城市空间的需求,提出以低碳出行为导向的"避免—转化—提升"系列性空间发展策略,从高密度开发、土地混合使用、高可达性、良好的出行环境、完善的低碳交通设施等五方面提出低碳出行导向的城市空间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