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Planning》2017,(24)
黄公望是元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与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的山水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亦十分深远。分析黄公望皴法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深入研究与学习披麻皴的笔墨技法,探索披麻皴在表现特定山石地貌中的运用方法,有助于提高山水画创作者的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5)
元代时期绘画艺术在山水画方面较为盛行,产生了许多的山水画艺术作品。王蒙作为元代较为优秀的山水画家,其艺术风格表现较为明显,在山水画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艺术成就,与黄公望、倪瓒、吴镇并称为"元四家",对于现代山水画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文章从王蒙山水画的笔墨艺术风格出发,对元代时期的王蒙山水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3)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而道家思想中的老庄思想更一直影响着中国绘画。文章通过论述"竹林七贤"的创作思想和孙位所创作的《高逸图》,说明宗教对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话所表现的形式语言当中,其"留白"手法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绘画艺术当中,主要是运用画面留白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笔墨虚实变化与留白进行之间的对比,从而表现画面空间变化及虚实的不同,以此突出绘画所要表达的意境特点,这样的手法,不仅能够使得画面主体有一个更为形象的展示,还能够给人想象上的自由,并且能够为凸显画面的已经埋下更为重要的伏笔,也是绘画者想象力的延伸。中国画中"留白"的运用是通过白与黑、虚与实的对比形成的,其中结合了道家思想中"无"的思想。道家思想用"无"来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表现形式的哲学渊源,通过有形与无形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并运用充满感情和韵律的笔墨来体现其魅力。中国画中的"留白"是艺术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只有这种完美的结合才能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致高境界,才能产生具有生命力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4)
王时敏,清初"四王"之一,依董其昌开辟的道路,力图集古人之大成,风格上更重笔墨,尤其醉心于黄公望。其早年作品仿黄公望而颇有董其昌笔意,中年形成个人面貌,晚年画风日益成熟,形成了苍润古劲、松灵秀雅的风貌。《夏日幽居图》是王时敏晚年的代表作,作品中融汇了王时敏早年学习的绘画技法与领悟。"龙脉"成为其作品中显著的特征之一,并且影响深远,后人给予王时敏较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7)
元代,汉族士人政治地位下降,文化主导能力有所弱化,士人绘画实践也越来越倾向于士气表现,将精工之极的造型因素放之次要,这引起了上层士人阶层的关注,赵孟頫和钱选据此提出了所谓士人画"隶家"理论。笔者从士人绘画体系建构流程入手,结合大量画史文献资料,深入探寻元代士人绘画"隶家"理论的来源,从而明确了元代士人画在传统绘画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0)
以老庄思想为美学基础的中国逸格山水画,其"逸"的真正形成并发展繁荣是在魏晋时代。逸品作为绘画风格,在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中得以首次提出,他将逸品与神、妙、能三品并置。后来黄休复在《圣朝名画评》中将"逸"提到首位以后,逸品一格受到了文人画家的极力推崇。到了元代,出现了以"元四家"为首的逸品画家,特别是倪云林的出现,将中国的逸品绘画推向了一个高峰。文章以倪瓒的山水画为研究对象,探讨他的山水画"清逸"之风。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1)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始创的浅绛山水,开创了新的中国山水画表现形式。他晚年的长卷巨作《富春山居图》,境界阔大,逸笔天成,别有韵味。黄公望的绘画体现了文人画萧索、平淡的审美境界,画幅中淡简、空灵的艺术境界也折射出了他独特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5):26-28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产生、发展到成熟,深受道家思想的渗透和影响。这种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是深层次的内核性影响。传统武术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规范无不刻着道家思想的印记。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6)
"元四家"是元代四位著名文人画家的合称,他们艺术上受赵孟頫影响,皆擅长水墨山水竹石,重视绘画中的主观意趣。四人风格各异,成就颇高,皆通过山水画表现自己的清高与理想,对明清时期的画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刊首语     
《景观设计》2010,(1):1-1
别墅.又称独立式住宅.是指功能齐全、舒适美观的住宅。别墅不仅保证了住户的私密生活,更是人与自然亲密交融的缩影。元代画坛魁首黄公望在其《富春山居图》中描绘了一幅“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别墅景象。在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别墅景观与自然密不可分.别墅源于自然.自然融入别墅。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8)
元代山水画家绘画创作追求抒发个人胸中逸气,以"聊以自娱"为目的,寄情于物,进行精神的写照。关注和欣赏元代的山水画,我们必须体会元代画家的心境和情操。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29)
本文是一篇科普类文章,目的是将化学与道家思想联系起来。通过对道家中的关键字"道"与"气"的阐述,再与化学中部分内容相对应,得出"道"即为"波","气"即为原子、离子或分子的结论。在文章中提出了"文-化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9)
"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先秦诸子对"静"也各有阐述,尤其以老子在其论述中引用较多。儒家和道家是先秦诸子中的重要学派,它们在经典著作中留下的关于"静"的语句所体现的思想在后世中国人关于"静"的理解中起着主导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国立艺专成立于1928年,其核心教员均曾留学法国。国立艺专深受法国现代艺术特别是现代绘画的影响,是近代中国与欧洲现代建筑的生成土壤最为相近的地方。国立艺专的建筑教育负责人刘既漂针对"工学建筑"提出了"美术建筑"的思想,第一次将建筑放在美术的范畴,认为建筑的艺术性是第一位的。在1925年的巴黎装饰艺术与工业博览会上,刘既漂设计的"美术建筑"雏形中国馆,与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宣言"新精神馆"同时展出。文章通过"美术建筑"思想与柯布西耶的现代绘画和现代建筑思想的比较,以及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的"美术建筑"与"工学建筑"工业馆的比较,分析了"美术建筑"未能走到现代的原因:忽略了现代绘画中的空间对建筑的影响;"美术建筑"受到学院派建筑影响,将建筑理解成为形体和装饰的结合;对于建筑民族性的强调,导致"美术建筑"成为利用象征图案表达民族性的纪念碑。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18)
从唐、宋、元、明、清到近代,中国传统绘画的用笔方式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从明代中期开始,沈周用笔以豪气作画,其中晚年的绘画作品深受元代绘画思想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沈周《庐山高图》的艺术表现手法,研究沈周不同时期的绘画创作风格及其对当代山水画发展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8)
道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创作影响深远,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山水,从一切自然事物中抽象出"道"。"画道"被视作造就画艺的关键,所以历代画家都注重虚实相生、无为而为。也就是说,从古至今,画家的绘画思想、审美等皆以道家思想为基石,纵观历史上各时期中国画的发展,多与道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有关。故如今欲使中国画有所突破与创新,必须以道家思想为切入点,基于由艺术升华的哲学高度来思考与改革,将中国画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4)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的绘画理论,这句话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基本的创作原则,本文通过这一理论元代画家倪瓒的山水画进行剖析来了解他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22)
道家思想和书法均是我国的本土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书法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精神层面的要求、心理状态以及书法布局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基于此,该文研究道家思想对书法创作的审美促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观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儒、道、释传统思想影响了建筑的美学观.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的礼制思想对传统建筑的美学观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