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祁东煤矿7130综采面在邻近第四系松散层底部砾石含水层(“四含”)采煤过程中发生了4次压架事故,伴随压架还出现了异常的突水现象,经研究分析,7130综采面压架突水原因是由于“四含”岩层具有流动和侧向补给特性,可以持续传递表土层载荷,使得作用在基岩顶部的载荷较大,易导致一定覆岩条件的关键层结构由无含水层时的自下而上逐层破断变为有含水层时的整体破断,作用在支架上载荷异常增大. 相似文献
2.
祁东矿7121工作面在高水压松散承压含水层下开采时发生了严重的压架突水事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矿井采掘接替。分析了引发7121工作面压架突水事故的根本原因。根据灾害发生的原因,通过采取采前危险区域预测、顶板预裂爆破、支护质量监测、推进速度调控等措施,成功避免了压架突水事故,扭转了祁东煤矿采掘接替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葛店煤矿 2 6 0 81工作面突水水源及突水原因 ,采取了合理的抢险治水措施并实施了矿井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对频繁发生的压架突水灾害问题,提出承压含水层下采煤压架突水危险性预测方法。首先结合含水层特征及载荷传递特性,确定承压含水层的载荷传递系数。其次利用关键层位置判别方法,判断回采区域内覆岩关键层结构类型,若覆岩为复合单一关键层结构,则工作面存在压架突水危险。该方法在祁东煤矿7131工作面的压架突水危险性预测中进行了运用,认为该面第II、III块段回采存在压架突水的危险,需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预测结果得到工程实践的验证。 相似文献
5.
6.
7.
通过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突水水源,水源是造成突水的前提条件,水量是突水的物质基础,水压是突水的动力,采掘破坏是造成突水的诱发因素,采取合理的防治水措施,合理布置开采,即可达到对矿井水进行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该文根据朱庄矿工作面突水、治水实际情况,分析和总结了煤层底板突水原因,对出水前的预测作了简要概述,对出水后采用了正确有效的加固方法,效果显著。为今后防治水提供了现实可行的经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祁东煤矿7131工作面开采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情况,制定了预防工作面压架突水灾害的技术方案。结果表明:深孔预裂爆破关键层技术是解决松散含水层条件下覆岩整体破断导致灾害的重要途径,ZY10000/23.5/42液压支架能够满足开采条件要求。 相似文献
11.
12.
崔木煤矿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受顶板水害的严重威胁,由于顶板涌水特征复杂且难以预测,造成防治难度较大。为保障矿井安全生产,通过大量现场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含水层水位响应时间,结合突水位置、瞬时水量大小、水量变化速率及涌水水质特征等判别参数,将顶板涌突水划分为静储量释放和离层突水2类;通过判别发现崔木煤矿顶板水害以离层突水为主,利用判别参数还可对顶板涌突水进行初步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结合哈拉沟煤矿22402工作面初采期煤层覆岩结构特征,对该工作面溃水溃沙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22402工作面初采期煤层覆岩属单一关键层结构,关键层破断发生滑落失稳导致其上覆岩层整体断裂下沉,导水裂隙带导通了含水层与工作面,含水层水带动其上部沙粒溃入工作面而发生溃水溃沙事故。据此从开采前、开采期间和事故应急抢救3个方面,提出了工作面溃水溃沙事故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4.
15.
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 - The water-bearing capacity and abnormal water-bearing area of the coal seam floor of working face no. II 632 at the Hengyuan coal mine was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6.
根据1305工作面水文和地质资料,以及邻近钻孔相关资料,对1305工作面的涌水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柠条塔矿S1210工作面突水的原因,阐述了周边矿井及柠条塔矿以往采掘中的水害情况,总结了S1210工作面的突水特征,叙述了突水后进行的勘探工作,研究了造成突水的突水通道、突水水源、突水补给条件及突水的差异性。分析认为,本次突水的通道为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直接突水水源为延安组砂岩水及直罗组砂岩水,其中直罗组砂岩水为主要直接充水水源,间接突水水源为第四系松散层水及烧变岩水;突水的补给条件好与地表风积沙地貌入渗系数大有关;研究认为,本次突水与周边矿井差异性较大与突水位置为直罗期古河流冲刷带有关。 相似文献
18.
依据九龙矿15423N工作面所进行的大量而细致的水文地质工作,研究剖析了该矿和15423N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该面底板下发育的隐伏微型强导水陷落柱、使奥灰含水层作用在该面煤层底板隔水层的距离缩短了68.5 m,该面煤层底板承受奥灰含水层和大青含水层水压高,剩余隔水层底板强度不足于抵挡奥灰含水层的高水压、陷落柱的隐伏性和其横向扩展范围以及横向水力联系的局限性和受当时探测技术水平的限制,是导致该面采空区滞后底板突水的主要原因,对处于封闭滞流条件下奥灰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认识的不足和偏差,是导致突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