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Planning》2014,(7)
<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素质。在美术教学中又如何潜移默化地把德育渗透其中呢?下面,我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一、确立德育渗透的方向美术在高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38)
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美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和智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学生美术学习中发挥着激励和引导作用,如何切实发挥课堂评价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成为摆在广大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以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为切入点,探究有效评价策略,希望能为广大同行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8)
当代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关注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小学美术作为素质教育中的德育部分,其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小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之间的有爱互动,建设高效稳健型课堂。围绕小学美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
美术教学有着促进学生智慧和情感全面发展的学科优势,更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因而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德育渗透的美术教学情境,充分挖掘美术鉴赏中的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等德育主题思想,要在美术写生等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6)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美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在美术方面拥有惊人造诣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小学时期的美术教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对德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凉水泡茶慢慢浓"。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审美素养得到提高,个人品质得到升华,灵魂得到洗涤。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培养审美情趣的同时产生相应的德育效果呢?主要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德育过程中的应用和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4)
美术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绘画技巧与技能,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本质而言也就是对学生实施美育,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中职学校美术教学中适时地融入德育,不仅是一种美的培养,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所以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程对学生的情感、观念进行德育渗透,如此才能够得到教学、德育双丰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6)
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小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在美术学习中不断提升艺术水平和鉴赏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在小学美术中占据重要地位,而爱心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主要研究当今课程改革的潮流下进行小学美术爱心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2)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将德育工作融入美术教学活动中,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伟大尝试,同时满足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与美术教学的要求。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此时开展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纵观欧洲发达国家,无不是从小开始对学生进行艺术教学。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引导,除了可以提升学生美术艺术技巧外,还能够端正学生的思想品德,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科学习习惯打下基础。通过探索融德育于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方法,可以为专业的初中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系统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0)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作为教师,其在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德育这一根本,培养"四有"人才。美术教育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任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的需要。笔者从教材内涵、课型、教学手段三方面有机地在美术学科中渗透德育,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同时,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13)
<正>德育作为学生基础系统教育的关键所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言。道德教育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观念和价值观,纠正学生的道德品行,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小学美术学科是有效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小学德育目标的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实现美术学科的德育价值和素质教育环境下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0,(39)
江南水乡,水韵无穷,优美的水乡景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为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更多想象与纯美的灵感。水韵式主题从江南水乡中汲取教学素材,将教学目标、区域环境、地方文化特色、德育和美育融合其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活动主题。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江南水韵"的丰富内涵可以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探寻水乡的特色之美,以此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具有"水韵江南"特色的幼儿美术创意课堂。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14)
道德品质是学生核心意识和基本行为的表征。因此,需要在小学美术手工课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于实际教学当中,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就道德品质对学生的重要性及如何在美术手工课中渗透德育理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4)
美术教学中德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运用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把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结合,因势利导,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逐步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完整的人格,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高贵的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1,(18)
<正>"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很强,具有丰富的德育素材,有利于德育活动的实施。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需发挥德育的作用。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因此,要改革作文教学模式,挖掘作文课堂中的德育元素,发挥作文教学的德育作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0,(25)
小学美术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科技能培养,同时还应关注提升学生生活品质,渗透德育,陶冶审美情操。小学美术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课堂,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的熏陶。在各种熏陶中提升学生德育素养,更重要的是将其真正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自觉。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12)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我国当前的美术教学存在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轻视德育和美育功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等问题,不利于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途径,是美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8,(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阐述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初中美术教学,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在我国长期以来是用"德育首位论"的观点来表达的。如果我们运用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德育首位论"是不能准确的表述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也不符合教育的基本事实,客观上降低了德育的实践效果。从教育基本规律来看,德育是人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核。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应该用"德育核心论"来表达。"德育核心论"即符合教育的基本事实和规律,又能充分说明德育的地位和德育与人的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6)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在我国长期以来是用"德育首位论"的观点来表达的。如果我们运用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德育首位论"是不能准确的表述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也不符合教育的基本事实,客观上降低了德育的实践效果。从教育基本规律来看,德育是人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核。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应该用"德育核心论"来表达。"德育核心论"即符合教育的基本事实和规律,又能充分说明德育的地位和德育与人的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3)
中华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其表意特征更使其具有极其深远的内涵和意蕴,在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德育内涵。而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也自然成为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契机。从汉字本身的文化和道德意义出发,结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特殊地位与意义,通过举例发掘汉字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契机,从而发挥小学语文学科"润物无声"的巨大德育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