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探讨了莱赛尔/腈纶/壳聚糖/羊毛40/35/15/10 12.3tex赛络集聚色纱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对腈纶进行抗静电预处理;采用纤维混和与条混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好预并条湿重,确保混纺比例和无色差;优化各工序工艺参数;最终成功纺制出四组分混纺赛络集聚色纱。认为:优化工艺配置,确保多组分纤维原料混和充分,采用赛络集聚纺纱技术,对于改善毛羽、提高纱线强力等成纱质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探讨粘胶纤维/改性粘胶纤维/铜离子改性腈纶纤维集聚赛络纺混纺纱的生产工艺。介绍了粘胶、改性粘胶、铜离子改性腈纶纤维的性能特点。根据各组分纤维的性能特征及混纺比例,采用先按比例在园盘抓棉机上排包、开松混和,再打包的原料混和方法,以确保各组份纤维有效混和,合理配置各工序的工艺参数及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纺制出粘胶/改性粘胶纤维/铜离子改性腈纶纤维64/30/6 13.1tex集聚赛络纺混纺纱。认为:所采取的工艺技术措施可行,纺纱质量水平较好,能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探讨莫代尔/珍珠改性粘胶/壳聚糖55/30/15 9.8tex赛络集聚混纺纱的纺制工艺。通过介绍莫代尔纤维、珍珠改性粘胶纤维、壳聚糖纤维的性能特点,采用包混和条混的混和方式,分别制成壳聚糖纤维纯纺预并条和莫代尔纤维珍珠改性粘胶纤维混和预并条,再经过三道混并制成符合混纺比要求的熟条。对各工序纺纱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配置,采用赛络集聚纺纱技术,成功纺制出赛络集聚混纺纱。认为:壳聚糖纤维硬并丝多,纯纺生条较困难,要采取特殊的前纺工艺流程;细纱工序要及时清洁网格圈,合理选用钢领和钢丝圈,才能使产品质量达到较好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高端市场需求,拓展集聚纺针织纱应用范围,介绍用1.33 dtex×38 mm兰精莫代尔纤维和1.3 dtex×41 mm绢丝纤维,生产莫代尔/绢丝92/8 7.4 tex赛络集聚纺针织纱的工艺流程、各工序工艺参数设置及主要技术措施。通过对其管纱质量测试和混纺比测试,结果表明:莫代尔/绢丝92/8 7.4 tex赛络集聚纺针织纱管纱质量可达2018乌斯特公报25%以上水平,混纺比达到设计要求;采用二次盘混工艺,改善纤维可纺性、提高纤维混和均匀度,所纺纱线兼具2种纤维性能优势且成纱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5.
《毛纺科技》2021,49(9)
为探讨纺纱工艺对不锈钢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成纱质量的影响,分析纱线中最佳不锈钢纤维含量,采用环锭纺纱工艺与赛络纺纱工艺条件纺制不同不锈钢纤维含量的不锈钢纤维/粘胶纤维纱线,并利用条干均匀度、纱线毛羽指数与纱线力学指标表征成纱质量。测试表明:2种纺纱工艺制纱的条干均匀度、纱线毛羽指数与纱线力学性能随着混纺纱线中不锈钢纤维含量升高而下降,且在同等不锈钢纤维含量条件下,采用赛络纺纱工艺条件纺制混纺纱的条干均匀度、纱线毛羽指数与纱线力学性能优于环锭纺纱工艺。认为:采用赛络纺纱工艺条件纺制不锈钢纤维含量12%的不锈钢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能够保证纱线的质量与可织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棉/罗布麻72/28 18.3tex赛络集聚纱的生产工艺及其纱线特点。罗布麻纤维预处理后与扯松的精梳长绒棉条混和后再经清梳联成条,罗布麻与棉混和条预并后经过三道并条制成熟条。分析了罗布麻纤维的性能特点、前处理工艺、纺纱工艺流程,制定了合理的工艺参数;分析了棉罗布麻混纺纱内纤维径向转移特性。指出:合理的参数配置可提高罗布麻纤维的可纺性能,使成纱质量达到要求;纺纱过程中罗布麻纤维易向纱线内部转移,棉纤维易向纱线外部转移。认为:棉罗布麻混纺织物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  相似文献   

7.
Viloft纤维羊毛腈纶混纺纱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简要介绍了Viloft纤维的性能特征,并介绍了Viloft纤维羊毛腈纶混纺纱的纺纱工艺配置与技术措施.Viloft纤维/羊毛/腈纶35/8/57 18.4 tex混纺针织纱纺纱时必须混和均匀、混纺比准确,考虑到羊毛纤维较短,刚性大,纺纱过程中落物较多,必须加大其投料比例.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精梳棉/腈纶基Outlast纤维赛络纱的纺纱工艺,针对腈纶基Outlast纤维的性能特点,选择确定了工艺流程及各工序工艺参数配置,重点解决了纤维缠绕、调温性能保护、纤维伸直平行和混和、赛络纺改造与工艺配置等问题。最终保证了精梳棉/腈纶基Outlast纤维混纺赛络纱的顺利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成纱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棉/毛混纺纱的可纺性和适用性,设计了3种不同混纺比的22 tex集聚纱和集聚赛络纱,并对纱线强伸性、毛羽、成纱条干和纱线耐磨性、吸湿性等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羊毛纤维比棉纤维粗且吸湿性比棉好,随着丝光羊毛含量的增加,不同纱线内纤维根数和纤维间抱合力不一致,棉/丝光羊毛JC/W(80/20)纱线的强伸性和耐磨性没有JC/W(90/10)纱线好,但是JC/W(80/20)纱线的吸湿性优于JC/W(90/10)纱线;JC/W(80/20)集聚赛络纺纱线的芯吸高度达到98 mm,有利于提高织物的吸湿性。可根据产品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混纺比,从而开发符合后道需求的产品。  相似文献   

10.
探讨罗布麻莫代尔腈纶混纺纱的生产工艺及其性能。针对罗布麻纤维的特点合理设置纺纱工艺参数,采用称重混和及并条混和相结合的方式,生产不同混纺比的纱线,测试分析了4种不同罗布麻含量、两种细度的8种混纺纱的断裂强力、条干CV、毛羽指标。指出:随着罗布麻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线断裂强度下降,条干变差,毛羽增多。认为:优选罗布麻混纺比,优化工艺参数有助于罗布麻系列混纺纱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三醋酯纤维/莫代尔/涤纶40/30/30 14.8tex赛络集聚纱的工艺配置和生产技术措施。根据三醋酯纤维的特性确定好三种原料混纺比;通过对比试验优选梳棉工艺参数;采用赛络集聚纺纱技术,合理选择纺纱专件;严格控制车间温湿度,加强设备维护和运转操作管理。最终成功纺制出三醋酯纤维莫代尔涤纶混纺纱。认为:通过一系列的工艺改进可有效提高三醋酯纤维混纺纱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以洋麻和对位芳纶为原料,使用赛络纺、赛络菲尔纺、改进赛络菲尔纺和嵌入式复合纺等新型纺纱方法纺制混纺纱线。研究了不同纺纱方法下长丝与粗纱间距、捻系数对混纺纱线强度和毛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芳纶长丝的加入对混纺纱线性能有明显的改善;综合比对4种新型纺纱方法,改进赛络菲尔纺最适合纺制30/70洋麻/芳纶混纺纱线,其最佳纺纱工艺为:粗纱间距10 mm,捻系数330。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Viloft纤维的性能特征,并介绍了Viloft纤维羊毛腈纶混纺纱的纺纱工艺配置与技术措施。Viloft纤维/羊毛/腈纶35/8/5718.4tex混纺针织纱纺纱时必须混和均匀、混纺比准确,考虑到羊毛纤维较短,刚性大,纺纱过程中落物较多,必须加大其较大投料比例。  相似文献   

14.
对比测试与分析了仪纶~(TM)纤维、常规聚酯纤维和棉纤维的性能。分别选用环锭纺、赛络纺、赛络紧密纺纺纱工艺,纺制线密度相同的纯纺仪纶~(TM)、仪纶~(TM)/棉混纺、常规聚酯/棉混纺与棉纯纺纱线,测试和分析了纱线的性能。试验结果显示:仪纶~(TM)纤维的力学性能介于常规聚酯和棉纤维之间,初始模量小;不同纺纱工艺纺制的仪纶~(TM)纱线总体性能相似,赛络紧密纺纱线纱体结构更均匀;相同混纺比的仪纶~(TM)/棉纱线的回潮率较常规聚酯/棉纱线的回潮率高。  相似文献   

15.
多组分赛络针织纱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为了开发多组分赛络针织纱,分析了多组分纤维的性能和赛络纺针织纱线的主要技术特征,根据纤维的性能,对质量比电阻较大、易产生和积聚静电的纤维在投料之前,应对其进行加油给湿预处理;采用了圆盘两次混棉或圆盘混棉加棉条混棉的方法,以达到混和均匀的目的.探讨了各工序的纺纱工艺和技术措施,确保多组分纤维混纺赛络纺针织用纱的顺利生产,成纱质量达到顾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腈纶与纤维素纤维混纺面料横档问题,介绍腈纶纤维弹性好、膨松性好、织物有毛型感且同号数的腈纶纱比棉及涤棉纱略粗的特性,分析毛羽是造成腈纶与纤维素纤维混纺面料横档的原因;优选纺纱用钢领、钢丝圈且进行成纱指标对比。指出:选配钢领、钢丝圈时应保证纱线通道宽畅,减少对纱线的摩擦;PG1-4054型钢领配TPJM1EMgc型钢丝圈,使纺腈纶/莫代尔70/30 11.66tex赛络紧密纱1mm毛羽指数得到改善;环锭细纱机锭速控制在15kr/min以下,有降低毛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纺纱方式对竹浆纤维混纺纱线性能的影响,采用竹浆纤维、棉纤维、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进行混纺,混纺比例为15/40/30/15。通过对竹浆纤维混纺纱线的条干均匀度、毛羽、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等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探究了纺纱方式对成纱性能产生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转杯纺、赛络纺、环锭纺、赛络紧密纺、普通紧密纺纺纱方式不同,其不同的成纱结构特点影响了纱线的内在性能。环锭纱适宜生产强力要求较高的产品,紧密纱综合性能较好,赛络纱具有良好的外观特征,转杯纱的条干CV值优于环锭纱,赛络紧密纺的成纱毛羽最低。  相似文献   

18.
总结硅氮系阻燃再生纤维素纤维阻燃腈纶尼纶导电短纤混纺纱的生产要点。在保证原料混和均匀的基础上,清棉工序重点开松和保护纤维,梳棉工序选用合适的针布进行柔和梳理,采用"低速度,中定量,大隔距"的并条工艺,偏小掌握粗纱捻系数,选用赛络集聚纺技术改善纱线的条干和强力水平;整个生产过程保持低速生产,严格控制车间温湿度。通过采取以上措施顺利生产出硅氮系阻燃再生纤维素纤维/阻燃腈纶/尼纶导电短纤维58/40/2 14.8tex赛络集聚纱,成纱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要求。认为:通过合理的工艺优化和严格的车间温湿度控制可以保证硅氮系阻燃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纱的顺利生产。  相似文献   

19.
利用Modal纤维与棉混纺,纺制14.6 tex 50/50 Modal/CJ赛络纺针织纱。阐述了赛络纺纱的原理及成纱特点,概述了Modal纤维纺纱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了原料选择与工艺流程设计,并对纺纱工艺进行研究,给出了各工序的工艺参数设置。最终,纺纱效果理想,纱线强力高、毛羽少、条干好。  相似文献   

20.
研究混纺比对Outlast改性腈纶棉混纺纱调温性能的影响。使用Origin7.5软件拟合出Outlast改性腈纶棉混纺纱调温性能与混纺比的关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Outlast改性腈纶棉混纺纱的调温性能随着Out-last改性腈纶纤维含量的增加呈线性递增,且当Outlast改性腈纶纤维含量大于40%时,混纺纱的调温性能较明显;Outlast改性腈纶纤维纯纺纱的热焓值明显小于Outlast改性腈纶纤维的热焓值,由此认为纱线纺制过程对Outlast改性腈纶纤维纱线的调温性能也有影响。因此,只有采用适当的纺纱工艺参数配置,才能保证纱线较好的调温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