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阳坳陷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新生代油气资源生产基地,潜山油气藏是其重要的油气藏类型。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对潜山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及类型具有关键性作用。基于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动力学性质及构造响应研究,综合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演化特征,分析济阳坳陷潜山形成机制,探讨油气藏类型,发现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共同作用使济阳坳陷具有"挤-拉-滑"成山机制,主要表现在地层不整合、背斜、逆断层、倒转构造、负反转及雁形断层等挤压、拉张和走滑构造响应等方面。潜山油气藏的储层类型及分布与挤压、拉张和走滑运动密切相关,根据储层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将济阳坳陷潜山油气藏划分为地层类、断块类和复合类3大类,进而可细分为9小类。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生代受到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的影响,但因被晚白垩世以来沉积物覆盖,没有很好的露头资料,使得其中生代构造运动的具体特征仍不清楚。基于地震等资料,利用平衡剖面分析以及计算缩短率等方法,分析了黄骅坳陷基底及盖层的构造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根据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残余厚度与研究区构造演化剖面等资料,按照中生代构造运动强度将黄骅坳陷分为印支期强挤压区(南部地区)、中生代弱变形区(中部地区)和燕山运动强挤压区(北部地区)。黄骅坳陷中生代主要经历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两期应力方向不同的挤压构造活动,其中印支期鲁西地块向北与黄骅坳陷发生挤压碰撞使得黄骅坳陷南部地区产生了大量逆冲断层,而燕山期燕山褶皱带对黄骅坳陷施加自北向南的挤压应力并促使其在北部地区形成了巨大复背斜。黄骅坳陷南部地区在印支期发生强烈变形,中部及北部地区印支运动响应微弱;燕山运动则正好相反,在黄骅坳陷北部地区活动强烈,在中部及南部地区响应微弱;黄骅坳陷中部地区即孔店-北大港地区构造活动微弱,为两期构造运动波及范围的分界带。中生代变形强烈的区域往往拥有更高的油气勘探潜力,总体上位于黄骅坳陷北部地区的潜山普遍优于位于中南部地区的潜山,而南部地区的潜山则普遍优于中部地区的潜山。本文研究结果对黄骅坳陷下一步潜山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的初步恢复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通过对济阳坳陷4 000 m深度水平切片并结合对中生代J-K西洼组地层残留等厚图的分析,初步恢复了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存在3种盆地原型,即北西向盆地(主要分布在坳陷的东部)、北东向盆地(主要分布在坳陷的西部)和近东西向盆地(主要分布在坳陷的中央)。通过进一步对4 000 m深度水平切片和深层立体构造格架图中(断层与凸起的展布方向)的构造特征分析后指出,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的主控因素是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包括断层与凸起),认为这种认识对济阳坳陷深层下一步油气勘探,尤其是在圈定油气勘探有利目标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孤北古潜山逆断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济阳坳陷东部的孤北古潜山,地层、构造十分复杂。1984年初,通过孤北13井地层对比,并结合岩屑录井、薄片、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分析发现,该井奥陶系下马家沟组—上寒武统凤山组地层重复出现了三次。反复对比分析后确定了逆断层以及逆断层之下倒转褶皱的存在。这是济阳坳陷勘探二十年来发现的第一条逆断层,为印支期构造运动产生的结果。孤北古潜山逆断层的发现,为分析认识华北东部及济阳坳陷地区地质构造运动提供了依据,对下一步勘探寻找更多受逆断层控制的油气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济阳坳陷中生代以NW向断裂活动为主;新生代早期盆地发育受NW向和NE向断裂共同控制,沙河街组四段沉积后,以NE向断裂活动为主。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断裂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斜向俯冲造成的弧后伸展作用及郯庐断裂的走滑作用联合控制。早白垩世初,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使郯庐断裂带发生左行走滑平移,在济阳地区形成了一系列NW向正断层。新生代早期,济阳坳陷东部断裂活动受郯庐断裂左旋走滑的控制,而西部受弧后伸展作用影响较大。大约43 Ma后,太平洋板块聚敛方向改变,济阳坳陷断裂活动主要受NW-SE向区域伸展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盆地东部和台湾西部海域广泛分布的海相中生界发育 3个方向的 4种断层 :NE向逆断层、NE向正断层、WNW—EW向正断层和NW向左行平移断层。区内各构造单元之间的接界关系有所不同 ,珠一坳陷、台西南盆地与隆起均呈断裂接界关系 ,潮汕坳陷与东沙隆起之间为渐变过渡关系 ,而东沙隆起与澎湖北港隆起、潮汕坳陷与台西南盆地均以平移断层为界。本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两次大的构造沉降与挤压隆升的旋回  相似文献   

7.
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赵白 《新疆石油地质》2004,25(5):468-470
分析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中的作用。指出燕山运动前所有构造运动,包括印支运动,造就了准噶尔盆地的构造雏形,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对盆地的构造格局进行了进--步的改造和深化,进而深刻地影响着盆地油气运动和聚集。燕山运动初期以波状运动为主,后期以上升运动为主,这就为前期多生油旋回生成的油气向地层超覆尖灭带、岩性尖灭带运移创造了条件;晚白垩世陆梁及南斜坡带均处于上升阶段,这就为下伏生油层系生成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向高处运移,聚集于储集条件好的白垩系提供了条件;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三幕(晚上新世末)是盆地唯:--次褶皱运动,在南缘山前坳陷带形成了三排背斜带,使南缘构造和油气分布复杂化,对盆地内部的地层形变虽影响不大,但对油气再次运移仍是有影响的。在盆地南缘和北缘(陆梁、夏子街)地区进行油气勘探时必须要考虑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济阳坳陷是一个在中生代构造背景上发展而成的新生代断坳盆地。受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济阳坳陷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和盆地演化过程。新生代早期,坳陷继承了中生代的断陷发展,形成了巨厚的早第三纪湖相碎屑岩为主夹碳酸岩沉积,以及大规模钙碱性为主的火山岩的发育;晚第三纪时期,整个渤海湾盆地连通成为统一的坳陷盆地,形成了以河流相夹海相沉积为主的沉积地层,该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中生界构造特征及储层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分布广泛,但勘探程度、认识水平较低.初步研究表明中生界发育多套储层和多种储层类型,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多期构造运动和强烈的风化剥蚀使其发育多种样式的圈闭组合,可形成多种油气藏类型.简要论述了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分布特点和构造特征;分析了中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藏类型;探讨了中生界油气藏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储集层地球物理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东部和台湾西部海域中生界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珠江口盆地东部和台湾西并且中海域广泛分布的海相中生界发育3个方向的4种断层;NE向逆断层,NE向正断层,WNW-EW向正断层和NW向左行平移断层。区内各构造单元之间的接界关系有所不同,珠一坳陷,台西南盆地与隆起均呈断裂接界关系,潮汕坳陷与东沙隆起之间为渐变过渡关系,而东沙隆起与澎湖北港隆起,潮汕坳陷与台西南盆地均以平移断层为界,本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两次大的构造沉降与挤压降升的旋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