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会议宗旨:中国陆相沉积盆地广泛分布、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20世纪中叶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产生了以陆相生油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核心的陆相石油地质学,不仅丰富了世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宝库,而且有效地指导了中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发现了大量以构造型油气藏为主体的油气储量,建成了大庆、渤海湾、长庆、新疆等十几个重要油气生产基地,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陆上油气勘探已进入了构造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并重的新阶段,部分盆地已进入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新时代。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领域不断扩大,盆地从陆相断陷一种类型,扩展到陆相坳陷和前陆等多种盆地;层段从源内一种成藏组合,扩展到源内、源上和源下三种成藏组合;地域从东部老油区,扩展到中西部新油气区,已相继在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等盆地的碎屑岩和火成岩等储层中,发现了一批大型或特大型岩性地层油气田。最近几年,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占60%以上;从剩余资源潜力看,岩性地层油气藏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是我国陆上最现实、最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发展,广眨交流不同类型盆地沉积、成藏和油气分布规律方面取得的理论认识,相互学习,借鉴国内外关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法和经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沉积学会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联合,拟于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陆相盆地系统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多旋回叠合盆地立体勘探论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中国大陆长期处于全球动力学体系复合、汇交部位,具有多块体拼合、长期多阶段发展的特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多旋回叠加地质结构的沉积盆地。在这些盆地中,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烃源岩随热体制演变差异成熟,表现出多期生、排烃特征;海相碳酸盐岩、火山岩、碎屑岩等在成岩、构造改造等机制作用下形成多类型有效储集体,与膏盐岩、膏泥岩、泥岩等形成多套储盖组合;沿不整合面、断裂带等运移的油气在多个层系中多期聚集,受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多晚期成藏或晚期调整成藏;油气在隆起带、凸起带及其斜坡带,断裂带和不整合面相关的圈闭中富集。油气多层系聚集和多类型聚集使油气发现出现多个高峰期。中国的油气勘探不但在上覆陆相地层中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而且在下伏海陆过渡相与海相层系中也发现了苏里格、靖边、塔河、普光、龙岗等多个大油气田,在盆地深层火山岩中也发现了徐深、克拉美丽、牛东等大油气田,油气勘探呈现出立体、整体与综合勘探趋势。“立体勘探”是对叠合盆地的不同含油气领域、不同含油气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的整体、综合勘探。立体勘探的深度为0~10000m,平面上跳出上覆陆相盆地的边界,探索多成因类型的油气藏。已建立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滚动勘探开发、复式油气藏与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构成立体勘探的理论雏形,正在发展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是立体勘探的理论基础,现代地球物理、钻探、测试、采油等先进适用技术是实现立体勘探的桥梁。立体勘探的思维与实践是对成熟探区、岩性-地层、前陆盆地、叠合盆地中下组合、陆上新盆地、近海海域、非常规油气等中国未来7大油气勘探领域开展有效、高效油气勘探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张建强  金之钧 《勘探家》1997,2(4):21-24
本文通过收集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和油气田的勘探历史资料,模拟了它们的勘探效益变化趋势,并分析了我国油气勘探效益的变化规律及其内在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探区的资源量情况是影响油气勘探效益变化的主要因素,并且归纳出我国东西部油气勘探效益变化的不同模式,对于预测我国东西部含油气盆地未来的勘探效益变化情况和勘探决策的制订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从盆地地质特点方面初步探讨了造成我国东西部油气勘探效益变化趋  相似文献   

4.
含油气系统分类及其在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含油气系统的进展,并结合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实例,提出了三种陆相油气系统的分类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在总结我国勘探实践的基础上,简述含油气系统在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岩分布面积约占我国沉积岩总面积的80%,这一特点,决定了陆相地层是我国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与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的油气产自海相地层有明显不同。陆相领域以其固有的特点,勘探难度和风险都远高于海相领域。面对复杂的油气地质条件,我国油气地质勘探工作者在长期的、大量的勘探实  相似文献   

6.
南方陆相盆地油气地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包含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及陆盆下伏中、古生代海相地层两个领域。从生储盖组合关系、盆地叠置类型、储集相体及控制含油气盆地形成与发展之深大断裂带等诸方面论述了这些盆地的油气地质特点。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占这些盆地总面积的57.5%,且都在区域负向构造中,其中包含了可供油气勘探的多种油气(包括油页岩)资源,并已找到一定数量的控制和探明储量,目前已找到的油资源仅占预测资源量的约2.3%,  相似文献   

7.
敏锐 《石油知识》2004,(2):25-25
早在20世纪20年代,几位美国石油地质学者到我国转了转,凭着他们的粗浅认识就发出了“中国贫油”的论点,我国的地质学家不信邪,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并积极引进、消化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不断完善了“陆相生油”理论,并用“复式油气聚集带”等理论找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型油气田。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5大油气生产国。  相似文献   

8.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格架概念及模式   总被引:157,自引:16,他引:157  
层序地层学不仅适用于陆相盆地,而且对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不同于海相盆地。本文引入新的概念和方法,同时根据陆相盆地特特建立了陆相坳陷盆地地层序模式及陆相断陷盆地中陡坡型和缓坡型两类地层层序模式,为油气勘探提供有用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深水区油气勘探不断升温。目前在深水区所发现的大油气田多分布在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中国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与国外己获油气发现的陆缘盆地深水区相比,具有相似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从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到运聚条件等都具备了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10.
试论富油凹陷油气分布的"互补性"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和勘探实践发现,富油凹陷油气分布具有"互补性"特征,即构造和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在油气资源分配、空间分布上具有"互补性",这种分布特征是由构造与岩性一地层油气藏所赋存的宏观地质背景、成藏条件、成藏机理等多种因素的耦合所决定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油气分布的"互补性"在各类陆相盆地中具有普遍性。这一"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在油气勘探实践中树立新的勘探理念,建立科学的勘探程序,制定正确的勘探部署,对推进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中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在艺 《勘探家》2000,5(4):1-9
本文首先叙述了中外油气工业发展的形势,指出21世纪石油生产仍处于上升时期,天然气会有更大的发展,有可能进行天然气时代。其次论述了中国陆相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质因素,即陆相沉积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源岩的物质基础;陆相沉积地层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和良好的保存条件;煤系地层有成油成气的勘探前景。同时论证了我国中、新生代陆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及其8个优先勘探的有利地区,即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西部地区、莺歌海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  相似文献   

12.
前陆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及油气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陆盆地是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找到大油气田的几率较大,本文以国外6个重要的含油气前陆盆地为例,分析了前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探讨了前陆盆地的油气潜力与勘探前景,同时指出中国前陆盆地,特别是中西部的前陆盆地,类型特殊,差异较大,需要加强综合研究,总结其油气形成规律,以指导今后的勘探。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油气地质学以自主研发为主形成了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体系,促进了我国油气的大发现。90年代以后,国外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大量涌入,学科的“本土化”进程缓慢了下来。如何将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纳入到我国自主研发的理论体系中,并结合中国陆相和古生代海相两大领域勘探实践加以利用,是当前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Complementarity” Feature of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n Oil-rich Sa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和勘探实践发现,富油凹陷油气分布具有“互补性”特征,既构造和岩性地层油气藏在油气资源分配、空间分布上具有“互补性”,这种分布特征是由构造与岩性地层油气藏所赋存的宏观地质背景、成藏条件、成藏机理等多种因素的耦合所决定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油气分布的“互补性”在各类陆相盆地中具有普遍性。这一“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在油气勘探实践中树立新的勘探理念,建立科学的勘探程序,制定正确的勘探部署。对推进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石油系统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一文的商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就《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年第1期刊出的“石油系统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一文中有关含油气系统的层次性,含油气系统在中国陆相盆地中的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本土化等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认为含油气系统是含油气盆地内的勘探地质实体,跨板块、跨盆地划分的超含油气系统或总含油气系统,超出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范围。随着含油气系统在中国陆相盆地的广泛应用,其不适用性逐渐明晰,虽有不少学者根据陆相盆地的复杂性作了修改,但其只适用于含油气盆地的初期勘探阶段,对于中、高勘探程度的含油气盆地指导性不强。该文根据中国陆相盆地的特殊性,借鉴国外含油气系统的系统信论研究方法,提出了石油系统本土化的又一方向,即具中国特色的成藏理论体系——成藏组合体。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若干重大科学问题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42  
中国覆盖区海相地层(以古生界为主)勘探多年,勘探发现与预期结果差距甚大,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石油地质家对海相油气富集及分布规律的认识甚少。我国海相盆地与国外富油气海相盆地差异显著:①时代老;②有机质丰度低;③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④勘探目的层埋藏深;⑤油气藏保存条件差。必须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从新的角度加快研究3个基础理论问题:①成盆理论,要进行地球动力学和盆地沉积建造类型、地层样式及地层成岩事件研究;②成烃理论,要进行古生物学、古海洋学、古环境化学、沉积学、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研究,研究不能受干酪根热降解成烃学说的束缚,有可能提出更适于我国古生代海相盆地的新成烃理论;③成藏理论,要揭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质体中的油气运移问题,建立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的物理化学场模型,并以动态平衡观点建立油气藏调整模型。(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17.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昭 《勘探家》1996,1(1):10-17
本文从中国各个地质时斯地壳的地壳运动和沉积古地理出发,综合分析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特点提出了二叠纪湖盆发育于新疆北部,晚三叠世湖盆主要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区,侏罗纪中国中、西部大面积沉降,发育众多的大型湖盆,水域面积大,烃源岩发育。中、西部湖盆较东部发育是寻找大油气田的有利地地区。  相似文献   

18.
新疆地区油气勘探新领域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是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经过70年的勘探,新疆地区已在准噶尔、塔里木及吐哈三大盆地中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油气田,如今正面临向油气勘探新领域的转移。新领域包括前陆冲断带、岩性地层、深层及碳酸盐岩地层、新区带及外围盆地。笔者从现有的油气发现、资源潜力及石油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新领域是今后新疆地区油气发现的主要战场。  相似文献   

19.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刘震  陈艳鹏  赵阳  郝奇  许晓明  常迈 《岩性油气藏》2007,19(2):121-127,133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的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在大庆油田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出来“源控论”(20世纪60-70年代);在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20世纪80年代);胜利油田地质工作者在东营凹陷的勘探过程中总结的“环洼聚油”理论(20世纪90年代);在对二连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特征研究时提出的“互补性”特征(2003年)、“优势论”特征(2005年)以及“多元控油-主元成藏”新观点(2006年)。这一系列认识和新观点不仅在指导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大大丰富了我国以陆相生油为主线的石油地质理论。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陆相层序地层研究中体系域之划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由于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先进性及指导油气勘探的有效 性,自建立以来在世界各地迅速而广泛地传播。该理论在中国同样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并在陆相盆地研究中有所创新。其中,关于陆相盆地层序内体系域构成的命名更是百家争鸣。该文针对我国际相层序地层研究中层序体系域划分的主要方案进行了讨论,期望该研究领域中体系域构成有统一的命名和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