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使纺织行业中各纱线加工部门运转在最佳的状态下而无断头发生,首先必须尽可能获得最大长度的无疵点的纱线。基于上述原因,环锭纺纱机上生产的管纱由于其绕纱长度较短而必须在自动络筒机上将其再绕成交义卷绕锥形筒子。在这过程中,不仅两管纱的纱头和纱尾用“渔网结”或“织布结”进行连接,还有在清除每个管纱内的疵点时而引起的接头,由于这些接头外形较大且质量低劣,从而导致生产停车和织物疵点,甚至使针织机的编结针损坏。作为自动络筒机的生产厂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探索研究出一种合适的方案,通过捻接成无结纱线解决上述问题。实践证明气动捻接  相似文献   

2.
吴敏  徐Min 《棉纺织技术》1998,26(2):111-114
随着无梭织机对纱线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无结纱线将逐步取代有结纱线。目前,国产空气捻接器与进口空气捻接器相比除制造质量有一定差距外,工艺性能及对品种的适应性尚有不足,尤其是对粗号纱、转杯纱、股线等品种的适应能力、捻接质量尚需探索。近年来,我们在国产1...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纱线接头质量、实现“无结”接头纱,介绍空气捻接器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品种适用性,重点分析空气捻接器的工作过程以及对纱线接头质量的要求;通过对丰田捻接器和萨维奥捻接器打出的结头外观进行对比,认为两种捻接器都是通过尾纱的相互缠绕形成较好结头。指出:空气捻接器操作简单、可靠,应用面广、保养维护成本低,是应用广泛的生产无结头纱线装置。  相似文献   

4.
周铮临 《纺织学报》1995,16(5):24-27
本文阐明了第一、二代电子清纱器不能生产无疵无结纱的根本原因;分析了光电、电容检 测的特点;推导了电容检测的机理;根据针织少的清疵要求,提出并实现了短细节纱疵分级,填补了Uster世界统计的不足;用美国Intel公司的MCS-96系列单片机研制的成纱疵分级式第三代电子清纱器,并用它配空气捻接器在1332型络筒机上生产出高质量的无疵无纱。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在纺织生产中,人们都用打结的方法将纱线连接起来,在使用电子清纱器时也用结头来代替纱疵。根据经验,要络绕一个重1.5公斤的筒子并清除其纱疵,会产生19~44个纱线结头。但是纱线的结头在纺织生产中不但会降低生产效率,而且还会降低产品的质量。在纺织生产的某些部门中,纱线的结头会造成极大的麻烦。例如,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纱线结头而造成停台;针织品也可能由于接头而最终形成破洞;在纱布的底布上纱线结头会使纱布表面不平;纱线结头对绒类织物的起绒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在生产天鹅绒和毛圈织物的细针距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外纺织工业都用无结捻接法解决纱线接头问题。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接头符合对其强力、均匀性和外观方面的各种要求。联邦德国施拉夫霍斯特公司经过仔细的研究得出结论,在已知的各种无结捻接法中唯有气流捻接法适应于纺织企业的成批生产使用。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在涡流室内两根纱头彼此搭住,由压缩空气流的作用而捻接。气流的时间和压力可按所加工纱线的种类而调整。气流的方向与纤维垂直,并同时回转。建立空气涡流室有两种不同的原理。图1为美国技术服务公司推荐的正切法原理图,图2为英国Bentvin公司推荐的直线法原理图。  相似文献   

7.
李丽君 《纺织学报》2008,29(6):20-23
为提高无结纱的捻接强度,减少无结纱的表面毛羽,改善筒子的卷绕成形,对络筒技术及工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提出提高无结纱质量的有效途径。分析表明,合理选择捻接器类型及其合理的安装位置,采用毛羽减少装置、智能槽筒等络筒新技术,合理确定络纱速度、络纱张力等工艺参数,能够提高无结纱的最低强力,降低强力不匀率,减少纱线表面毛羽,保证筒子成形良好,适应筒子高速退绕,提高无结纱的可织性。  相似文献   

8.
多少年来,人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纺织纱线无结接头的问题。无结接头特别适用于粗支纱。如织造地毯时,由于结头会造成有损质量的粗节,或者由于接头不良在生产中往往导致各种各样的严重断头。无结打结器的设计牵涉到许多因素,如不同的纱线特性,结头强度,使用简便,打结时间,成本效果以及操作者的有关情况。意大利迈斯丹(Mesdan)公司研制了一种空气打结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少织物表面结疵,改善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一种新的丝线断头捻接技术,正在国外崛起。从此跳出了纺织生产中丝(纱)线断头一向靠打结连接的老规矩。目前,对丝线断头或清除类节进行再接的无结捻接法大致有下列两种:即胶接或熔接和捻接或绞接。所谓胶接就是将丝线的两端用化学胶粘合在一起;所谓熔接,就是通过一定温度将丝的两端熔接起来,故这种方法只限用于可熔性合纤。而捻接或绞接  相似文献   

10.
Autoconer 238型络筒机捻接器工艺参数对结头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Autoconer28型自动络筒机上改变捻接器工艺参数进行了试验,通过分析试验数据表明:对于一定原料、一定纱号的纱线,适中的退捻气压、加捻气压可使结头强力最大;盲目延长退捻时间会使捻接强力争剧下降;延长加捻时间对结头强力影响不大,但会降低络筒机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在纱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断头、清除纱疵或由于换筒而中断了纱的流程,所以有一个把两个纱头连接起来的老问题。一个理想的纱的结头,应该是纱能通过以后的工序不会造成生产的中断以及不会导致成品质量上的任何恶化。此外,不论怎样的纱的结构和  相似文献   

12.
朱文俊 《纺织器材》2002,29(4):10-12
通过与常规空气捻接法的对比试验,阐述了新型纱线无接头湿法捻接技术的优点,指出湿捻接法单纱接头强力达原纱94.9%,股线接头强力达原强力87.6%,因而应用在股线的捻接技术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人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纱线无结接头法。这种无结接头法特别适用于粗支纱(如地毯用纱线等),因为粗支纱的接头太大,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生产故障。意大利Mesdan公司在对这类纱线接头器的诸多因素(如纱线的各种特性,接头强度,使用简便性、接头时间,成本效能以及与操作有关的其它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后,制成一种气流纱线接头器。这种接头器采用最先进的空气压缩技术,装备精制的特种空气回路。  相似文献   

14.
毛纺行业后纺工序采用“筒、併、倍”替代“併、捻、筒”生产无结无疵优质纱线.是早在“九五”期间就提出的重点技改项目;其中.减少纱疵.正确设定“电清”等各项参数.用好自动络筒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络筒工序采用渔夫结或织布结等接头方式,其结头粗度达原纱的2~3倍,为后工序生产和织物质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电子清纱器的广泛应用,使街子纱结头数剧增,导致了纱疵的转移,就是说管纱在络筒工序经电清后,将竹节、毛羽、粗细节等纱疵转移成大结头等疵点。而在整经过程中形成的急剧性摩擦点,造成张力突变,降低了整经张力的均匀。另外,大结、扭结又可造成织造的经断和织疵,且影响织物的实物质量和使布机停台增加。因此,目前对出口纱、布和针织品,尤其是高速入纬的无梭织造都要求使用无结纱。空气捻接技术满足了无结头纱的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6.
纺织纱线传统上都采用手工或打结器进行打结。结头型式有自紧结、织布结和筒子结。由于这些结头的粗度比原纱直径大2~4倍不等,故在退绕经过张力区域时,常引起断头;在高密织物织造时,结头与相邻纱线摩擦,常引起开口不清而造成织疵;在针织生产中,不良结头通过针眼时易发生空洞;在毛织品表面的结头须逐个加以清除。因此,结头不良往往造成产质量下降和机器生产率的降低。早在六十年代,国外已开始对空气捻  相似文献   

17.
我厂生产的产品全部是针织品用纱。针织纱的质量标准高于机织纱及其他纱的要求,尤其对于纱疵及条干水平的要求更高。为了达到针织纱的质量标准使用户满意,真正使我厂成为省内针织纱产品的基地,于1992年在1332M型络筒机上全部配备了上海纺织五金二厂生产的FG304型气动式空气捻接器。1 空气捻接器与机械打结的区别纺织厂络筒工序长期以来一直采用手工式机械打结,打的结有织布结、自紧结、双环结、文字结等几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是把两根纱结成一个小疙瘩,结头的质量再好在布面上也能看出结头处与正常纱有不同之处。以中、细号纱为例,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升纱线质量,介绍了空气捻接器的工作原理及手动、自动空气捻接器的捻接过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捻接器对不同种类新型纱线的捻接效果,并对FC309型退捻管式空气捻接器的捻接腔进行了改进。指出,空气捻接器的选配对纱线尤其新型纱线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合理使用,能够有效提升纱线的捻接效果及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19.
单染涤棉混纺纱线对原料质量、混纺比例、定量偏差、条干均匀度、千米纱疵、捻不匀、毛羽、+ 140%棉结、10万米A1A2B1B2纱疵以及空气捻接器接头质量、油污纱、煤灰纱及异纤个数等的要求相对其他品种高.采取了对原棉、涤纶短纤优选、调整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等措施;针对品种的较高要求制定达到质量要求的生产过程内控标准,控制纱疵,对日常空调、设备、运转等进行严格管理,并改进了单染涤棉混纺纱线的生产组织.  相似文献   

20.
不同捻接方法对捻接强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纺纱工艺中 ,无论是转杯纺纱还是环锭纺纱 ,也无论是机织用纱还是针织用纱 ,纱线中产生一定数量的纱线断头 ,都是不可避免的疵点。但是对于连续化生产的化纤长丝 ,任何结头都是不允许的。大约在 2 0世纪 60年代 ,纱线的捻接技术 ,首先应用在了化纤长丝的断头连接上。而其他各种纺织生产过程中纱线断头的连接还都是采用手工操作或机械式打结 ,纱线中有明显的结头疵点 ,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 2 0年代 70年代末期 ,人们开始将捻接技术应用于纺纱工艺中 ,但还仅限于地毯纱和粗纺毛纱的断头连接中。 2 0世纪 80年代 ,捻接技术很快取代了传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