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储集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反映了储集层的渗流能力,是综合评价储集层的重要依据,可以为储集层保护和开发方案的制定起到指导作用。基于这一目的,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技术分析手段,对苏里格气田苏53区块盒8段-山1段储集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孔喉分布特征和压汞特征参数分析,结合粘土类型及分布情况,对苏53区块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类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Ⅰ级和Ⅱ级孔隙结构的储集层为该区块的优质储集层,可作为苏53区块进一步勘探开发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将地质分析化验各项资料有机结合对致密砂岩气藏岩石学特征进行综合评价,使用岩石物性分析资料评价储集层孔渗条件、成藏能力,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粒度资料分析岩石类型、岩石成分,通过扫描电镜资料分析黏土类型及黏土赋存状态,结合铸体、压汞资料分析岩石孔隙类型、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石楼西区山西组2段储集层物性较差,相关性较好,成藏能力一般;岩石成分以石英为主,黏土矿物含量较高,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灰质分布均匀;孔隙发育差,孔隙类型以原、次生粒间孔为主,孔喉分选性、连通性较好。通过对石楼西区致密气藏进行分类评价,加强对储集层特征的认识,了解储集层的形成机理,建立了致密气藏解释评价方法,根据储集层岩石学数据特征,即可对储集层进行解释评价,同时可为确定油气田稳产有利区块、提高采收率等提供重要依据。在该区4口井46套小层进行应用,解释符合率为95.7%。  相似文献   

3.
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孔隙结构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亮 《新疆石油地质》2008,29(2):260-263
从核磁共振测井的理论基础出发, 介绍了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技术评价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原理, 探讨了储集层含烃时对核磁共振流体横向弛豫时间分布的影响。提出, 利用核磁共振资料评价储集层孔隙结构时需要注意其应用条件及适用范围。在一定条件下应对含烃储集层核磁共振的流体横向弛豫时间分布谱进行校正, 使其转换为100%饱和水状态下的核磁共振流体横向弛豫时间分布谱, 然后再利用“三孔隙度组分百分比”法评价储集层孔隙结构, 将会得出合理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4.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经受了复杂的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发育孔、洞、缝多种储集空间且组合方式多样,孔喉结构复杂,导致储集层孔渗关系复杂,严重制约储集层分类评价和高效开发。综合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常规物性分析及各类测试资料,对孔洞缝型、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储集层的孔喉结构特征、主控因素及对孔渗关系的影响展开系统研究,取得了3项进展:①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复杂碳酸盐岩的孔喉结构分类和描述方法,划分出多模态宽广型、双模态宽广型、单模态集中型和双模态高低不对称型4种孔喉结构类型,构建孔喉结构判别指数实现对孔喉结构类型的定量判别;②明确了孔隙型储集层的微观非均质性最强,4种孔喉结构均发育,其次是裂缝-孔隙型和孔洞缝型储集层,孔洞型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相对较弱,阐明了沉积、成岩和构造叠加改造作用形成的储集空间组合类型是孔喉结构差异的主控因素;③揭示了多种孔喉结构共同发育是导致各类储集层孔渗相关性差的关键因素,细分孔喉结构类型建立各类储集层孔渗关系是提高渗透率计算准确度的有效手段。上述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复杂碳酸盐岩储集层孔喉结构的认识,对碳酸盐岩储集层分类评价、准确建立孔渗关系和高效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图13表4参45  相似文献   

5.
罗家地区砾岩体储集层分类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砾岩体油气藏是众多隐蔽性油气藏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很大勘探潜力。但砾岩体非均质性强,储集层较难评价,这是制约该类油气藏勘探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济阳坳陷罗家地区砾岩体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选择既能对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好坏有鉴别能力,又能各自相对独立反映储集层某一特性的分类评价参数,以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为分类依据,以储集层物性为主要评价标准,以相对储集层厚度和单储集层平均厚度为评价参考,以沉积相、成岩相带为宏观指导,综合各种参数对砾岩进行了分类及评价。预测了有利储集层发育区,探讨了评价的可靠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铸体薄片、常规物性、扫描电镜、压汞等分析结果,对塔里木盆地轮南2油田下侏罗统阳霞组JIV油藏储集层孔隙结构类型进行了划分,选取主要的4类孔隙结构储集层进行砂岩岩心微观水驱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孔隙结构储集层渗流特征不同,细喉低渗类和微细喉特低渗类储集层以指状渗流为主,较细喉高渗类储集层为指状—网状渗流,细喉中渗类储集层为网状—均匀渗流;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以绕流形成的片状和簇状分布为主,其次为柱状、角状、膜状等分散分布。通过分析不同孔隙结构类型储集层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为油田有效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低孔低渗储集层岩石物理分类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在储集层孔隙结构和岩石物理特征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建立测井解释岩电参数模型,需要按岩石物理特征对储集层进行分类。通过实际资料和理论分析,对比地层流动带指数与储集层品质指数两种宏观物性参数的差异,研究储集层岩石物理分类的有效方法和反映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的特征参数。利用两种指数对松辽盆地大情字井地区和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典型低孔低渗储集层60块岩心的压汞实验资料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按照储集层品质指数对储集层进行分类能更准确地反映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和岩石物理特征。理论分析亦证明,储集层品质指数与孔隙结构之间呈单调函数关系,而地层流动带指数与储集层孔隙结构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单调函数关系,储集层品质指数比地层流动带指数能更准确地反映储集层孔隙结构和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图6表1参14  相似文献   

8.
孔隙结构研究是气藏精细描述,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铸体图像分析和高压压汞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靖边气田的上古生界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识别出了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组合形式以及孔径分布特征,分析了渗流通道的分布类型、主力孔喉分布范围,并应用多元判别方法优选出孔隙结构分类评价参数,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储集层空间类型对导电特性、孔隙流体的分布、产能、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识别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是评价碳酸盐岩储集层的首要任务。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普遍较发育,同时存在大量溶蚀孔隙。研究发现,用常规测井资料计算的导电效率能较好地识别储集层类型。结合塔河油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用导电效率识别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的方法和标准。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适合于塔河油田。  相似文献   

10.
利用微观及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获取相关实验资料,分析福山凹陷古近系YN背斜流沙港组一段储集层孔隙特征,研究储集层孔隙类型和孔喉大小、连通性、分布特征以及孔隙结构对储集层物性、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流沙港组一段储集层属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层,以次生孔隙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蚀孔隙、粒内溶蚀孔隙;喉道大小以纳米级和亚微米级为主,为微细喉,均质系数较小,分选系数较大,孔喉呈双峰分布。孔喉大小分布不均匀,连通性较差,是造成储集层渗透能力差、采出程度低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羊三木油田储集层非均质性特征,在相带和单砂体展布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取心井的岩心分析资料,结合测井多井解释评价求取的储集层参数,对羊三木油田馆Ⅱ上油层组储集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羊三木油田馆Ⅱ上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由于成因不同,不同微相非均质性差别较大,心滩沉积非均质性最强,分支河道沉积均质程度最高;储集层岩石颗粒的大小和颗粒分选性是影响储集层性质的重要参数,储集层渗透率与颗粒大小呈正相关,与颗粒分选性呈负相关。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控制因素主要有储集层结构模态、成岩作用和黏土矿物,其中储集层结构模态中单模态储集层结构孔渗性最好,双模态次之,三模态充填式储集层孔隙性最差;成岩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实际上是次生孔隙形成和再分配的过程,导致该区储集层发育多种孔隙类型,孔隙成因组成结构复杂化;黏土矿物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分散状分布的黏土矿物对储集层影响不大,而薄层状、搭桥式、填塞式分布的黏土矿物大幅降低了储集层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震岩石物理表征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了新的岩石物理参数骨架柔韧性因子(γ)进行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结构的表征。综合利用薄片、测井资料,以骨架柔韧性因子作为不同孔隙结构类型储集层的分类指标,建立了普光气田飞仙关组3类有效储集层的速度—孔隙度、孔隙度—渗透率定量关系,提高了碳酸盐岩含气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表征的精度。在相同孔隙度条件下,低骨架柔韧性因子的储集层粒内溶孔发育,储集层具有高速低渗透率的特征;高骨架柔韧性因子的储集层晶间溶孔发育,储集层具有低速高渗透率的特征;混合孔隙发育的储集层骨架柔韧性因子、速度和渗透率介于上述2类储集层之间。骨架柔韧性因子与用于表征不同沉积、成岩和构造综合效应的岩石物理相参数流动带指标之间存在高的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了该参数在具有强非均质性的碳酸盐岩储集层表征过程中的适用性。基于3类储集层的AVO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大偏移距的叠前地震反演是评价碳酸盐岩储集层复杂的孔隙结构并进行井间精确孔隙度渗透率表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页岩油储集层岩性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源储配置关系不明,甜点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不清。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利用测井资料对总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量进行计算和评价,以点带面开展盆地内优质烃源岩的分类评价;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确定合理的T2截止值和起算时间,以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孔隙开展有效储集层及含油性评价,建立了有效储集层的分类及下限标准;通过多井对比和井震结合,厘清了源储间互分布、纹层状发育的特点,明确了甜点的测井响应特征及纵向上的分布规律,为页岩油甜点的预测和有利区带的优选提供了依据,实现了条34块和牛圈湖区块页岩油的产能建设和效益动用。  相似文献   

14.
孔隙结构与含油岩石电阻率性质理论模拟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应用建立在有效介质和逾渗理论基础之上的网络模型 ,模拟岩石孔喉大小及分布、水膜厚度、孔隙连通性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对含两相流体岩石电阻率的影响。理论模拟结果表明 ,岩石孔隙结构的改变对油气层的电阻率变化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其中孔隙连通性、岩石固体颗粒表面束缚水水膜厚度等因素的影响尤其突出。对复杂孔隙结构的储集层 ,一定要充分重视孔隙结构对岩石电阻率性质的控制作用。对该储集层岩石的含油饱和度定量评价 ,不能照搬传统的阿尔奇模型 ,而应区别不同的孔隙结构类型 ,建立和采用不同的饱和度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临南油田储集层孔隙结构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现代地层学、沉积学及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 ,建立了临南油田沙河街组油藏地质模型 ;以储集层岩石学分析为基础 ,结合储集层敏感性分析 ,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中影响孔隙结构的微观骨架模型 ;应用定量图像分析、扫描电镜等先进的测试手段 ,采用图像形态学方法 ,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模型 ,并对孔隙结构进行了综合分类 ,揭示了孔隙、喉道及孔隙结构的分布模式和控制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临南油田各类储集层具有不同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形式 ,三角洲前缘亚相内的主力储集层中 ,剩余油分布形式主要为孤岛状、串珠状油珠 ,在三角洲平原亚相内 ,主要为簇状油块、油膜、油珠等 ;剩余油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微观指进导致的绕流和非活塞式驱油导致的卡断 )。②驱油效率主要受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影响 ,与岩石物性参数之间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③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在微观上受孔隙结构的控制 ,宏观上受沉积微相的控制 ,不同微相带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应根据不同储集层剩余油分布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经实践 ,应用效果显著。表 1参 8(刘中云摘 )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罗家寨区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鮞粒滩气藏是川东北地区高含硫气藏的典型代表。该气藏具有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中高孔、中高渗的特点。基于二维地震等资料的储集层描述存在不确定性,制约前期气藏井位目标部署及优化开发。为此,充分利用已有的岩心照片、铸体薄片、测井解释成果、三维地震等资料,在明确储层基本特征基础上,依据压汞实验和地球物理响应模式,结合气藏动态响应,形成储集层分类评价标准,刻画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展布规律,进而剖析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罗家寨区块飞仙关组鮞滩气藏储集岩主要为鲕粒云岩、颗粒砂屑云岩,粒间(内)溶孔、晶间(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主要储集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型;(2)以物性参数、压汞参数、地球物理响应3个主要分类评价指标,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储集层分类评价标准,明确研究区储集层类型主要为II类储层,即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主,明确不同储层类型在空间的展布特征;(3)气藏东段主要发育Ⅱ类储集层,西段主要发育Ⅲ类储集层,中段三类储集层发育程度均较低;(4)沉积作用控制鮞滩分布及,成岩作用控制优质储集层分布,构造作用及裂缝影响储集层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临南油田储集层孔隙结构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代地层学、沉积学及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建立了临南油田沙河街组油藏地质模型;以储集层岩石学分析为基础,结合储集层敏感性分析,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中影响孔隙结构的微观骨架模型;应用定量图像分析、扫描电镜等先进的测试手段,采用图像形态学方法,建立了三角洲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模型,并对孔隙结构进行了综合分类,揭示了孔隙、喉道及孔隙结构的分布模式和控制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临南油田各类储集层具有不同的剩余油微观分布形式,三角洲前缘亚相内的主力储集层中,剩余油分布形式主要为孤岛状、串珠状油珠,在三角洲平原亚相内,主要为簇状油块、油膜、油珠等;剩余油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微观指进导致的绕流和非活塞式驱油导致的卡断)。②驱油效率主要受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影响,与岩石物性参数之间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③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在微观上受孔隙结构的控制,宏观上受沉积微相的控制,不同微相带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应根据不同储集层剩余油分布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经实践,应用效果显著。表1参8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岩石人工裂缝造缝试验、建立了人工裂缝宽度与渗透率关系图版及其关系式,定量地将裂缝宽度引入碳酸盐岩储集层分类,并结合储集岩孔隙结构与渗透率关系图对川东石炭系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储集层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9.
基于流动单元的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让纳若尔裂缝孔隙性碳酸盐岩油田Г北油藏储集层类型复杂多样,根据孔隙类型及其组合方式和不同孔隙组合的孔渗关系,将储集层划分为孔洞缝复合型、裂缝孔隙型、孔隙型和裂缝型4种类型,并实现了储集层类型的测井识别。孔洞缝复合型和裂缝型同类型储集层之间动用程度差异小,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同类型储集层之间动用程度差异较大,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储集层动用的难易程度,优选了影响储集层动用程度的关键参数,裂缝孔隙型储集层为:储集层品质指数、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总渗透率、裂缝渗透率与基质渗透率之比;孔隙型储集层为:储集层品质指数、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和基质渗透率。综合考虑基质和裂缝建立双重介质储集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以关键参数作为聚类变量,利用神经网络聚类分析技术,将4种储集层类型划分为6类流动单元。建立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表征剩余油分布规律。根据剩余油研究结果,Г北油藏2013年投产8口井,初期日产油为周围老井的2.3倍。图12表5参10  相似文献   

20.
影响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从孔隙结构、储集层渗流特征、储集层敏感性、储集层分布、油藏天然能量、原油物性6个方面分析影响砂岩油田水驱开发效果的各种地质因素,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标准及权系数,按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方法编制了相应的软件。对辽河油区3个不同类型的水驱砂岩油田开发效果的评价结果与油田实际生产及水驱开发效果吻合较好。表4参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