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面临着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为大规模、高速度的城市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着历史上最为严峻的困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亟需法律和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但更需得到全社会最广泛的共识。基于此,指出文化沉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历史记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特性,文化多样性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特点,城市风貌延续性是人类文化延续性的重要方面,资源再利用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性要求。并总结了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名城广州海珠区沥滘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为使众多颇具历代营造特色的古祠寺、古民居,民国别墅建筑及古树名木、河涌水体等文化景观,避免遭遇到卷地毯式的拆迁破坏。本文呼吁纠正当前这种错误性的开发模式,采取抢救文物、恢复生态作为公共绿地、敬畏历史自然的设计手法,制定抽疏保留原有建筑组建新型城(社)区的低碳绿色规划政策,为培育世界名城多做善事。  相似文献   

3.
徐曼  阙维民 《国际城市规划》2015,30(1):62-69,85
在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风险的全球化背景下,本文从世界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以文化遗产地为研究单元构建了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可持续保护方法体系,选取亚太地区代表性文化遗产地,依据文化遗产地利益相关者和研究者之间双向互动所获得的信息,通过"监测"、"评价"和"反馈"三个步骤的量化分析,判定文化遗产地在下一阶段需要采取的保护工作,制定不同周期的循环模式,帮助文化遗产地实现保护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文化投资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宇丹 《建筑学报》2006,(12):52-53
立足于市场运作机制下,历史文化遗产面临保护与开发的两难境地,如何把对历史文化遗产中文化价值的利用转化为有利益回报的投资工具,借鉴欧洲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投资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历史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在持续上升,保护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这为风景园林师提供了许多研究和实践的机会;同时,这一领域也尤其需要风景园林行业的介入,因为它是历史、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的融合.从美国历史景观保护的演变、人类学景观保护、乡土景观保护、景观保护中的遗产和自然系统以及与景观保护与现实经济发展的关联等方面阐述了这一道理,并介绍了乔治亚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做的相关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6.
In discussions on how to handle local heritage values, local values or insider-ness are often seen as synonymous with intangible aspects of heritage. At the same time, expert knowledge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material objects, whereby experts have had the power to define what to preserve. In this study of three Norwegian towns, complementary and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addr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and official 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heritage values and their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aspects. Results from interviews asking people to describe places they value in the area in which they live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results from a study of the official heritage plans in three selected towns. The study shows that a gap has unintentionally been constructed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heritage. To bridge the gap additional methods for docum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ir contexts have to be developed. Experiments with various forms of active user participation are one way to introduce new additional approaches and thereby create local engagement and awareness of the role cultural heritage can play.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权制度的视角,对旧城更新中遗产保护生与死的规划设计制度进行了反思与质疑,揭示了我国目前遗产保护规划制度中的众多缺失,进一步提出了遗产保护规划设计制度创新的几点建议,即强调对于制度本身修正的前提必须正视市场因素,要将遗产放入整个旧城、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区域来考虑其发展。设计方法的创新必须加强其他学科研究方法与新技术的融入,并提出了探索自上而下的规划与自下而上的规划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及保护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遗产记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梳理了国内外数字化遗产记录研究的趋势,以《世界遗产公约》提出的3类文化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当代数字化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识别了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的全面、精准、动态、集成和开放五大特征,提出了以多维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景观信息存储与分析,以及多元遗产知识表现与传播为核心的技术框架,并进一步讨论了数字化记录为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实践带来的新视角,对提升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首钢工业遗产的现状特征及价值特色,提出了工业遗产保护区的范围、保护名录及保护级别,并通过科学的规划将工业遗产保护与旧工业区的更新紧密衔接,在此基础上对保留的工业遗产进行创新性的改造设计,赋予其全新的功能,使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实现复兴与再生,以此探索一条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的旧工业区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京西古道的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西古道,是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山地地区、历史时期经人为修筑的、并延续至晚清的古代交通道路.京西古道对外沟通北京与山西、内蒙高原,担负着北京内外交通、物产交换、宗教活动和军事防御的功能;对内维系京东平原暨京城与京西山地.从文化遗产线路视野入手,研究京西古道的遗产资源与遗产环境,包括古道线路、沿线古村落、军事防御工事、古寺庙等历史遗存及其文化与自然景观等内容,强调文化遗产线路资源的整体保护,分析阐述了京西古道的历史遗产价值,并提出了保护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秦硕  覃琳  谢力 《重庆建筑》2014,(3):17-20
小城镇建设中的风貌问题日益成为彰显文化和地区形象的关注重点,欧洲小城镇的风貌特色,其内在成因有根本的历史与文化差异性。该文尝试通过对欧洲几个小城镇的观察,结合城市的历史背景,公共配套设施,空间形态等因素,解析其风貌背后的发展动因与机制,以此对国内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杨晨  陈徵羽 《风景园林》2023,30(10):96-102
【目的】在《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1周年之际,识别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点议题,梳理自然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实践脉络,分析数字化保护的国际动向,解读数字化转型为世界遗产体系带来的变革性影响。【方法】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图书馆和世界遗产咨询机构数字档案等资源进行系统解析和知识图谱构建。【结果】识别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阶段和重点议题,归纳总结了以世界遗产记录与档案、监测与管理、阐释与展示、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等四大技术主题、12类技术方法和62个技术工具为核心的数字化保护技术体系。【结论】提出景观遗产数字技术集成与创新、遗产保护数据标准、数字行动规范、数字化可持续能力建设等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为中国深入开展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天津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2010年开始的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局部地区保护更新,明确了对16处文物与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并根据这16处文物与历史建筑功能多样、形式各异、保存状况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遗产保护模式,建成后将成为多种建筑遗产保护模式的集中展示区达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成为城市特色发展的资源与引擎.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建筑群、历史建筑以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遗产的分类.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域层面保存至今仍较为完整的一些板块状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出 "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跨越一个以上城市行政边界的区域性地理单元;二是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地理单元的、其生成历史和演化历程以及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和相似性的地域文化色彩;三是富集着丰富多样的、具有复合性和整体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笔者在过去提出的"系统性与关联性"特征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城乡历史文化聚落"具有的区域性与单元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等内在特征,认为这些特征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和认识.作为结论部分,反思了我国文化遗产认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保护与发展实践领域的拓展,认识方法应当从"分"走向"合",保护方法上从"分类保护"走向"整体保护".这里所提出的"城乡历史文化聚落",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正代表了这样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孙翔 《规划师》2008,24(12):71-75
通过对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相关概念的明晰,提出保护规划编制的重点是“控制线”的划定。在规划内容上,建筑保护图则与环境要素保护图则是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规划实施上,只有将保护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水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分析,比较了世界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水管理系统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水文化遗产"概念理解的异同。筛选并分析1978—2019年《世界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与水相关的文化遗产(含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文化景观)项目,将其保护历程归纳为"水利文物保护""水利景观保护""水管理遗产保护""水文化遗产保护"4个阶段。基于《名录》中"水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对其进行分类。最后提出"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识别和评估应构建更加科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申报,是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作为中国第一个成功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案例,五台山的申报过程为中国的文化景观遗产申报与研究提供了很多线索,尤其在突出普遍价值的认识及其保护管理方面,更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考。经过申报前后对遗产价值标准的对比研究及对保护管理的重新思考,认识到文化景观必须将自然、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和保护,尤其要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作用机制,重视其中活态遗产的保护和展示。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历史城镇类世界文化遗产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发展、界定和评价标准,分析其中的主要差异并浅析其背后的原因,指出由于国内缺乏申遗标准下的历史类城镇的研究,影响了我国“历史城镇”类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以此为背景,提出可借鉴申遗评价操作过程以完善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制度,使其更具严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又应避免绝对化地套用西方评价标准,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镇研究和保护的申报制度。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legisla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HCCs),summarizes China’s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both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on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discusses the disadvantages of China’s current legal system for the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as well as completing the legal system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20.
While the concept of policy integration is not a new idea within spatial planning discourse, 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evalent. Frequently, however, the term is used without any clear definition of what it means, or how it might be achieved.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more clarity about the concept and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actions in the field of planning where integration with policy can be improved. In so doing, the paper assembles a range of material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identifies some of the key inhibitors and facilitators of policy integ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