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80年代,城镇住宅现代化加 速发展,集合住宅居住模式不断更迭,最终在 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中国现代居住模式的基 础框架。为了究明20世纪80年代居民生活变化 对住宅空间演变的影响,本文围绕卧室、厨卫、 起居室三个代表性空间,梳理城镇集合住宅设 计方案发展的脉络与趋势,同时横向对比住宅 建设方面的政策、经济、观念变化,将住宅套型 设计方案演变的内在原因归为户内人均居住面 积、住宅商品化与大众居住观念三个因素。在 大众生活方式快速改变的当下,本文关于20世 纪80年代住宅套型演变过程的研究,将对中国 城镇居民居住观念及住宅居住模式发展研究具 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上海城市高层住宅及其居住环境这一越来越显得重要的都市居住形态,在问卷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居民最满意的方面和最抱怨的问题;并结合新加坡组屋规划指标的经验,进一步探讨改善和促进这一都市居住形态发展的有关规划理念和规划设计要素,如社区场所精神、邻里单元、居住密度、住宅单元、户外场地环境、停车位等方面,旨在为更好地建设面向21世纪的上海大都市居住社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该文按照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封建社会、文艺复兴时期、工业革命以后四个阶段分析了西方城市居住形态的历史演变。通过对城市的功能组织、人口和用地规模、居住结构,住宅建筑等方面的特征分析,描绘了纵向时间轴上西方城市居住形态演变的总体图景。  相似文献   

4.
武汉里份是一类典型的中国近代里式住宅,它立足于中国传统住宅"院落式"的基础,兼收并蓄西方文化,呈现出现代居民的居住特征。里份住宅的空间形态变化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居住文化及特征的转变,是近代居民居住观念变化下的物质载体。文章通过对武汉里份住宅的诞生、发展及其类型分布综合归纳,探讨近代里份住宅的居住形态及建筑空间的特征演变,追溯其价值内涵,希望能够在当代语境下提供一种住宅保护、更新及改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上海现代主义集合住宅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了迅猛发展,这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文章梳理了现代主义集合住宅的分布和背景情况,阐述了中外建筑师成为现代主义集合住宅大力发展的重要推手;接着以39个近代上海现代主义风格的集合住宅为例,从立面风格、平面组织、户型设计和装饰要素等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分析和总结其居住空间形态和特征要素,并在对这些历史建筑现状问题的归纳后提出了保护策略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居住的构成及住宅需求量被认为是住宅供给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伊拉克苏莱曼尼亚市住房现状和居住特点,旨在为伊拉克复兴战略的可持续住房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文章基于对苏莱曼尼亚市居住状态的调查与分析,指出住宅作为城市结构中最小的居住单元对社区居民的生活影响最大。在伊拉克复兴建设中制定具有战略性和科学性的住宅建设策略指南非常重要,以恢复居民之间的审美价值、社会互动和归属感,实现建设和谐健康的未来社区。  相似文献   

7.
研究认为应该将土楼聚落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并引入具体居民的生活史来理解乡土建筑的演变过程;通过综合分析土楼的建造过程、居住方式、代际传承以及社区组织等方面,提出土楼作为一种住宅合作社的可能性;并试图解释其在1949年以后被大量建造的现象,进而提出住宅合作社的概念对当代住宅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集合住宅的使用已成为我国解决居民的生活需求的主要居住形式,由于其高度和体量的问题,集合住宅不及传统住宅,居住环境不够优越,因此,庭院空间的发展显得极为重要。庭院空间在平面和空间上的营造会使住宅形式更加灵活、丰富和私人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日益成熟,旧城改造成为老城区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土地资源相对紧缺,新入市民和本地居民对居住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和现有的住宅量的矛盾,使得新建的住宅容积率越来越高。如何在高容积率的住宅社区内依然能保证社区的居住品质成为旧城改造中的重要课题。福州保利天悦项目从规划布局、功能配置、交通与停车流线、社区景观和立面形象4方面的精心设计,试图在旧城改造中的高容积率住宅社区的居住品质做出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住宅设计需要适应、体现居民的居住行为模式,而居住行为模式又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在不断的演变着。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1980年以后新建住宅居民的居住现状和意愿的抽样调查及分析,对“七五”期间的住宅设计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内城市居住空间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宏观的城市居住空间秩序形态演变和微观的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两种研究角度对城市居住空间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进一步指出,基于我国特殊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关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居住区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特殊群体住房建设、居民住房选择对住房制度改革的行为响应、城市居民"第二住宅"发展等一些特色内容。  相似文献   

12.
王苇  李斌  李华 《住宅科技》2022,(8):63-70
文章以成都青杠树村新型农村社区为研究对象,对14户居民家庭进行入户访谈与实地测绘,调查其动迁后住户空间使用及环境变化,得到如下结论:动迁后居民在住宅环境、村落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方面发生变化;居民因生产生活需要对住户空间进行改造,或因空间条件有限而改变生活行为,设计与使用之间矛盾突出;小规模组团式布局产生不规则宅间空地,居民对住宅周边环境改造的可行性受房屋位置条件和社区管理方的限制;不同程度的旅游产业开发引发不同居住点的差异。基于结论,对未来新型农村社区设计及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将钢结构技术应用于集合住宅的主要障碍,提出钢构集合住宅适宜技术就是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文化、建筑技术现状相协调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系列技术及其抉择策略;结合钢构集合住宅适宜技术概念,归纳总结出钢构集合住宅的空间组织形态、结构体系、新型防火系统、系列化配套技术等设计策略;结合南方地区的居住模式,尝试提出了一种钢构集合住宅模型。  相似文献   

14.
徐峰 《世界建筑》2001,(12):56-57
日本集合住宅的开发起源于1955年,当时日本住宅公团刚刚设立,以开发郊外住宅为主。其中nLDK的典型户型的开发,促使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对日本人居住意识的现代化影响深远。1990年代以来,集合住宅的开发建设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开发区位上,郊外住宅开发逐渐被城市中心地区租赁住宅的开发所取代;在生活形态上,从单一类型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居住形态向着多样化居住形式转变,如:单身的、多人合用的高龄者住宅等等。此外,在住宅中多设有工作空间,即所谓的“SOHO”,目前这种住宅正在成为一种开发趋势。基于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夏鹏 《华中建筑》2010,28(12):45-48
在许多老街区中,人们长期生活的历史积淀造就了独特而成熟的住宅类型。这些类型基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行为,反映出他们生活方式的内在诉求,其自建、更新的微观空间促成了历史街区特定的旧城表象。该文以武汉市汉正街宝庆社区为例,研究具有商住混合功能的住宅类型,并将其与纯居住功能住宅进行对比,探求混合类型背后居住模式以及与居民生活行为之间的关系,揭示住宅空间演变的微观行为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新建筑》2015,(5)
墒要进入21世纪,日本在能够长期使用的集合住宅(支撑体Skeleton+填充体Infill,简称SI)技术的延续和利好政策的推行下,提出了有利于住宅健康长寿命化发展的长期优良集合住宅体系。通过实地和文献调研日本住宅的现状技术集成和整体发展演变,从多维度多层级的居住环境、支撑体、室内空间、维护更新四个方面总结长期优良集合住宅体系化策略,并阐释影响该策略的关键因素及其标准。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下,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社区居住环境品质评价之检视尤为重要,文章系延续过去里分之系列研究之一,特针对里分住宅居民对于里分住宅内部环境、邻里性设施及环境、社区邻里关系及社区周边环境等四大部份进行评价,作为里分住宅未来社区居住环境品质改善之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建设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的背景下,对老旧社区的改造与提升成为重要议题.城市老旧社区在城市更新中为适应居住需求变化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自主性改造,在公共环境、道路关系、街巷空间、建筑形态等方面呈现复杂的再组织行为.以福州市鼓楼区后营后巷为例,对老旧社区空间特征演变及其成因进行调查与分析,为福州老旧社区的治理增加前期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居住建筑中,住宅及与住宅相辅相成的景观、公共设施等是规划与设计者、建设与管理者关注的宏观层面。居民更为关注环境质量、文化氛围、人群结构等微观层面,特别是与人交流、交往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中国正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大背景下,社区承载着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的大部分行为内容,社区的户外坐憩空间是满足交往需求的基础载体。笔者在体验广州市海珠区晓港新村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对晓港中马路住宅通道中的无名老式理发铺产生了兴趣,进而展开对其所处场所发生的日常行为等进行调查,旨在对老年社区的坐憩空间进行一次有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当前集合住宅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空间形态变得越来越丰富.对于集合住宅内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仅仅从外观造型或内部结构、构造来考虑已经远远不够,还应包括相关构图、美学、传统、文化等多重含义,而且应该充分考虑室内、室外空间在物理空间和居住者心理空间范畴中多重功能的需要.通过探索集合住宅内外过渡空间与居住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集合住宅的空间环境创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