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为应对日益严竣的环境问题,标准汽油中硫及烯烃含量的控制必然会越来越严苛.文中着重对比了目前国内外先进的FCC汽油清洁化技术的中的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加氢改质技术、吸附脱硫技术此3类技术的技术优缺点,此3类技术中加氢改质技术针对国内FCC汽油原料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使产品油更符合国家新清洁汽油质量标准,对每类技术应用较好的工艺进行了简单介绍.对FCC汽油加氢改制技术配套催化剂的大致使用情况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归纳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在加氢改质催化剂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FCC汽油加氢改质工艺研究开发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FCC汽油加氢改质工艺的研究开发进展,分析比较了各种工艺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指出了目前汽油改质技术研究开发存在的问题,认为加氢异构与芳构相结合的脱硫、降烯烃、恢复辛烷值技术将是FCC汽油改质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企业对汽油产品质量升级的迫切需要,参照国Ⅳ汽油标准中硫含量和烯烃含量指标要求,在实验室采用实沸点蒸馏仪以65℃为切割点,将FCC汽油切割为轻重汽油馏分,采用一种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辛烷值恢复组合技术,对大于65℃重馏分汽油进行加氢改质试验,将轻汽油和加氢改质后的重汽油调合得到调合加氢汽油,以研究FCC汽油生产国Ⅳ汽油的工艺条件和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的脱硫活性较高,在230℃时可达到95%的脱硫率,加氢产品芳烃体积分数平均提高2%。装置运转1 000 h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氢油比为300∶1,压力为1.5 MPa,空速为2.6~3.1 h-1,一反温度为220~243℃,二反温度为350~370℃时,可得到合格的国Ⅳ汽油产品,其辛烷值损失较小,最大为1.0个单位,辛烷值恢复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企业对汽油产品质量升级的迫切需要,参照国Ⅳ汽油标准中硫含量和烯烃含量指标要求,在实验室采用实沸点蒸馏仪以65℃为切割点,将FCC汽油切割为轻重汽油馏分,采用一种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辛烷值恢复组合技术,对大于65℃重馏分汽油进行加氢改质试验,将轻汽油和加氢改质后的重汽油调合得到调合加氢汽油,以研究FCC汽油生产国Ⅳ汽油的工艺条件和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的脱硫活性较高,在230℃时可达到95%的脱硫率,加氢产品芳烃体积分数平均提高2%.装置运转1000h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氢油比为300:1,压力为1.5 MPa,空速为2.6 ~3.1 h-1,一反温度为220~243℃,二反温度为350~370℃时,可得到合格的国Ⅳ汽油产品,其辛烷值损失较小,最大为1.0个单位,辛烷值恢复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浸渍法分别制备了以氢型丝光沸石(HMOR)、Hβ和HZSM-5及其组合为载体的一元、二元及三元沸石基Ni-Mo催化剂,考察了载体组成对FCC汽油加氢异构化与芳构化改质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元、二元沸石基Ni—Mo催化剂难以提供平衡的加氢异构化和芳构化活性,不能满足FCC汽油选择性加氢改质的要求;由适宜比例的三者组合得到的沸石基Ni-Mo催化剂的加氢异构化、芳构化活性及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可在降低FCC汽油烯烃含量的同时保持产品的辛烷值,这归功于不同沸石之间的酸性与孔结构的协同作用。吡啶吸附红外酸性测试表明,催化剂的加氢异构化和芳构化活性与酸类型及不同酸之间的平衡密切相关,与B酸相比,L酸更有利于提高加氢异构化活性,L酸与B酸之适宜比例对于改善催化剂的芳构化活性及稳定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江西石油化工》2006,18(2):44-46
550kt/a抽提蒸馏分离苯、甲苯工艺技术鉴定,催化裂化汽油在催化剂上的加氢改质研究,柴油逆流加氢超深度脱硫芳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降低FCC汽油硫含量技术的应用,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进料工艺分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60万t/a催化裂化(FCC)汽油加氢改质工业试验装置的设计思路及运行情况。结果表明,先将FCC汽油分割为轻、重2种馏分,然后使用DSO及M催化剂对重馏分进行二段加氢,再与碱洗脱硫醇的轻馏分调和,使FCC汽油的质量获得升级,可获得含硫质量分数小于50×10-6,硫醇质量分数小于10×10-6的精制汽油;处理后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损失小于0.7;装置的液体收率不小于99.0%;装置的设计综合能耗为1 036.36 MJ/t,实际运行时综合能耗为901.2 MJ/t。  相似文献   

8.
FCC汽油加氢脱硫及芳构化催化剂的设计与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FCC汽油中各种烯烃的加氢饱和对汽油辛烷值的影响,其中支链化程度不高且碳数大于6的烯烃的加氢饱和是FCC汽油加氢后辛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探讨了提高FCC汽油辛烷值的各种反应,提出了在研制FCC汽油加氢脱硫催化剂时,应考虑催化剂的异构化、芳构化、氢转移、烷基化和选择性裂化等功能;通过提高烯烃和烷烃的支链化度,将部分烯烃转化为高辛烷值的芳烃,或将低辛烷值的正构烃类选择性异构等措施,达到保持加氢FCC汽油辛烷值的目的,并对研制的催化剂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新型FCC汽油两段加氢改质催化剂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500 mL绝热评价装置上,将一段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SDS和二段辛烷值恢复催化剂IADS串联,以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全馏分FCC汽油为原料,进行两段加氢改质催化剂及工艺1 000 h性能考察和工艺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全馏分FCC汽油经两段加氢改质后,烯烃体积分数由43.57%降到29.8%,芳烃体积分数由16.51%增加到23%,硫由125μg/g降到26.6μg/g,产品辛烷值损失小于0.2个单位。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操作压力1.2~1.5MPa,液体空速2.0~3.5 h~(-1)(以SDS计),氢油体积比300~500,SDS入口温度180~220℃,IADS入口温度300~340℃。  相似文献   

10.
汽油中存在的烯烃、硫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降低汽油中的烯烃和硫含量有FCC工艺方法、加氢改质和利用催化剂以及助剂等方式。FCC降烯烃工艺技术,烯烃降低幅度大,但汽油收率低,柴油的十六烷下降;加氢技术可有效降低汽油烯烃和脱硫,但投资较高;利用 FCC催化剂与助剂技术,依托 FCC装置可有效地降低汽油烯烃和硫含量。  相似文献   

11.
催化裂化催化剂新材料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催化裂化(FCC)工艺技术及其新型催化剂的应用进展.对FCC催化剂新材料及工艺进行了评述;对于具有高裂化活性和低结焦性能的催化剂新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我国开展FCC催化剂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车屑螺旋状填充质HGMS处理FCC废催化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车屑螺旋状填充质高梯度磁分离对FCC废催化剂进行了分离处理,并对分离后的催化剂进行了活性检验。试验表明:通过HGMS可将废催化剂分离,主要影响回收率及分离后催化剂中Ni含量的有背景场强、给矿流量、给矿量等因素。通过循环分离试验,可将不同金属含量的废催化剂分出,其活性随Ni含量降低而增加,其中活性达77的催化剂占催化剂总量近40%。  相似文献   

13.
随着稀土价格的上涨,流化催化裂化(FCC)催化剂的生产成本剧增,开发低稀土含量FCC催化剂备受关注。本文综述国外Grace Davison公司、Albemarle公司和BASF公司在低稀土含量FCC催化剂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各催化剂的特点及应用情况,结合我国实际,展望我国FCC催化剂的稀土优化及替代技术路线。上述国外裂化催化剂生产商利用其先进技术先后开发了低稀土和无稀土含量的FCC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我国要从实际出发,除了充分利用好稀土以外, 还应该尽快开发稀土替代材料,应对其价格上涨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在固定流化床(FFB)评价装置上考察了催化裂化过程中含磷镁铝尖晶石捕钒性能。结果表明:含磷镁铝尖晶石与不同稀土含量的裂化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匹配性,能够明显改善重金属污染催化剂的产品分布,当主催化剂中稀土质量分数高达4.5%时,总液体收率可提高0.6百分点,焦炭选择性有所改善,干气选择性基本相当;与FCC催化剂相比,含磷镁铝尖晶石可以优先捕集卟啉钒并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进而在水蒸气老化过程中减弱钒对裂化催化剂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生产低硫汽油新型FCC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了国内外低硫汽油生产技术,重点讨论了催化裂化过程硫转化机理及国内外脱硫FCC催化剂的研究开发现状。结果表明:在B酸或L酸的作用下,通过氢转移使FCC汽油中的噻吩硫及其衍生物分解生成H2S气体,以达到降低FCC汽油硫含量的目的,这在反应机理上是可行的,因此,开发新型FCC催化剂,对于实现催化裂化过程直接脱硫,生产低硫汽油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催化裂化多产柴油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催化裂化增产柴油是炼油厂增产柴油的重要途径,而催化剂的开发是增产柴油技术的关键之一。介绍了目前催化裂化多产柴油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对载体、分子筛和助剂对多产柴油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根据本课题组做的一些前期摸索试验,提出了把低碳烯烃齐聚反应催化剂引入到催化裂化反应当中,使之与催化裂化催化剂耦合达到多产柴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催化裂化降硫助剂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国内外用于催化裂化装置的具有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作用的助剂及其材料的研究状况,重点介绍了目前催化裂化过程中使用的降硫助剂的脱硫率及其对催化裂化产品分布的影响等.同时指出,采用高效降硫材料直接添加于催化裂化装置,既不影响裂化产品分布和质量,又能有效地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含量,是未来降低汽油硫含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我国催化裂化工艺技术及其催化剂在近期的发展状况,重点叙述了渣油催化裂化技术, D C C、 M G G、 M I O、 C P P 等工艺和催化裂化设备技术的发展,以及按需求开发的系列催化剂的特点,表明我国催化裂化技术和催化剂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在某些技术和产品上还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潜在市场。在探讨开拓国际市场的可能性中指出,发挥专业集团的整体优势,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需要,全面考虑,主动参与竞争,才是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9.
催化裂化待生剂积炭结构组成的多重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了解催化裂化待生剂上焦炭的结构成分和结焦位置对深入认识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和指导催化剂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加工减压渣油和减压瓦斯油混合原料的催化裂化工业待生剂为例,通过萃取、溶解催化剂骨架等手段将焦炭分离,同时结合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色 质联用、核磁共振、N2吸附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裂化待生剂上的焦炭含量、结构成分和结焦位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催化裂化待生剂上焦炭质量分数约为1.9%,包含可溶于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的轻质组分和不溶于有机溶剂的重质组分。轻质组分主要由饱和烷烃和轻度聚合的芳香烃组成,质量分数约为27%;重质组分主要为稠环芳烃,质量分数约为73%。焦炭主要存在于待生剂的中孔和大孔中。此结果说明,在工业催化裂化装置中存在通过调整汽提工艺参数进一步降低焦炭产量,从而提高汽油/柴油产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文中从石脑油蒸气裂解、催化裂化技术、FCC催化剂和助剂技术、重油催化裂解4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制取低碳烯烃的工艺技术研究现状.对目前国内外催化裂解工艺和催化剂的应用进行了评述,为进一步研究裂解制低碳烯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