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溶胶—凝胶法制备二元炭质—TiO2气凝胶前驱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炭质水笥中间相和四氯化钛为原料,分别制取了炭质溶胶-凝胶和钛溶胶0-凝胶,然后将二者充分搅拌混合后,再进行超临界干燥制得了二元炭质/二氧化钛气凝胶粉末前驱体,利用FT-IR,XED和TEM技术对二元炭质/氧化钛粉末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二元炭质/氧化钛粉末具有小于10nm的颗粒尺寸,炭和氧化钛混合均匀且具有较高的比表面和疏松的表观结构。  相似文献   

2.
由炭质溶胶-凝胶制备超细炭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以石油生焦为原料,分别以硫酸与硝酸的混合物以及硫酸和双氧水的混合物为氧化剂,分别制得了水性中间相。将水性中间相溶解于乙二醇中制成炭质溶胶凝胶,再经超临界干燥制得超细炭原粉。在氮气的保护下,超细炭原粉于 550℃~1 200℃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并利用 F T I R, T G, X射线衍射和 T E M 等测试技术对超细炭原粉及其热处理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气凝胶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本文以TEOS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了轻质纳米多孔材料SiO2气凝胶。研究了溶剂用量pH值对溶胶的凝胶化过程和最后制成的气凝胶的特性的影响。并用BET、XRD、SEM等实验手段研究了这些气凝胶的结构和一些基本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TEOS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了轻质纳米多孔材料SiO2气凝胶.研究了溶剂用量及pH值对溶胶的凝胶化过程和最后制成的气凝胶的特性的影响.并用BET、XRD、SEM等实验手段研究了这些气凝胶的结构和一些基本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5.
为了尽量减少硫、氯等有害元素的含量,本文用不含有害元素的草酸和六次甲基四胺(HMTA)为催化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酚醛树脂为碳源,成功探索出了制备SiC前驱体的两步法溶胶-凝胶工艺.第一步TEOS在草酸的催化下预水解,第二步用HMTA加速凝胶.实验得出了草酸含量、预水解时间、预水解温度等因素对凝胶形成的影响规律,进而讨论了水解和缩合的机理.所得SiC前驱体为黄色透明的玻璃态,由纳米级的颗粒组成,结构均匀而精细.  相似文献   

6.
为了尽量减少硫、氯等有害元素的含量,本文用不含有害元素的草酸和六次甲基四胺(HMTA)为催化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酚醛树脂为碳源,成功探索出了制备SiC前驱体的两步法溶胶-凝胶工艺.第一步TEOS在草酸的催化下预水解,第二步用HMTA加速凝胶.实验得出了草酸含量、预水解时间、预水解温度等因素对凝胶形成的影响规律,进而讨论了水解和缩合的机理.所得SiC前驱体为黄色透明的玻璃态,由纳米级的颗粒组成,结构均匀而精细.  相似文献   

7.
以正硅酸乙酯和炭质水性中间相为原料,分别制得了炭质醇溶胶和硅醇溶胶,将二者进行混合后再利用常压干燥法和超临界流体干燥法分别制备了二元炭质-二氧化硅干凝胶和气凝胶粉末.并采用氮吸附、FT-IR、TEM和XRD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得的干凝胶和气凝胶粉末的BET表面积、表面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二元干凝胶由几乎球形的、团聚的、无定形二元炭质-二氧化硅颗粒组成,其颗粒尺寸为80~220nm.而二元气凝胶具有较疏松的外观结构和良好的流动性,并且由球形的、分散性较好的、无定形二元炭质-二氧化硅颗粒组成,其颗粒尺寸为10~60nm.  相似文献   

8.
9.
以高锰酸钾和反丁烯二酸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了MnO2气凝胶. 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BET比表面积测定、红外光谱及热重与差热等实验技术对气凝胶的多孔形态、结构特性、凝胶产物的组成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脱水热处理温度对气凝胶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反应物摩尔比,可合成锰的平均价态接近4的MnO2凝胶. 最终的MnO2气凝胶为亲水型非晶态块状多孔材料,它由纳米级胶体粒子聚集而成,呈连续、相互贯通的三维多孔网络结构(粒子的平均直径约10nm,平均孔径100nm). 气凝胶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在常规脱水温度热处理过程中不会受到明显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干燥法制备MnO2气凝胶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锰酸钾和反丁烯二酸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了MnO2气凝胶. 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BET比表面积测定、红外光谱及热重与差热等实验技术对气凝胶的多孔形态、结构特性、凝胶产物的组成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脱水热处理温度对气凝胶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反应物摩尔比,可合成锰的平均价态接近4的MnO2凝胶. 最终的MnO2气凝胶为亲水型非晶态块状多孔材料,它由纳米级胶体粒子聚集而成,呈连续、相互贯通的三维多孔网络结构(粒子的平均直径约10nm,平均孔径100nm). 气凝胶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在常规脱水温度热处理过程中不会受到明显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
水相炭基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炭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高温煤焦油沥青为炭源,经浓硝酸和浓硫酸混合物在30℃氧化制备出较高收率的水性中间相沥青。将水怀中间相沥青溶于氨水溶液得到水相炭基凝胶,经过乙醇与水直接交换后超临界干燥和热处理制备出颗粒分布均匀、平均尺寸在10nm左右的无定型碳纳米粉。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立叶红外光谱、热重、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纳米炭原粉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规律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
胶溶法合成 TiO_2超微粒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胶溶法合成了 TiO_2超微粒子。研究了反应物浓度、胶溶剂用量、胶溶温度对胶溶过程的影响,以及表面活性剂 DBS 的量与 Ti 萃取率的关系。探讨了合成超微粒子 TiO_2的最佳条件,分析了产品的特性。200℃热处理得到的产品为非晶型圆球状,粒度均匀,平均6.0nm,在许多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透明性。550℃得到晶态锐钛矿型超微粒子 TiO_2,粒度为8.5nm。700℃热处理得到金红石型TiO_2,粒度为33.2nm。  相似文献   

13.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 TiO_2粉末的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纳米 TiO_(2)粉末,并通过热重分析(TG)、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X 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实验手段研究了其微观结构及形貌随着热处理温度(T_a)变化的规律。当热处理温度低于500℃时,TiO_2粉末的平均晶粒和颗粒尺寸均小于20nm,所有晶粒均为锐钛矿结构。当热处理温度高于550℃时,TiO_2颗粒及晶粒迅速长大,并且样品中开始出现金红石结构的TiO_2晶粒。当热处理温度高于800℃时,样品中所有晶粒均为金红石结构。  相似文献   

14.
TiO2光催化薄膜的XPS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TiO2溶胶通过浸涂技术在钠钙玻璃表面制备了TiO2光催化薄膜,根据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薄膜中除含有+4价Ti的氧化物外,还有一定量的+3和+2价Ti的氧化物。结合有机基团燃烧的还原作用、玻璃中钠与钙离子的扩散和Ar离子刻蚀,对这种现象作了讨论。Ols的高分辨谱比文献报道的更复杂。元素在薄膜内层的分布更均匀,从表面到内层,O和Ti元素的含量明显增加,而C、Na  相似文献   

15.
掺锡TiO2复合薄膜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溶胶-凝胶工艺在玻璃表面制备了均匀透明的掺锡锐钛矿型TiO2光催化复合薄膜,用SEM、XRD、XPS等对薄膜进行了表征。薄膜中除含有Ti,O, Sn等元素外,还存在一定量的来自有机前驱物未完全燃烧的C元素和从玻璃表面扩散到薄膜中的Na和Ca元素。甲基橙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掺锡TiO2复合薄膜的表观降解速率常数明显高于未掺锡TiO2薄膜的表观降解速率常数,这为进一步提高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溶胶凝胶法SiO2玻璃纤维的制备及其析晶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水和盐酸加入量对硅酸乙酯溶胶的水解时间t1,可拉丝时间t2,拉丝性以及SiO2玻璃纤维析晶性的影响,并确定了其最佳配比。利用Raman光谱对纤维结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纤维内部的网格结构特征和断键程度对胶的拉丝性和SiO2玻璃纤维析晶性的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17.
溶胶-凝胶法在PMMA上制备SiO2-Al2O3涂层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无机盐AlCl3.6H2O、醇盐TEOS及自制偶联剂为原料,在PMMA上制备抗磨涂层,选择出得到高质量涂膜的合适组分及工艺。研究了膜形成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8.
用溶液-凝胶方法,采用电泳工艺在Al基片上制成Al2O3薄膜,膜物质主要是非晶态,但含有少量微晶。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微晶含量增加。这种湿敏膜在中、高湿区有良好的感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