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经改进的高速粉碎机的工作原理是:由高速运转(3000r/min)的转子给加入料加速,经粗碎后(小于φ6mm)的海绵铁粉颗粒受到加速后,通过与机壳带齿衬板撞击和海绵铁粉颗粒的互相撞击,来达到使海绵铁颗粒粉碎的目的。克服了原高速粉碎机粉碎铁粉质量较差、设备运转部分容易损坏的缺点,并使车间环境和劳动条件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2.
3.
超细晶钢理论及技术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叙述了由国家973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所开展的超细晶钢理论及技术进展。形变相变耦合、纳米析出相引起超细晶以及机械制造用钢的超细晶热处理是3 个主要手段。相应的组织性能预报、细晶钢的焊接及化学冶金高洁净、凝固均质化及细化是制造和应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一种具有高性能、广泛适用于各种干式非金属物料微粉碎,尤其适合于难以粉碎的热敏性物料微粉碎的新一代机械式粉碎设备———JIM系列立式高速回转微粉碎机,由浙江丰利粉碎设备有限公司研制成功。这种新型立式回转微粉碎机设计独特,转子和定子表面有许多特殊形状的沟槽... 相似文献
5.
对高龙金矿石进行了超细磨小型搅拌氰化试验研究(主要处理矿石中近20%的包裹金),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小型搅拌氰化试验相比,超细磨的应用使浸出率提高了0.86-1.43个百分点,如每年处理20万t矿石:井下供矿量占855,龙爱供矿量占15%;井正放石品位4.94g/t,龙爱矿石品位2.19g/t;一所可为公司增产黄金12kg左右,去掉超细磨所增加的成本,一年可为公司增效20-30万元左右(此数据为较粗略计算,原矿品位据技监部2001年年终报表)。 相似文献
6.
高速供热下金属冲击加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采用热态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速供热下的金属冲击加热过程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选择适宜的炉膛高度以保证烧嘴喷口至被加热表面的相对距离H/d在5-6的范围,并使烧嘴在高热负荷下燃烧以维持其气流喷口速度W在200-230m/s的水平,即可有效地强化金属的加热地;速氯流强烈的冲击作用使金属表面的对流传热率高达80%,而且对流传热愈强,金属表面在加热后期出现反向辐射的时间就愈早。 相似文献
7.
介绍关于限制空间旋转流场回流区特性、压力场、混合效果、浓度场及分段燃烧室各段风比的冷态模拟试验,确定烧嘴结构初型及主要部件筛选对象,热态燃烧试验,系列化扩型设计与试验,定型烧嘴的结构及烧嘴系列的燃烧性能等非预混式天然气高速燃烧器试验研究的概况及结果。此外,文章还讨论了限制空间的回流特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9.
利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和实验室中φ150mm的两辊小型试验轧机对Q235钢进行了低温热模拟变形试验,从机理上分析了获得超细晶粒组织的工艺参数的要求,试验获得了晶粒尺寸小于5μm的超细晶粒组织。 相似文献
10.
11.
对难处理金精矿进行了超细磨—氰化浸金的试验研究。最优工艺条件为:磨矿介质粒径1.6 mm、磨矿时间45 min、氰化浸出矿浆浓度33.33%、氰化钠质量分数0.5%、搅拌浸出48 h。在此试验条件下,金浸出率可达93.70%。 相似文献
12.
13.
14.
《冶金标准化与质量》1996,(4)
由于冲击试验方法几经修订,而现行产品标准各年代制定的都有,现在还有1963年制定的标准,也有1995年新制定或修订的标准,名词和代号从体系角度看显得很乱。 现行冲击试验方法中名词和代号 我国现有六个冲击试验方法标准,其中使用的冲击试验名词及代号如下: 1 GB229—84金属夏比(U型缺口)冲击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灰砂质量比、固相质量分数和温度对充填料浆各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确定不同温度范围适合采矿工艺要求的充填材料控制参数。结合北方某矿山工程实践,以司家营磁铁矿全尾砂为充填骨料,新型胶凝材料为胶结料,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进行充填配比优化试验,得到以上3个因素对充填体28 d抗压强度、泌水率、塌落度和初凝时间等4个评价指标的敏感程度,以及各指标随各因素的变化趋势,确定最优的配比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增大灰砂质量比可以提高充填体强度并缩短初凝时间,而充填体的泌水率和塌落度对固相质量分数最敏感;料浆充填性能随温度升高而提高,当温度为10 ℃ 和20 ℃时,最优配比为灰砂质量比1∶6,固相质量分数70%;当温度为30 ℃时,最优配比为灰砂质量比1∶8,固相质量分数72%。在不同温度范围采用不同配比参数可以降低充填成本。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铜矿超细全尾砂在絮凝沉降过程中存在底流浓度偏低和沉降速度较缓等问题,选择了适当的絮凝剂并进行参数优化,以提高絮凝沉降效果。首先,对涉及矿浆尾砂等关键试验材料进行详尽的物化分析;然后,对多个候选絮凝剂进行了比较与筛选,通过参数优化,最终确定了最为合适的絮凝剂型号。这一研究成果为突破矿浆絮凝沉降过程中的性能瓶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并显著提高了絮凝沉降效能。此外,深入探究了全尾砂矿浆浓度、絮凝剂投加量以及絮凝剂溶液浓度等因素对超细尾砂絮凝沉降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超细尾砂絮凝沉降受到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通过执行回归分析,得出了最佳参数配比,即全尾砂矿浆浓度为10%,絮凝剂单耗为20 g/t,絮凝剂溶液浓度为0.05%。本研究为矿山生产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并为下一步的参数优化工作提供了参考。通过优化絮凝剂的选择和参数调整,可以进一步改善超细全尾砂絮凝沉降过程,提高底流浓度和沉降速度,从而提升矿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