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有根  万伟华  唐仁英  卢周广  张伟  李玉杰 《材料导报》2006,20(Z2):138-141,148
单分散纳米微粒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某一特定尺寸的纳米微粒的各种性质提供了方便.单分散纳米微粒比多分散纳米微粒具有更显著的性能,更适合于应用.国内外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报道了低温液相化学法在合成单分散金属纳米颗粒、单分散半导体纳米颗粒、单分散复合氧化物纳米颗粒、单分散聚合物纳米微球、单分散核壳结构复合纳米微粒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余先生 《材料保护》2005,38(2):33-33
开发的“纳米级微粒增强复合镀技术”是采用纳米级微粒为第二相混合颗粒,镍为基质金属,在金属体表面形成高致密度,结合力非常好的电沉积复合镀层。采用此项技术处理的金属表面具有超硬(耐磨)和减磨(自润滑)耐高温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音速微粒轰击技术在Cr-Si合金钢的表面制备了纳米结构层.最表面层的晶粒尺寸约为16nm.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和透射电镜(TEM)分析技术对退火后表面纳米晶的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温度低于450℃进行退火时,表面纳米晶的尺寸变化不大.当退火温度达到450℃时,表面纳米晶失去稳定急剧长大到100nm左右.分析表明在低于450℃时,Cr-Si合金钢表面纳米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表面纳米晶的本征结构、退火时结构的动态回复以及渗碳体颗粒对晶界运动的阻碍是决定其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1 纳米硬质合金材料的兴起 纳米结构材料是80年代的重大发现。原因是材料的晶粒尺寸每下降一个数量级,强度将出现一个飞跃。这种控制结构微细化制作出来的材料既不同于长程有序的晶体,也不同于长程无序和短程有序的类气体(gas—like)固体结构。所以研究人员把它称之为“第三固态材料”。构想出这种物质新态的德国科学家是出诸于首先研制出了纳米尺寸的超微粉末,并在80年代初期,由联邦德国萨尔兰大学的Gleiter等人,用气体冷凝法制得了具有清洁表面的超微颗粒(Ultrafine Particale),在超高真空(UHV)和5GPa的压力下制得致密的、性能优良的多晶体。  相似文献   

5.
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具有不同于核和壳的物理和化学性能,通过调整核和壳的化学组成、尺寸和形貌,可以调控纳米颗粒的性能,扩展纳米颗粒的应用范围。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制备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对光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具有不同于核和壳的物理和化学性能,通过调整核和壳的化学组成、尺寸和形貌,可以调控纳米颗粒的性能,扩展纳米颗粒的应用范围.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制备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对光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纳米电子学是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思想是基于纳米粒子的量子效应来设计并制备纳米器件,它包括纳米有序(无序)阵列体系、纳米微粒与微孔固体组装体系、纳米超结构组装体系。纳米电子学的最终目标是将微电子集成电路进一步减小、研制出由单原子或单分子构成的在室温能使用的各种器件。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La1-x Srx FeO3纳米微粉的成分及颗粒尺寸对其微结构及磁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颗粒尺寸、不同Sr含量的钙钛矿型La1-x Srx FeO3(x=0~0.3)纳米微粉,采用X射线衍射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对其结构与磁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所制样品均具有正交钙钛矿结构;对于颗粒尺寸相近、Sr含量不同的样品,随Sr含量增加,晶格收缩;在具有不同颗粒尺寸的La1-xSrx FeO3(x=0.3)纳米微粉中,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晶格膨胀;La1-x Srx FeO3(x=0~0.3)纳米微粒具有弱铁磁性,Sr含量的增加导致自发磁化强度下降,且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La1-x Srx FeO3(x=0.3)纳米微粉的自发磁化强度增大;由Sr的替代以及颗粒尺寸减小引起的结构变化导致磁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一、技术来源与技术水平纳米是长度的计量单位,为1×10—9m。人工制造纳米材料虽然可从几千年前我国制造炭黑作颜料算起,但纳米微粒是德国于1984年首先研制出的,开创了人类利用纳米技术的先河。纳米微粒是一种新物态,是物质颗粒直径小于100nm粉粒集合体,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其颗粒形态。1992年,国际纳米结构材料会议定义纳米材料为:“两相材料中一相的任一维尺寸在1~100nm的聚集体”。20世纪80年代由于电子能谱和扫描遂道显微镜的应用,纳米微粒许多异常性质被发现,这才成为全球科技界和各国政府备加关注的热门领域。与常规的微粒…  相似文献   

10.
纳米微粒母料--有机硅/无机硅纳米复合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纳米微粒制备过程中,把纳米微粒分散在基体中,形成纳米微粒母料,既防止了纳米材料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解决了纳米材料应用时的团聚问题,为收集、保存和运输纳米颗粒提供了一条安全、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纳米CaCO3复合微粒增韧增强PC/ABS合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双单体聚合包覆的纳米碳酸钙形成了核壳结构增韧复合微粒。在双螺杆挤出机中采用二次挤出法制备出PC/ABS/纳米碳酸钙复合材料。研究纳米碳酸钙复合微粒对PC/ABS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表明:添加适量纳米CaCO3复合微粒,PC/ABS合金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都得到提高。纳米CaCO3复合微粒具有无机纳米颗粒和弹性体双重协同增韧的作用,其表面的聚合物分子链与基体树脂起到嵌段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12.
纳米SiO2增韧增强聚丙烯的界面效应与逾渗行为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聚苯乙烯辐射接枝纳米二氧化硅微粒(SiO2-g-PS)填充聚丙烯(PP)的增强增韧作用,并从界面效应和逾渗行为的角度对此类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枝纳米微粒填充入聚合物时所形成的微粒/聚合物复合颗粒可以整体发挥协同作用,带来较强的界面效应,并有可能导致双逾渗行为,从而有利于发挥纳米微粒的特殊性能。  相似文献   

13.
无团聚纳米氧化锆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采用高分子表面修饰-共沸蒸馏工艺成功地制备了纳米氧化锆微粒;合成过程中高 分子的空间位阻作用阻碍了前驱体颗粒的长大,通过与正丁醇的共沸蒸馏有效地脱除了前驱体 内的水分,在颗粒表面形成了正丁醇分子的包裹结构,在随后的干燥过程中避免了颗粒间形成 强化学键,获得了平均粒径在20nm的无团聚的纳米微粒.纳米氧化锆微粒加入到润滑脂中能 明显改善后者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4.
冯乙巳  张立德 《材料导报》2004,18(Z1):165-167
介绍了一种制备介孔纳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SiO2溶胶"纳米粘合剂法".应用此方法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是介孔材料,材料具有大比表面积和高空隙率的特点;复合材料中的纳米颗粒或固体微粒保持复合前的形态和大小,没有被包覆而有自由表面并直接同外界环境相通,且可复合量较高.因此,这类纳米复合材料不但具有浸泡法和原位法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的优点,而且克服了这2种方法固有的缺点,在光电材料、特种电荷贮存材料、敏感材料和催化材料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不同结构的颗粒填充对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环氧树脂/纳米介孔MCM-41和环氧树脂/纳米SiO2复合材料,研究了结构不同的填充颗粒、不同的填充颗粒含量及其复合材料的分散性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由于这种具有双重纳米结构(纳米级颗粒尺寸和纳米级的介孔结构)的介孔分子筛MCM-41能与基体形成新型网络复合结构,因此在纳米介孔MCM-41的含量适当(小于10%,质量分数,下同)时,纳米介孔MCM-41能均匀地分散在环氧树脂基体中,有效地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而含量较高(不低于5%)的实心纳米SiO2将在环氧树脂基体中产生大量团聚体,使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交联沉淀法制备了淀粉纳米粒子,并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将苄基取代淀粉葡萄糖单元上的羟基,经FT-IR、1H-NMR、XRD及SEM等对其结构与形态进行表征,得到取代度(DS)约为0.05、且具有一定疏水性的苄基淀粉微细颗粒。纳米淀粉和苄基淀粉微细颗粒的结晶结构不同于原淀粉,结晶度明显降低。它们的形态呈球形,粒径分别为50 nm~100 nm和50 nm~500 nm。所制备的纳米淀粉及苄基淀粉微细颗粒对聚合物基体具有增强、增韧的功能,有望在橡胶等聚合物基体中应用,且苄基淀粉微细颗粒具有双亲性结构,可作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氩气保护下,以室温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PF6]}为介质,用钠-钾合金还原氯化亚铜,制备了铜纳米微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转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表征了所制备铜纳米微粒的形貌和结构;采用UMT-2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铜纳米微粒对离子液体减摩抗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下反应1 h所制得的铜纳米微粒具有立方相结构,其粒径在40~50 nm之间,粒径分布比较均匀;铜纳米微粒反而使得离子液体[BMI][PF6]的减摩抗磨性能变差,显示两者具有对抗效应,不宜复配使用.  相似文献   

18.
以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三嵌段共聚物(PEO—PPO—PEO)作表面活性剂,采用纳米微乳液法还原Fe(Ⅱ)-乙酰丙酮化合物(Fe^Ⅱ(acac)2),制备粒径可控、单分散、水溶性Fe3O4纳米微粒,并进行了相关的表征测试。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中可以看出,共聚物PEO—PPO—PEO包裹在Fe3O4纳米微粒表面;透射电镜(TEM)显示纳米颗粒分散性好,呈球形;高斯拟合表明,不同物料配比合成的Fe3O4粒子大小、粒径分布不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说明,Fe3O4纳米颗粒室温下为超顺磁性或软铁磁性。由于PEO-PPO—PEO具有亲水性,PEO—PPO—PEO包裹的Fe3O4纳米微粒不用进一步处理即可转移到水相中,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微乳液法制备ZnS:Mn纳米晶及性能的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韵慧  李磊  邵晓芬  崔兰  李振钢  尹淑梅 《功能材料》2001,32(4):405-406,409
利用微乳液法制备出3-5nm ZnS:Mn纳米晶,并用TEM和Brus有效质量模型进行确定。在紫外吸收光谱中,ZnS:Mn纳米微粒的吸收峰发生蓝移,且颗粒越小,蓝移量越大。用微乳液法制得纳米微粒尺寸可控,粒径均一。利用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纳米微粒的光学性能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20.
功能纳米氧化物的结构和性能研究是无机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一般认为纳米氧化物的性能主要由形貌,表面效应和颗粒尺寸效应所决定。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介绍各种形状的纳米材料的合成,但材料的性能和大颗粒体相材料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人们利用表面效应来研究纳米氧化物的化学活性及其在光催化环境净化和重金属离子吸附等方面的应用,或通过尺寸效应来解析纳米氧化物出现的奇特的光、电、磁等现象,但普遍忽略纳米材料发生性质改变的结构因素。事实上,纳米材料的性能是由其电子结构和表面吸附的水分子来决定的:电子结构完全依赖于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尺寸,而表面吸附的水分子常常会导致光猝灭或发光性能变差的现象。我们对多种氧化物纳米材料进行系统研究,初步构筑了其结构-性能的关系。(1)纳米TiO_2表面吸附大量的水分子。高温脱水导致纳米颗粒度变大。金属纳米材料和金属氧化物材料的比热都大于大颗粒材料,文献都归结于尺寸效应。最新研究表面,扣除吸附水分子的贡献后,裸露的纳米材料TiO_2的比热在实验范围内和大颗粒的基本相同。(2)利用本征黄光作为探针研完了量子尺寸效应对高结晶度ZnO纳米棒的结构和能带结构的修饰。随着ZnO纳米棒直径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