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连续SiC纤维增强Ti-15-3合金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真空热压或热等静压复合固结SiC/Ti-15-3试样中界面反应区尺寸约为4μm左右,界面部位含有较多的Ti,Si和较少的V,Cr,Sn,Al.  相似文献   

2.
采用真空热压扩散结合工艺制备出SiCf/Ti-15-3复合板材,研究制备工艺,SiCf,基体合金特性,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界面特征,结果表明,合适条件下国产射频加热CVD法制备的SiCf与Ti-15-3基体具有较好的相容性,界面结合良好,在拉伸条件下SiCf有从基体拔出的倾向,纤维具有脆性解理断口特 ,Ti-15-3基体具有塑性断口特征。  相似文献   

3.
周延春 《材料导报》2000,(Z10):251-252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Ti3SiC2材料中Ti3SiC2与TiC的界面关系。结果表明TiC和Ti3SiC2颗粒都可能生长在另一相中,Ti3SiC2中的TiC颗粒与Ti3SiC2没有明显的晶体学关系,而TiC中的Ti3SiC2与TiC之间有下列晶体学关系,(111)TiC//(0001)Ti3SiC2,(002)TiC//(1 1^-04)Ti3SiC2,(1 1^-0)TiC//「110」Ti2SiC2。  相似文献   

4.
汪长安  汤珂 《材料导报》2000,(Z10):256-258
从TiC和Ti3SiC2的晶体结构出发,分析了析出的TiCx晶粒与Ti3SiC2晶粒的位相匹配关系和析出行为,研究了TiCx晶粒的析出对Ti3SiC2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TiCx在Ti3SiC2的基面上析出,二者之间的界面分别为TiCx和Ti3SiC2中Ti原子的密排面,而且错配度较低。从TiCx与Ti3SiC2晶粒的位相匹配关系,推断出TiCx{111}∥Ti3SiC2{0001}、TiCx{111}∥Ti3SiC2{202^-5}、TiCx{001}∥Ti3SiCz{101^-5}。TiCx相的析出会降低Ti3SiC2材料硬度和韧性。  相似文献   

5.
Co—Ti,Ti—Zr—Cu高温钎料在Si3N4陶瓷上润湿性与界面连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Co-Ti,Ti-Zr-Cu两种高温钎料,进行了它们与Si3N4表面的润湿性实验,利用XRD分析钎焊合金与陶瓷界面,结果表明Co-Ti合金中Ti以化合形态形式存在时,钎料不润湿Si3N4陶瓷,钎焊合金与陶瓷间的办面连接强度与基体材料及界面反应产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Al_2O_3(Ti,W)C和SiCw-Al_2O_3(Ti,W)C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了热压工艺、SiC晶须含量、晶须分散效果和晶须/基体的复合情况等对Al_2O_3(Ti,W)C复相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从热膨胀系数失配角度分析和微观结构的观察证实,SiC晶须及(Ti,W)C固溶体对改善Al_2O_3陶瓷力学性能的效果是显著的,SiC_w-Al_2O_3.(Ti,W)C陶瓷材料的增韧机制主要是裂纹偏转和裂纹桥接。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Al_2O_3(Ti,W)C和SiCw-Al_2O_3(Ti,W)C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了热压工艺、SiC晶须含量、晶须分散效果和晶须/基体的复合情况等对Al_2O_3(Ti,W)C复相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从热膨胀系数失配角度分析和微观结构的观察证实,SiC晶须及(Ti,W)C固溶体对改善Al_2O_3陶瓷力学性能的效果是显著的,SiC_w-Al_2O_3.(Ti,W)C陶瓷材料的增韧机制主要是裂纹偏转和裂纹桥接。  相似文献   

8.
汤珂  汪长安 《材料导报》2000,(Z10):108-109
提出了关于Ti3SiC2晶粒生长的模型。在Tis3SiC2晶粒的生长中,Ti6C八面体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长单元,Ti6C八面体的联接方式(如共面,共梭、共顶)将会对Ti3SiC2的生长形貌和生长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个模型可以解释有关Ti3SiC2生长形貌的许多现象,如在使用CVD法制备Ti3SiC2时出现的{112^-0}织构。  相似文献   

9.
Ti-Si-Nd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6mg·g(-1)Nd的非晶Ti_(80)Si_(20)合金,在550—700退火1h后,可形成Ti_3Si基体相与弥散分布的α—Ti颗粒组成的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及电子衍射分析表明:在晶化过程中,初始析出相为小颗粒的α-Ti,随后析出主相Ti_3Si和少量Ti_5Si_3,但未见稀土相形成.用高分辨电镜研究了Ti_3Si的亚晶结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铝和氧对Ti-15-3钛合金的力学性能和冷成形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该合金的成分控制范围,为该合金的工业化稳定生产提供了依据。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了与30CrMnSiA结构钢等强度的时效制度,并研究了相应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铝和氧对Ti-15-3钛合金的力学性能和冷成形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该合金的成分控制范围,为该合金的工业化稳定生产提供了依据。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了与30CrMnSiA结构钢等强度的时效制度,并研究了相应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Al-SiC系润湿性与界面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座滴法测定了真空条件下的几种铝合金与SiC的润湿角。研究了温度、合金元素Si、Cu、Mg、Ti等对Al-SiC系润湿性的影响。并运用金相观察、电子探针能谱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Al-SiC系的界面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Al2O3基陶瓷复合材料Al2O3-ZrO2-SiCw进行了干摩擦磨损试验,并运用了SEM,TEM和XRD等手段对其显微结构、力学性能及它们与GCr15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SiC晶须(SiCw)增韧补强作用对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Bi_4Ti_3O_(12)薄膜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典型的铁电薄膜。本文报道了用MOCVD方法制备的Bi_4Ti_3O_(12)薄膜的I-V特性测量及其导电机理。结果表明,在低场下,Bi_4Ti_3O_(12)薄膜的I-V特性表现为欧姆性质,在中强场下,薄膜的导电机理遵从SCLC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SiCl4-NH3、SiCl4-O2、SiCl4-N2-H2、TiCl4-NH3-H2、TiCl4-N2-H2、TiCl4-O2、AlCl3-O2等为体系,运用均匀成核理论,研究了平衡常数Kp、过饱和比S及临界核半径,r*等因素对气相反应法中超细粉末的形成及粉末结构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2r*大于某物质的晶格常数时,用气相反应法得到的该物质的超细粉末一般为晶体粉末,反之则得到无定形粉末.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烧结助剂Ti对C-B4C-SiC碳/陶复合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X射线衍射表明Ti在烧结温度下与B发生反应在晶界生成TiB2,并产生液相,有效地促进了C-B4C-SiC复合材料的烧结,抑制了晶粒的长大,使复合材料密度与强度大幅度地增加,电阻率下降;同时TiB2在氧化时生成致密的TiO2,包裹了易氧化的B4C和C,使制品难氧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制品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7.
Al/SiC复合材料界面反应的DTA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多层膜模拟复合材料界面反应,用DTA及XRD研究了TiC,Al2O3和SiO2作为Al/SiC体系的反应阻挡层的作用.发现经700℃,1h处理后,Al2O3不与Al或SiC反应,有很好的阻挡作用;TiC与Al反应生成TiAl3后也能阻止Al与SiC的反应;SiO2与Al反应,导致一定数量的Si溶入Al中,是否起阻挡作用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Si及α-Al2O3超细粉对Al2O3-ZrO2-C系材料显微结构的影响.认为在Al2O3-ZrO2-C系材料中同时加入Si和α-Al2O3超细粉,Si粉除了与C生成了SiC纤维外,其反应产物SiO2还与α-Al2O3超细粉及ZrO2生成了莫来石(A3S2)和Al2O3-ZrO2-SiO2(AZS)固溶体,这些新生成的矿物相对试样的显微结构产生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试验确定了Ti-Al-Si三元相图中富Ti角区域的β-Ti(Al,Si)与Ti5(Si,Al)3共晶线.用光学金相、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共品组织以及共晶组织中基体和第二相Ti5(Si,Al)3。所有这些工作是为了在双相合金的合金设计中能合理地选择合金成分.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防止玻化SiO2-Na2O-B2O3结合剂烧结时对立方氨化硼(cBN)的侵蚀,并实现cBN晶体与结合剂间的化学键结合,本文用DTA、XRD、SEM、EPMA等研究了Ti镀层与CBN界面在600~1200℃温度范围的界面反应过程及界面成分结构特征,讨论了镀TicBN与结合剂复合体在烧结过程中的成分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Ti镀层与cBN晶体在600℃以上,以反应扩散的形式发生界面反应形成TiN,800℃以上形成TiB2及TiB,这些在cBN表面外延生长的难熔化合物使Ti镀层与cBN牢固结合并阻止了结合剂中的碱性组分对cBN的侵蚀,镀TicBN晶体与结合剂则由低价的氧化钛为中介实现良好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