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循环伏安法研究添加剂对镍电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循环伏安来研究不同添加剂对镍电极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循环伏安的扫描速度为 0 .5 m V· s- 1,通过比较含不同添加剂的镍电极的循环伏安图 ,根据氧化峰、还原峰和析氧峰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 ,锶、钴、镁和锌是理想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活性物质的结构 ,提高镍电极的可逆性 ,增加镍电极的充电效率和放电深度  相似文献   

2.
用恒电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方法研究了含Ce和Y的混合添加剂对镍电极和MH-N i电池高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循环后的N i(OH)2粉末经XRD测试为β型.恒电流充放电结果表明,在高温下含有添加剂的MH-N i电池的库仑效率明显高于不含添加剂的MH-N i电池.镍电极的循环伏安实验表明,在高温条件下,在阳极区内不含添加剂的镍电极的N i(OH)2氧化峰与析氧峰重叠在一起,而含有添加剂的镍电极上N i(OH)2的氧化峰和析氧峰峰值电压差明显增加,镍电极和MH-N i电池在高温下的充放电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含稀土La的镍基合金电镀及其析氢电催化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含稀土La的镍基合金Ni-La-P电沉积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此合金作阴极测得析氢阴极极化曲线,结果表明,合金电极上析氢速率比Ni电极上约大10倍,析氢电势正移300-400mV,显示出含稀土La的镍基合金具有较高的析氢电催化活性.根据XPS谱图讨论了析氢电催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大容量镍镉电池智能型快速充电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镍镉电池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尤其是对高电压、大电流镍镉电池组,需要针对镍镉电池组不同的充电电压和放电电流,设计出符合充放电特性要求的专用充电设备.对大容量镍镉电池快速充电中的发热及过充问题,提出一种在快速充电过程中叠加短时深度放电脉冲来减少电池极化,减少电池发热,延长镍镉电池组使用寿命的充电方法、分析了用单片机实现该方法的具体过程、单片机构成的硬件控制系统原理,以及软件实现镍镉电池充放电最佳曲线的程序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充电过程的智能控制,在研究镍镉、镍氢电池充电特性的基础上,用模糊控制技术对充电过程进行智能控制.以DS87C550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了一种针对镍镉、镍氢电池的智能充电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对电池的复杂充电过程进行自适应控制,充电快速、效率高,充电安全,实现了充电过程的智能控制.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变频脉冲充电最优频率搜寻方法,在分析电池阻抗特性的基础上,对充电频率先后进行正向扰动和反向扰动,形成一个滞环,分别记录下两次扰动前后电流的变化情况,根据基于滞环的频率扰动规则进行判断是否为最优频率,否则继续新一轮的扰动,直到将工作点频率固定在最优频率,此方法可以动态追寻充电时的最优频率,使得能量的传递效率提高,明显缩短了电池的充电时间。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与传统的恒压恒流的充电方式相比,充电速率提升了28%;与定频率的充电方式相比,充电效率提升了15%。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PEM制氢Pt电极成本,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以泡沫镍为基材微量Pt沉积的Pt-Ni复合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谱仪对制备的Pt-Ni复合电极进行表征,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和PEM电解池对Pt与Ni质量比分别为1∶7、1∶11、1∶12、1∶14和1∶23的5种不同复合电极及泡沫镍电极的析氢性能进行电化学对比分析实验和PEM制氢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以泡沫镍为基材,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的Pt-Ni复合电极性能稳定,沉积Pt质量的多少对Pt-Ni复合电极的析氢性能有较大影响;存在一个最佳Pt与Ni质量比,实验条件下的最佳Pt与Ni质量比为1∶12,沉积Pt量过多和过少都会使其析氢性能降低,过多造成的Pt沉积堆叠相比较少对析氢性能的影响更加明显。在制备微量Pt沉积的Pt-Ni复合电极时,要坚持以最佳Pt与Ni质量比为基准和沉积Pt量“宁少毋多”的原则,实际工程应用中应避免“沉积Pt量越多电极性能越好”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信号为系统的分析方法,导出了较为完整的阶梯充电电源的充电效率,从而得出阶梯充电电源的充电效η率不仅与N有关,而且与网络等效电阻、充电电容器及阶梯宽度有关的结论,说明了阶梯充电电源充电频率不高的原因。这对从事设计阶梯充电电源的工程技术人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性能取决于整流和充电控制环节,其充电效率及稳定性对电池的寿命、电池容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整流电压输出的稳定性和电池的充电效率,其整流模块采用电流前馈解耦PWM,该方法通过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控制以减少整流中的谐波分量并稳定输出电压.针对充电模块控制策略则采用阶段性充电方式即先用电流单环控制的恒流限压充电,当达到设定的电压值后转为恒压限流的双闭环控制充电方式.运用Matlab/Simulink实现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模型,并与单一的恒流、恒压两种充电控制策略进行对比.由仿真结果可知,电流前馈解耦PWM整流电压稳定性优于电压型PWM.此外,也验证了阶段性充电控制充电方式对蓄电池的影响较小,具有充电效率较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铜基体上电沉积制得的Ni-Ce-P合金用作析氢电极时,其上的析氢速率比Ni电极上的析氢速率约大10倍,析氢电势正移200多mV,表明该电极具有较高的析氢电催化活性.用Ni-Ce-P合金的SEM谱图和XPS谱图讨论了析氢的电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11.
在室温碱溶液中,添加钴或锰可以改善氢氧化镍电极的性能和反复周期的充放电性。在5mol/L KOH溶液中,与锰共沉积的镍氢氧化物电极具有更高的氧析出过电位。循环伏安法研究的结果表明锰在镍氢氧化物中可能改进电极的寿命和性能。  相似文献   

12.
1. IntroductionThe problem with regard to the extent of the area oc-cupied by waste dumping has been receiving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total area occupiedby mining has reached approximately 586×108 m2 andthe destroyed area is 157×10…  相似文献   

13.
氧环境扫描电镜对氧化物的荷电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10~(-3))~(2×10~(-2))Pa的氧环境扫描电镜(SEM)中观察到由入射电子束辐照引起的Al_2O_3、SiO_2等氧化物荷电现象得以减轻。氧化物受激氧解吸,使样品表面的氧空位成为荷电势阱而产生荷电。通过氧气氛中提供的氧离子对表面缺陷的修复作用,使氧化物的荷电现象得到补偿。氧环境扫描电子显微分析方法是针对氧化物类绝缘材料荷电的一种简便的、自动调节的荷电补偿方法。Al_2O_3的俄歇电子能谱证明,在6×10~(-6)Pa的氧压下可以完全消除Al_2O_3的表面荷电。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交流充电桩的现场检定方法以及检定过程负载点的选择等问题,在充分调研国内各城市中标安装的充电桩结构、各类电动车性能、充电动态过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检定机构、生产企业、仪器生产商的意见,提出合理的现场检定方法,以全面充分评价充电桩的准确度性能,同时兼顾现场检定效率、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下一代网络中基于服务质量的计费,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实际获得的服务质量(RQoS)进行计费的策略,对事先协商的计费策略进行修正,在计费规则中综合考虑用户满意度和运营商的网络资源利润率。仿真结果表明,基于RQoS计费(RQC)策略比固定费率和基于业务类型计费策略具有更高的网络利用率和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铅酸蓄电池快速充电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蓄电池可接受的充电电流曲线提出一种铅酸蓄电池四阶段充电法.该方法可以缩短蓄电池的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大容量铅酸蓄电池高效充电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大容量铅酸蓄电池高效充电的原理,对高效充电系统的主电路、正负脉冲充电电路、控制电路及高效充电系统软件进行了设计。实验结果表明,系统采用的高效充电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蓄电池的充电效率、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可以广泛应用于大容量铅酸蓄电池充电系统中,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一种基于磁共振技术的手机无线快速充电板。该设计主要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两个部分,其中发射端采用XKT-901无线发射芯片负责各项电池的快速充电智能控制,接收端采用快充芯片IP6505为不同类型的充电协议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对测试实验数据的分析,所设计无线充电板充电效率为60%,功率可达20 W,其性能优于当前市面上主流品牌手机无线充电设备。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通用型电动汽车充电机对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研究了电动汽车各种充电方法以及蓄电池SOC检测方法,给出了充电拓扑图.通过采样电动汽车蓄电池端电压、电流以及温度等判断充电模式,结合采用恒流、带放电脉冲和低恒压充电3种方式对蓄电池进行充电.仿真结果验证了快速充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