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添加氨基酸对出芽短梗霉A.pullulans CGMCC3337发酵生产聚苹果酸(PMLA)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别对氨基酸种类及其添加量进行优化。由单因素实验可知:天冬氨酸(Asp)、亮氨酸(Leu)、缬氨酸(Val)和苏氨酸(Thr)对菌体生长和PMLA合成最有利。由正交实验可知:氨基酸的最优组合为(g/L):天冬氨酸(Asp)0.4、亮氨酸(Leu)0.4、缬氨酸(Val)0.4、苏氨酸(Thr)0.4。在最优组合条件下获得的PMLA产量和分子量分别达到了57.89 g/L和8879 u,比未添加氨基酸获得的PMLA产量和分子量分别提高了40.92%和45.20%。   相似文献   

2.
通过改变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的培养与发酵的工艺条件,实现β-聚苹果酸的生成量和分子量的提高。试验表明,最佳培养条件和培养组分为:100 g/L葡萄糖,35 g/L蛋白胨,2 g/L丁二酸铵,0.1 g/L KH2PO4,0.3 g/L MgSO4·7H2O,0.5 g/L KCl, 0.05 g/L MgSO4,20 g/L CaCO3,0.5 g/L亮氨酸,pH值4.0,发酵温度25℃,培养时间6 d。在该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β-PMLA的产量提高到24.3 g/L,分子量提高到8 948 Da。  相似文献   

3.
探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出芽短梗霉CGMCC3337合成聚苹果酸的影响,并对最佳影响因子的作用机制做初步探究。结果发现,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和曲拉通X-100对聚苹果酸的合成有抑制作用;吐温80和吐温60在低浓度时有利于聚苹果酸的合成,最适添加量均为2 g/L;添加吐温80后,聚苹果酸的产量为31.36 g/L,较对照组提高30.5%。  相似文献   

4.
在5 L发酵罐上,对出芽短梗霉PMLA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出芽短梗霉PMLA发酵的最优条件。由试验结果可知:优化的发酵温度为分阶段调节,即0~24 h设定发酵温度为30℃,24 h以后调节发酵温度为25℃;搅拌转速400 r/min;通风比1∶1.2。在此条件下,出芽短梗霉PMLA发酵获得的最大生物量为38.7 g/L;聚苹果酸产量为45.2 g/L;生产强度为0.38 g/(L·h)和PMLA分子量为8 412 Da。  相似文献   

5.
野生型出芽短梗霉菌株TKPM00006及其诱变菌株CGMCC30007在相同条件下,使用5 L罐进行聚苹果酸发酵,分析这2株菌在相同发酵状态下发酵中后期代谢网络的代谢流分布和关键酶活变化,对出芽短梗霉合成聚苹果酸的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菌株TKPM00006和菌株CGMCC30007的菌体生长情况相似,但产酸量分别为20.54 g/L和30.2 g/L。.通过代谢通量分析及关键酶活性的测定可知,丙酮酸羧化途径及乙醛酸途径是PMLA合成的主要途径,TCA循环途径在发酵后期比较弱,该结论通过添加代谢抑制剂及中间代谢物实验加以证明。酶活分析同时还证明了高产菌株比出发菌株的PMLA合成能力强主要是因为丙酮酸羧化途径的加强。根据实验分析可在丙酮酸节点进行靶点改造或通过发酵调控改变丙酮酸节点处碳架的分配,通过加强丙酮酸羧化途径来减少因副产物的生产而造成的碳架流失,达到增加聚苹果酸生物合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3):152-157
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发酵产聚苹果酸(PMA)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发酵液中聚苹果酸的测定通常是将聚苹果酸水解成苹果酸后,通过分光光度法(Goodban法)或HPLC法进行测定。本文先对乙醇沉淀法测定聚苹果酸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乙醇沉淀法无法将聚苹果酸选择性地沉淀出来,沉淀物中含有一定量的普鲁兰多糖。因此进一步建立了先乙醇沉淀再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新方法,即:将乙醇沉淀物重新溶解,经酸水解后再以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HPLC法的检测结果比较接近,而且可以免除发酵液中黑色素产生对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干扰,可以对出芽短梗霉发酵液中的聚苹果酸含量进行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7.
出芽短梗霉的发酵性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陈波  蒲刚军 《食品科技》2002,(11):15-17
就茁霉多糖和蓝色色素的产生,对出芽短梗霉的发酵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碳源、氮源、pH值、容氧量、发酵时间等影响因素的比较试验,得到了比较理想的发酵条件,为茁霉多糖和蓝色色素的生产与控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低色素出芽短梗霉G-58发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低色素出芽短梗霉变异株G-58发酵的影响。最佳培养基组分是(g/L):蔗糖50,(NH4)2SO4 0.6,K2HPO4 6,MgSO4 0.4,NaCl4,酵母膏0.4,初始pH6.5;在此条件下,G-58多糖产量24.5g/L,即糖转化率49%,发酵液颜色乳白无色素。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为生产菌株,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以提高黑色素产量.结果表明,出芽短梗霉发酵产黑色素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蔗糖98.9 g/L、玉米浆干粉9.7 g/L、CaCl2·2H2O 2.0 g/L、NaCl 2.0 g/L、ZnSO41.0 ...  相似文献   

10.
短梗霉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短梗霉多糖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本文综述了短梗霉多糖的性质,在食品中的应用,生产菌种的诱变筛选,发酵和提纯工艺.  相似文献   

11.
从校园周边取样进行了聚苹果酸(Poly malic acid,PMA)高产菌株的分离筛选.经离心管发酵初筛获得了21株产PMA菌株,并初步判断编号Ⅰ-2、Ⅰ-13a、Ⅲ-16菌株的产PMA能力较强,经摇瓶发酵复筛,确定编号Ⅰ-13a菌株的产PMA能力最强,产量达到(43.08±0.36)g/L.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子...  相似文献   

12.
以淀粉为原料发酵生产曲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伟  吕伟民  刘群 《酿酒》2006,33(2):35-36
介绍了以淀粉为主要原料生产曲酸的生产工艺,采用深层发酵工艺替代传统的表面静态培养发酵工艺,直接浓缩结晶法替代锌盐或铜盐提取工艺,使曲酸的产酸率及纯度进一步提高,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红芝固态发酵产漆酶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固态发酵培养基为:以1.5∶1甘蔗渣和麦麸为基质,葡萄糖0.5%、硫酸铵5%、CuSO4.5H2O 0.01%、培养基含水率73%;适宜的固态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4.0,接种量20%(V∶W),28℃静置培养8 d,酶活达到最高23803 U/g干曲。  相似文献   

14.
利用ADY(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能源甜菜NY0503进行酒精发酵.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从底物浓度、料液比、加菌量、营养盐、加磷量、pH、转速、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9个因素中筛选出加磷量、发酵温度和底物浓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应用响应面分析法求得回归方程,得出最佳工艺为加磷量1.88%、发酵温度30.66℃、底物浓度11.53%,此工艺条件下酒精的最高理论转化率为96.54%.优化后按下列条件:底物浓度12%、料液比1∶1、加菌量15%、营养盐0.5、加磷量1.9%、pH5.0、转速130 r/min、发酵温度31℃和发酵时间44 h进行5批次验证实验,酒精的平均转化率为95.48%,与模型的理论值96.54%的差值仅占理论值的1.09%,进一步说明所建立的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木薯是一种重要的全球性作物,其块根富含大量的淀粉。在我国南部,木薯作为非粮作物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简述了国内外木薯发酵乙醇工艺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木薯发酵工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半纤维素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将半纤维素转化成燃料酒精时,必须先转化成小分子的半纤维素糖,之后发酵成酒精。预处理是关键工艺,酶解前用CO2爆破法对纤维物质进行预处理效果很好;酶解前用稀酸预处理可将半纤维素和淀粉转化为单糖,而剩余的纤维素成分可用纤维素酶将其水解为小分子糖,该法是一种很好的将玉米纤维转化为可发酵糖的工艺。应用代谢工程作为工具选育一些菌株,可有效而经济地将半纤维素水解液中的各类糖类转变为有用的产物。(陶然)  相似文献   

17.
甜高粱秸秆固体发酵生产乙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高粱秸秆固体发酵生产乙醇工艺流程为:粉碎后的甜高粱秸秆经过部分蒸料加热后与冷料混匀,使料温达到20℃左右,接种,入池发酵.经过4~5d发酵,发酵温度可从18℃升到40℃左右,糖的利用率可以达到47.6%,蒸馏后酒精度最高达到73%,平均为59%,平均出酒率为48.4kg/t.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