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杨永德  李英 《中国水利》2007,(3):25-27,37
随着《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颁布,我国对水资源管理日益重视,各地方及流域机构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也更加严格。通过对我国水管理体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在跨流域调水中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在跨流域调水的管理机制与体制、水资源论证、取水管理、用水管理等方面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阐述了淮河区的水资源特点、现状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缺水状况,从流域水资源特点出发,提出了淮河区以流域节水、开源为主,长远依靠跨流域调水“三纵一横多点’’的总体配置思路和主要区域的水资源配置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出台以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颁布,我国对水资源管理日益重视,各地方及流域机构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也更加严格。文章从我国现状水管理体制出发,论述分析了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研究问题,并在跨流域调水的管理机制与体制、水资源论证、取水管理、用水管理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锁成  曹俊峰 《人民黄河》1997,19(12):25-28,36
在大通河水资源利用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大通河的水资源量,对流域内国民经济发展用水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在优先满足流域工农业发展用水和保持必要的水环境最小下泄流量基础上的可外调水量分配方案。本着分别轻重缓急的原则。对调水工程的开发建设提出了初步意见,并对加快大通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桂亚 《水资源研究》2003,24(1):9-10,40
概述了水资源预报的方法并阐述了水资源预报信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如在跨流域调水,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水资源预报信息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信息之一,必将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建议尽早开展水资源预报这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6.
城市水资源规划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城市水资源的特点、用水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研究城市水资源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着重阐述了急需解决城市水荒问题,节水治污是解决城市缺水的首要任务,要立足当地水资源,必要时实行跨流域调水,城市水资源规划必须服从流域水资源规划。  相似文献   

7.
国外跨流域调水管理对我国水资源配置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殷大聪 《人民长江》2011,42(18):111-116
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我国水资源配置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当前我国的跨流域调水法律不健全,管理制度与机制不完善,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介绍了国外跨流域调水的法律体系建设情况和管理措施,美国东部5个州跨流域调水法令的框架和重点内容,结合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及特点,提出了我国在跨流域调水管理中需要加强的有关措施。对完善我国跨流域调水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水资源管理体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南四湖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管理模式、机构职能、运行机制等方面研究了南四湖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为解决南四湖水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北调水量和水质,必须改变南四湖水资源分割管理的局面,建立流域统一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新模式,成立流域协调管理委员会,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9.
辛云峰  李波 《吉林水利》2006,(Z1):30-32
本文针对辽宁省跨流域调水工程实施后水资源管理工作,从实施水库群联合调度、水资源宏观决策、当地水资源与外流域调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确定合理的水价以及建立水价机制筹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我国跨流域调水管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跨流域调水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全、原则不明”问题的基础上,较全面分析了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各方面问题,并绘制了我国跨流域调水的问题树。借鉴国外跨流域调水管理经验以及水资源综合管理理念,对我国跨流域调水管理进行了探讨,重点在跨流域调水的管理机制与体制、规划期管理、取水管理、用水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苏丽华 《治淮》2000,(11):9-10
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调水大型水利工程,对沿线国民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南水北调论证工作已近半个世纪,目前尚未实施。影响南水北调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南水北调论证在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及支流河道断流加剧以及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日益加重,急剧要求将水量丰富的川西高原的水调入黄河解决黄河及其支流渭河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用水,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量少、用水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在收集、整理川西地区的地理、水文、气象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川西调水沿线主要河流的多年流量统计与洪量统计分析,得出了每条河流的理论可控制流量及可调出水量,进而论证了川西调水方案在水资源、可调水量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14.
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了解水资源的经济特征。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稀缺性 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指相对于消费需求来说可供数量有限。从理论上来说.它可以分成经济稀缺性和物质稀缺性。假如水资源的绝对数量并不少。可以满足人类相当长时期的需要,但由于获取水资源需要投入生产成本,而且在投入一定数量生产成本条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湖北省孝感市遭遇60年一遇的冬春夏三季连旱,时间长达220多天。面对大旱,全市除了采取各种形式抗旱外,主动实施了"西水东调"和"南水北调"两大跨流域、跨灌区的抗旱调水,既为全市抗旱起到了示范作用,又解决了水源极度困难地区的抗旱问题。阐述了跨流域(跨灌区)调水的过程,分析工作中存在问题,为今后的抗旱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松贵 《中国水利》2011,(23):108-111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支撑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水资源紧缺、水量减少和需水量增加背景下,应通过多种措施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基于未来水资源形势变化,提出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生效至西线一期工程生效前后三个阶段水资源配置方案.指出由于水资源短缺,城乡居民饮水、能源基地工业用水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水量,使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存在一定风险.提出近期必须采取强化节水、加强调度管理、兴建干流调蓄工程,远期实现跨流域调水等一系列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水文情报预报是防汛抗旱的耳目和参谋,是重要的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水文情报预报部门担负着水文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预测预报和信息发布等任务。近年,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资力度的时机,按照水利部“十五”期间基本实现水文现代化的要求,积极推  相似文献   

18.
调水和跨流域调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流域调水在水资源开发中产生最大的矛盾和冲突,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多学科的问题。跨流域调水的目标越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越复杂。调水地区的地形,地质和水文特征是调水的重要因素。跨流域调水使该地区成为一个重要的规划单元。调水的矛盾是由调水流域的损失和破坏造成的。世界上的许多大型调水工程仍在等待对施工作出决策。现在,调水工程需要长期研究和大量的规划和设计投资,以及对调水的所有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包括环境影响,对调水流域的损失进行补偿是重要的。虽然常常只考虑了用水,而未考虑其他问题(休闲,河水价值,生态等)。流域与地区之间的矛盾可能在州内及各州之间产生严重的政治分歧和斗争。总之,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包括禁止调水在内。在一些州内筹资可能要解决某些矛盾。政府的作用可能是规划水资源开发,制定政策和策略,以及立法,由州管理机构进行的地区水规划及其协调可能得出一个很好的折衷和相互能接受的解决办法,跨流域调水可能产生很复杂的法律。3个标准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即行政-立法,促裁和市场决策(谈判,合同,补偿)在解决矛盾中都可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还处于跨流域调水管理的初期阶段,跨流域调水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制度与机制不完善,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美国是世界上跨流域调水管理措施和经验较为全面和丰富的国家,参考了美国学术委员会的跨流域调水推荐法案报告和美国东部5个州跨流域调水法令的相关管理措施,结合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特点,提出了我国在跨流域调水管理中需...  相似文献   

20.
川渝东北华蓥山、精华山之间平行岭谷区为渠江和长江干流水系的分水岭,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需要实施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基于多指标评价体系分析提出了区域水资源统筹优化配置的范围和水资源配置方案。在分析大巴山南麓水源条件的基础上,按照“以供定需”原则提出了引水规模和布局方案,并开展了在水源端和输配水端增加调蓄能力、改善供水效果的初步研究。推荐以前河土溪口及小明通水库为水源,从土溪口水库左岸引水向川渝东北地区供水的工程布局,多年平均引水量4.9亿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